題金陵渡

題金陵渡

《題金陵渡》是唐代詩人張祜所作的一首客愁傑作,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前兩句交代詩人夜宿的地點,點出詩人的心情;後兩句實寫長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藉此襯托出詩人孤獨落寞的羈旅情懷。全詩緊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燈火(漁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貫穿全篇,詩旨甚明,神韻悠遠,在藝術結構方面更是獨具匠心。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

潮落夜江斜月里 ,兩三星火是瓜洲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附近,非指南京。

⑵津:渡口。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當時寄居之地。

⑶宿:過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當。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遠處三三兩兩像星星一樣閃爍的火光。

⑸瓜洲: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與鎮江市隔江相對,向來是長江南北水運的交通要衝。

白話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詩人漫遊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面對長江夜景,以此詩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淒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淒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樓”,首句點題,輕靈妥貼。“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費力。“可”當作“合”解,而比“合”字輕鬆。這兩句是引子,起筆平淡而輕鬆,接著便極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詩人佇立在小山樓上眺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團漆黑的夜江之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極,既有景,又點明了時間──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羈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所以,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通。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痕,顯得那么渾成無跡。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詩人不由脫口而出:“兩三星火是瓜洲。”將遠景一點染,這幅美妙的夜江畫也告完成。“兩三星火”,用筆瀟灑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宜乎以少勝多,點染有致,然而也是實景,那“兩三星火”點綴在斜月朦朧的夜江之上,顯得格外明亮。那個地方“是瓜洲”。這個地名與首句“金陵渡”相應,達到首尾圓合。此外,這三字還包藏著詩人的驚喜和慨嘆,傳遞出一種悠遠的神情。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那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一體,如一幅淡墨山水畫。

名家點評

洪邁《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情景悠然。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江中夜景如畫。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吾獨惜以承吉之才,能為“晴空一鳥渡,萬里秋江碧”、“河流出郭靜,山色對樓寒”、“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此盤山入海,河繞國連天”、“仰砌池光動,登樓海氣來”、“風帆彭蠡疾,雲水洞庭寬”、“人行中路月生海,鶴語上方星滿天”、“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諸句,可以直跨元、白之上,而竟為微之所短,又為樂天所遺也。

作者簡介

張祜(約785—849),唐代詩人。字承吉,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江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卒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年間。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平生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於節度使,淪為下僚。在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有《張處士詩集》,《全唐詩》收其詩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