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集成》

《梨園集成》,清末戲曲演出台本匯集。《梨園集成》是現存刊行年代較早、彙編劇本較多的皮簧劇本選集。它對了解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戲曲舞台上的演出劇目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梨園集成》

正文

清末戲曲演出台本匯集。李世忠(良臣)編刊,安徽竹友齋刊刻。卷首有清光緒四年(1878)李世忠所寫序文兩篇。內收劇本47種。除兩種崑曲劇本外,其他45種皆為皮簧戲劇本。李序說:“南北各操土音……非關音律之不諧,實由簡編之無據”,“所慮者南北之韻不同,未克按腔合拍”,可見這些劇本,是流傳於當時南北各地皮簧腔系劇種中的。另據李序“邇來頻約善才,刪除贗本”語,證明這些劇本是和當時的戲曲演員核對過的演出本。劇本編次,基本按照劇中故事發生的朝代先後順序。劇本中的唱詞,除所唱為曲牌者標明曲牌名目外,在七字、十字句格的唱段前,有的標出“倒板”字眼,個別的還標有“西皮”字樣。這為研究當時皮簧劇種劇本的體制與唱腔,提供了確切的資料。
《梨園集成》所收劇本,大部分仍流傳於現代的京劇漢劇皮簧腔系諸劇種的舞台上。如《罵曹》、《斬黃袍》、《四郎探母》等劇,其情節場次與唱白文字,都與現代演出本基本相同。有些劇本也流傳於現代梆子腔系諸劇種中,如《麟骨床》、《撿柴》等。一部分劇本則與現代演出本存在著差異,如《全本祭風台》,在情節與唱白上,就與京劇今本《群英會、借東風》不完全相同,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劇目在流傳過程中的演變情形。也有些劇目,已經在舞台上被淘汰,成為歷史的陳跡,如《百子圖》、《大香山》(又名《觀音得道》)等。《梨園集成》是現存刊行年代較早、彙編劇本較多的皮簧劇本選集。它對了解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戲曲舞台上的演出劇目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