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詳情
1、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
2、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
症狀
1、情緒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起初可能在短時間內表現為各種情感體驗能力的減退,表現為無精打采,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
2、思維聯想緩慢。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語量少,應答遲鈍困難,一言一動都需克服重大阻力,嚴重者甚至交流無法順利進行。最嚴重時,可呈木僵狀態。激越型抑鬱症病人,言語動作都明顯增加,焦慮恐懼,激動自傷,危險性很大。
3、意志活動減退。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
4、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5、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
檢查
對疑為抑鬱症的患者,除進行全面的軀體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要注意輔助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迄今為止,尚無針對抑鬱障礙的特異性檢查項目。因此,目前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物質及軀體疾病所致的抑鬱症。有2種實驗室檢查具有一定的意義,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抑制試驗(TRHST)。
診斷鑑別
抑鬱症的診斷主要應根據病史、臨床症狀、病程及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典型病例診斷一般不困難。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診斷標準有ICD-10和DSM-IV。國內主要採用ICD-10,是指首次發作的抑鬱症和復發的抑鬱症,不包括雙相抑鬱。
常見的症狀為:
1、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2、自我評價降低;
3、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即使在輕度發作中也有);
4、認為前途暗淡悲觀;
5、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
6、睡眠障礙;
7、食慾下降。病程持續至少2周。
治療詳情
1、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鬱藥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傳統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鬱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於不良反應較大,套用明顯減少。
2、心理治療。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鬱發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3、物理治療。有嚴重消極自殺企圖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鬱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可採用改良電抽搐(MECT)治療。電抽搐治療後仍需用藥物維持治療。
預防詳情
1、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
2、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本病復發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儘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並積極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防復發。
護理方法
1、首先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要密切觀察自殺的先兆症狀。護理人員不應讓患者單獨活動,可陪伴患者參加各種團體活動,如各種工療和娛療,在與患者的接觸中,應能識別這些動向,給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們振作起來,避免意外發生。
2、安置患者住在護理人員易觀察的大房間,設施安全,光線明亮,空氣流通、整潔舒適的治療休養環境中。牆壁以明快色彩為主,並且掛壁畫及適量的鮮花,以利於調動患者積極良好的情緒,煥發對生活的熱愛。
3、嚴格執行整體護理管理制度,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有消極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數,重點巡視。尤其在夜間、凌晨、午睡、飯前和交接班及節假日等病房人員少的情況下,護理人員特別要注意防範。
4、要加強對病房設施的安全檢查。嚴格做好藥品及危險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絕不安全因素,發藥時,應仔細檢查口腔,嚴防藏藥或蓄積後一次性吞服。
內科病症種類
頭條專題“減肥應該從娃娃抓起”
知頭條:兒童“肥胖時代” 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有1.55億超重肥胖少年兒童,而中國肥胖兒童數量以每年8%的趨勢遞增,到現在已達1200萬,占全世界肥胖兒童總數的十三分之一。督促孩子們減肥成了社會的需要和政府的責任,減肥也應該從娃娃抓起。 | |
兒童肥胖 | 兒童肥胖率持續上升的原因,被初步認定與不吃早飯、經常吃零食、不愛運動等因素有關。 |
肥胖兒童一覽 | 樊思佳 | 梁用 | 比利·羅賓斯 |
健康隱患 | 糖尿病 | 抑鬱症 | 骨骼畸形 | 心血管疾病 |
可引起肥胖的食物 | 西式快餐 | 麥當勞 | 肯德基 | 必勝客 | 垃圾食品 | 漢堡 | 糖果 | 薯片 | 碳酸飲料 | 雪碧 | 可樂 | 芬達 |
可預防肥胖的中草藥 | 海藻 | 荷葉 | 冬瓜 | 茶葉 |
飲食調理菜譜 | 蝦米白菜 | 黃瓜拌肉絲 | 蜜餞山楂 |
運動處方 | 體操 | 游泳 | 籃球 | 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