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作品集
正文
中國戲曲作品的總集或選集。在中國封建時代,戲曲一向被排除在正統文學之外,刻印戲曲作家作品的專集很少,戲曲作品的流傳,主要依靠各時代的戲曲作品選集。宋元南戲未見選集,唯有明代《永樂大典》卷13965至13991,凡27卷,輯入宋元南戲33種。現僅存最後一卷,保留《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3種。
現存元雜劇最早的刻本是《元刊雜劇三十種》,是把元代大都(北京)、古杭(杭州)等地坊間刻印的雜劇零出,由原收藏者清代藏書家黃丕烈(1761~1825)匯訂成書。今藏北京圖書館。1914年有日本復刻本,1924年又有上海中國書店影印日本復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1958年《古本戲曲叢刊》第 4集影印原刊本。此書原刻賓白不全,字跡漫漶,而且大量採用元代民間俗體字,不便閱讀。1962年台北世界書局出版有鄭騫的《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1980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有徐沁君的《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都在標點、校勘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得這些元代刻印的雜劇作品成為可讀而又普及的書。元雜劇作品的選集,最為人熟知的是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選》,別題《元人百種曲》。臧懋循家藏元雜劇秘本,又從友人黃州劉延伯(承禧)處借來過錄於“御戲監”的元雜劇200種,參伍校訂,選刻元代及少量明初雜劇共 100種。現在流傳的有19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雕蟲館交由博古齋梓行的原刻本;普及的是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所收的仿宋排印本及上海世界書局的仿宋排印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北京中華書局曾採用世界書局排印本舊紙型,多次重印。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把《元曲選》未曾收錄、近幾十年陸續發現的元雜劇作品62種,輯錄成書。《元曲選》和《元曲選外編》,大體上囊括了現有傳本的元雜劇作品。
明代還有多種元雜劇的作品選集,重要的有下列幾種:①《改定元賢傳奇》,明李開先校訂,嘉靖年間刊本。原收雜劇若干種不詳,僅知傳世者7種,現存台北中央圖書館。②《古雜劇》,明代顧曲齋刻本,存《望江亭中秋切鱠旦》等20種。目錄系補刻,卷首有“玉陽仙史”(明陳與郊別署)序,序文後有“王伯良”(陽文)及“白雪齋”(陽文)印各一方,或以為是王驥德編輯,未確。現有《古本戲曲叢刊》第 4集影印本。③《古名家雜劇》,明萬曆年間龍峰徐氏梓行。據《匯刻書目》標明:“明玉陽仙史編刊”,向來把此書編者歸為陳與郊。據今所知刻印元明雜劇78種。《古本戲曲叢刊》第 4集影印10種,《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中收入55種,《匯刻書目》中著錄存目而未見者13種,實際刻印雜劇不止此數。這是產生於《元曲選》之前的重要雜劇選集。④《雜劇選》,明息機子編,卷首有息機子萬曆二十六年戊戌(1598)序。據《匯刻書目》此書所收雜劇凡30種。今可得見者有《古本戲曲叢刊》第4集影印11種,《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收入15種,共26種。⑤《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代著名藏書家趙琦美(清常道人)鈔校並收藏,共收刻本及鈔本元明雜劇241種。這是1937年之前在上海發現的重要戲曲秘籍。1949年以後,《古本戲曲叢刊》第4集全部影印,其中有132種為未見流傳的孤本,是研究元雜劇的重要作品選集。193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從其中選出珍本144種,以涵芬樓名義排印出版,取名《孤本元明雜劇》,由王季烈校勘,並逐一寫了提要。1957年,中國戲劇出版社用舊紙型重印。⑥《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酹江集》),明崇禎年間孟稱舜編印、評點,共收元明雜劇56種,刻印精緻,也有《古本戲曲叢刊》第 4集影印本。⑦近人編選的元雜劇作品選集。1921年吳梅編《古今名劇選》,實收元明雜劇15種;1935~1936年盧前編《元人雜劇全集》,實收元人雜劇77種,佚文22種。這兩部書都因故中斷,沒有出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普及元雜劇,出版了一些選注本。如1966年顧學頡的《元人雜劇選》,收雜劇15種;1980年王季思等人編的《元雜劇選注》,收雜劇27種、50折。
傳奇選集,流傳很久、影響最大的,當推明毛晉輯刻的《汲古閣六十種曲》,簡稱《六十種曲》。原刻初印本6套,每套10種,已看不到全帙;現有清代實獲齋、二多堂、二酉堂、醉經堂等書坊補版重印本傳世。1935年上海開明書店重校排印本,1955年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據開明書店紙型重印本,比較常見。明清傳奇選集,還有《梨園雅調》60種,只有存目,未見傳本。明代書坊文林閣、富春堂、世德堂、繼志齋、廣慶堂、容與堂、敦睦堂、玉夏齋等刻印的許多明傳奇作品,現在也都成為稀世之珍。清末民初,貴池劉世珩主持復刻《暖紅室匯刻傳劇》,以傳奇為主,計收元明雜劇傳奇30種,附錄14種,附刊6種,別行1種,共收51種,也是重要的明清傳奇選集。
明代萬曆以後,產生了一批只印零出的明清戲曲選集,反映了昆、弋各種南曲聲腔繁衍為各地聲腔之後戲曲舞台上出現的盛況。當時書坊刻印這些傳奇作品選集,也特為標出“徽池雅調”、“增補滾調”、“時調青昆”、“青陽時調”等,以吸引讀者。板式大都為三欄或二欄,除以主要的二欄或一欄刻印零出劇本之外,專辟一小欄刻印流行的民歌、俗曲、燈謎、酒令,並附刻插圖。所選傳奇,一般都是當時通行於舞台的零出折子戲,其中頗有今天已經罕見的作品。這種選集,主要有《詞林一枝》(4卷)、《八能奏錦》(6卷)、《玉谷新簧》(存5卷,應為6卷。別題《玉谷調簧》,或疑題為《玉振金聲》)、《時調青昆》( 4卷)、《樂府菁華》(12卷)、《摘錦奇音》(6卷)、《大明春》(6卷,即《萬曲明春》)、《秋夜月》(包括《徽池雅調》、《堯天樂》各2卷)、《吳覦翠雅》(4集)、《月露音》、《醉怡情》(8卷)、《玄雪譜》(4卷)、《萬壑清音》(8卷)、《樂府南音》(2集)、《萬曲合選》(2卷,別題《萬家錦》,又題《南詞一枝》)、《歌林拾翠》(2集)、《冰壺玉屑》(殘本)等。王古魯曾在日本拍攝了《摘錦奇音》、《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玉谷新簧》等書,並從中選錄了《長城記》、《同窗記》等12出弋陽腔及其流變諸腔傳奇作品零出,題為《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於1956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另一類型的明清傳奇選集是只錄曲文而刪節了科介、賓白的選集,現存的有明代胡文煥《格致叢書》本的《群音類選》。全書卷數不詳,現有傳本,收錄157種傳奇的部分曲文。其中包括久已失傳的近60種傳奇的佚曲,彌足珍貴。1980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明清雜劇的選集,重要的有:①《雜劇十段錦》,明代無名氏輯,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紹陶室精刻本,收錄朱有燉雜劇10種,1913年武進董氏誦芬室曾影印100部流傳。②《盛明雜劇》(1、2集),明沈泰(福次居主人)輯印,兩集,分別在崇禎二年(1629)及十四年(1641)刊行,共收明代雜劇60種。流行的是195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影印武進董氏誦芬室復刻本。③《雜劇三集》,別題:《雜劇新編》,清鄒式金(仲諳)輯印。順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元年(1662)刊行。流行的也是195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影印武進董氏誦芬室復刻本。④《奢摩他室曲叢》(1、2集),吳梅編輯。是雜劇、傳奇兼收的作品選集,1集收沈起鳳、嵇永仁傳奇6種;2集收朱有燉雜劇24種,附吳炳傳奇 5種。此書原計畫匯印雜劇65種,傳奇76種,但未完成。現有192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⑤《清人雜劇》(初、二集),鄭振鐸輯。兩集共收清人雜劇80種,於1931、1934年先後刊行。鄭振鐸收藏清人雜劇近240種,兩集所印僅及三分之一,未印部分,現存北京圖書館。
清代地方戲曲作品較諸雜劇、傳奇數量要大得多,但作為選集正式刊行,卻甚屬寥寥。重要的有《綴白裘》(新集),清乾隆年間,錢德蒼據玩花主人所編《綴白裘》,“刪繁補漏,循其舊復綴其新”,標名《時興雅調綴白裘新集》,仍簡稱《綴白裘》,由蘇州寶仁堂梓行。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三年(1768)陸續輯成 5編,專收崑腔折子戲;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收文武雙班演出的崑曲及“梆子腔”為第 6編。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入7、8、9、10編,合集印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增收雜調戲出為“外編”,崑腔折子戲為“補編”,共為12編。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教堂重刊,改12編為12集,其中第6集、第11集為雜調串演的地方戲。道光年間共賞齋石印本出,此書流傳較為廣泛。《清音小集》是清初刻印的京腔劇本選集,收折子戲32出。清代坊間刻印的地方戲曲曲本,大都也屬於戲曲選集的性質,如漢口文升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書坊鐫刻的“楚曲”,它是湖北漢劇前身,現存6種,當時刻印種數不詳。李世忠刻印的《梨園集成》,以及王大錯編印的京戲《戲考》(全書41冊,1932年中華圖書館印行)等等,都曾流行一時。 規模宏偉而又具有文獻價值的戲曲作品總集,莫過於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現已刊出第 1、2、3、4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展了挖掘傳統劇目的工作,徵集到大量梨園世代相傳的秘本,還有許多記錄戲曲藝人口述的劇本。許多省、市、自治區編印了各地區劇種的傳統劇目選集。已出版的有《京劇彙編》106冊(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北京市戲曲研究所編)、《傳統劇目彙編》32冊(上海市傳統劇目編輯委員會編)、《河北梆子彙編》22冊(天津市河北梆子彙編編輯委員會編)、《河北戲曲傳統劇目彙編》 7冊、《河北梆子傳統劇目匯集》73冊(河北省戲曲研究室編)、《山西地方戲曲資料──傳統劇目彙編》 3冊(山西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研究室編)、《陝西傳統劇目彙編》56冊(陝西省文化局編)、《甘肅傳統劇目彙編》 9冊(甘肅省文化局編)、《浙江戲曲傳統劇目彙編》16冊(中國戲劇家協會浙江分會編)、《安徽省傳統劇目彙編》54冊(安徽省文化局劇目研究室編)、《江西戲曲傳統劇目彙編》17冊(江西省文化局劇目工作室編)、《福建傳統劇目選集》30冊(福建省文化局劇目工作室、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河南地方戲曲彙編》 4冊、《河南傳統劇目彙編》13冊(河南省劇目工作委員會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37冊(湖北地方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湖南戲曲傳統劇本》66冊(湖南省戲曲工作室編)、《粵劇傳統劇目彙編》25冊(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廣東省文化局戲曲研究室編)、《廣西戲曲傳統劇目彙編》66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戲曲工作室、廣西壯族自治區戲曲研究室編)、《川劇傳統劇本彙編》33冊(川劇傳統劇目彙編編輯室編)、《雲南地方戲曲傳統劇目資料彙編》1 冊(雲南省文化局、中國戲劇家協會雲南分會編)等。以上總計671冊,收入傳統劇目4780種,這項工作在十年內亂中中斷,沒有把這批徵集和記錄的傳統戲曲作品全部印出來。1977年以後,山西、陝西、湖北、湖南等地已恢復這一工作,正在繼續出版。
整理、改編傳統劇目,是戲曲改革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1958~1963年間,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按各省、市、自治區分卷出版了《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已出14卷,展示了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工作取得的成果。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的選集,還有《京劇叢刊》50冊,《華東地方戲曲叢刊》30冊,《評劇叢刊》15冊等等。1958年,中國戲曲研究院為了更好地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戲曲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和創作現代戲和歷史劇的經驗,向全國提供優秀劇目,編輯出版了《戲曲選》,原計畫把它編成為一部新時代的“百種曲”,截至1963年,只出版了6輯,收入戲曲作品46個,每一作品都附有評介文章、部分曲譜及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