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處
《李太白全集》卷八(中華書局1977年版)
體裁及格律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講解: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作者: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後有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部小說作者李碧華原名李白,甄艾。
七言絕句
譯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我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3.發:出發。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5.下:順流而下。
6.渝州:今重慶一帶。
7..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9.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作品改寫
寥落的星辰無聲的宣告著秋的到來。月,在層疊的峨眉後探出身來,皎潔的月光直瀉下來,在江面上伸展開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飄來的扁舟。
船頭,我獨自一人,著一襲長衫,凝望著明月,佇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別你而去,遠遊他鄉,你就要這半輪秋月送我?明月不語,默默伴我漂游遠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遠方的人兒是否安康?作客他鄉,獨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斷地敲打在我的心頭,思念如薄霧悄然潮濕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縷銀絲,傳達我愈遠愈長的思念之情?
月啊,請你把我對故鄉親朋的思念和祝願收好……
為什麼,你此時竟隱藏起了你那美麗的笑靨?一路走來你我早已心心相印,為何竟離我而去?去就去吧,我還是要趕快催舟快行,到渝州,下到三峽。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後遷居四川江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將出蜀時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為歌詠對象,通過詠月來表示對蜀地的依戀。雖連用五個地名入詩,但並不呆板,仍給人一種流暢之感。可見李白詩思之隨機觸發,天才流溢。《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點評
王世貞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英文賞析
In the autumn, the moon is round and high above the sky right on the Mt. Emei.
The shadow of the moon is brightly in the moving water of the Pingqiang River.
Off to The Three Gorges from Qingxi in the night.
When I go to Yuzhou, I'm always missing you, the moon. But I can't find you anyway.
李白其它詩詞欣賞
[編輯本段]小提琴曲
《峨眉山月歌》是黃虎威創作於1981年,此曲是作者根據大詩人李白的七絕詩而作,原詩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樂曲描寫了峨眉山的月、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鏇律柔美動聽,充滿詩情畫意,樂思波瀾起伏,恰似流不盡的滔滔江水,綿延不斷,訴說著詩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