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振動效應 |
振動傳遞
![]() | |
振動效應 |
振動界限
![]() | |
振動效應 |
1、感覺閾:剛剛能引起人的振動感覺的振動
3、疲勞閾:引起人體疲勞、工作效率降低和使人體產生生理效應的振動。對於短期的超疲勞閾所導致的生理心理反應,當振動停止後,經休息可以得到恢復
4、極限閾(或危險閾):超過人體生理心理負荷的振動。超過極限閾的振動對人體不僅引起嚴重的生理心理效應,還會產生病理性損害。
生理效應
![]() | |
振動效應 |
工作影響
![]() | |
振動效應 |
振動影響視銳,其損害程度與振幅成比例,10~20赫的振動影響最大。人體或目標的振動使注視發生困難,也使視覺搜尋或判讀儀表等工作難以完成。振動使嗓音發抖而影響言語質量。頭、手或腳的振動影響操縱活動的速度和準確度。振動使追蹤工作效率下降,其衰減量與振動的振幅成比例,而且與追蹤操縱運動軸向一致的振動影響更大。振動使腳部用力的穩定性下降,影響腳部動作的速度和準確度。肢體和人機界面的振動使動作不協調,操縱誤差增加。長期接觸振動可使手部骨質變形、肌肉萎縮、感覺減退、血管收縮以至肌力下降而影響操作能力。振動使大腦覺醒水平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難於集中、空間定向困難、疲勞,從而加劇振動對心理功能的損害。
對捷運運動影響
![]() | |
振動效應 |
捷運隧道振動的傳播主要以橫波、縱波和表面波的形式傳播,日本的ErichiTaniguehi研究表明:位於地下2m深處的振動加速度值為地表的20%~50%;4m深處為10%~30%。可見在捷運運行產生的振動中,表面波占主要地位,對建築物有直接影響。捷運隧道振動的傳播與振動頻率等動力特性以及土層分布、土質、地下水、障礙物等有關,並且,由於各地域土層分布差別較大,捷運振動引起的動力回響及波的傳播特性不盡相同,因此捷運運行引起的振動及其傳播規律較為複雜且具有地域性。捷運振動對建築物的影響為緩解交通壓力,地鐵不得不穿過城市中密集的居民區、商業中心,而且目前都是採用淺埋方式,捷運隧道離建築物越來越近。將來隨著捷運交通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捷運隧道鄰近建築物的情況越來越多,同時捷運運行的總體密度逐步提高,振動的影響日益增大。
對某城市捷運車輛段附近進行的現場測試結果表明,當捷運列車以15~20km/h速度通過時,捷運正上方居民住宅的振動高達85dB,如果捷運速度達到正常運行時的40km/h,甚至最高時的70km/h時,其振級應該還要大得多[4],可見列車運行引起的振動已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建築物的安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廣州捷運一號線上的一幢9層框架房屋,實測數據表明室內的Z振級為79.2~85.2dB,出了《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 (GB10070-88)規定的城市“混合區”,即一般商業與居民混合區晝間Z振級標準75dB、夜間72dB的要求。振動對建築物的影響,輕微的會出現牆皮剝落、牆壁龜裂、地板裂縫,嚴重則導致基礎變形或下沉。許多已開發國家制定了建築物允許的振動標準。日本規定,對於教堂、舊紀念館的位移允許值為0.127mm,振動速度允許值v=5mm/s,振動加速度允許值為0.102g;德國也制定了根據不同的振幅或速度和頻率,評估對建築物可能造成損壞的各種情況:無損壞、粉刷出現裂縫、承重結構可能損壞、承重結構損壞但中國尚無相應的專門標準,只能參照一些相關的標準進行建築物的振動評估。捷運的運行是一個長期的、每天均持續很長時間的過程,即使不足以在短時間內對建築物產生明顯的影響,長期積累之後,對建築物的疲勞損傷、安全性能下降等方面的結果如何,都需要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
對捷運運行引起鄰近建築物的振動問題,除了需要研究振動對建築物的影響及需採取的相應措施,還需研究建築物的振動對其中人員造成的影響及需要採取的相應措施。在某種情況下,即使捷運運行引起的振動不足以影響建築物的安全性,但由於干擾頻繁,也會對建築物內的人員產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影響。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及環境標準的提高,捷運系統的振動影響將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防護措施
![]() | |
振動效應 |
色彩運用
![]() | |
振動效應 |
振動效應發生在兩種對比強烈的顏色邊緣上,這兩種顏色色相有著強烈對比但在明度上卻很接近。紅色是最容易產生這種現象的顏色,因為其色彩明艷,明度適中,如在下圖所示,所產生的效應是很強烈的。在一些自然圖案上可以套用振動效應,如下圖將斑馬的黑色斑線套用紅、綠、藍三原色。如果白色的區域變成灰色,這種視覺上的振動會更加明顯。
這是與振動效應相反的另一種效應。在這種效應中,明度相似但不同色相的顏色使到其交接邊緣似乎消失了,或者難以辯認。就象藍天上不同的白雲及烏雲堆積起來時所看到的現象——天空與雲層的中間交接似乎融為一體。這種效應與同時對比的效應有些相似,強烈的顏色對比使到同一種顏色呈現不同的感覺。的眼睛覺得上下兩個淺藍的區域顏色並不一樣感覺下面的藍色要比上面的藍色要深一些,但一旦將平放的深藍及黃色帶子移開,卻證明了中間的那個淺藍色其實是同一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