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戲曲叢刊》
正文
戲曲作品總集。《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編委會由原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鄭振鐸主持。鄭振鐸在《初集》的序言裡提出了這部《叢刊》編輯的宗旨和構想,他說:“初集收《西廂記》及元、明兩代戲文、傳奇 100種;二集收明代傳奇100種;三集收明、清之際傳奇100種。此皆擬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則收清人傳奇,或更將繼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雜劇,並及曲選、曲譜、曲目、曲話等有關著作。若有餘力,當更蒐集若干重要的地方古劇,編成一、二集印出。期之三、四年,當可有1000種以上的古代戲曲,供給我們作為研究之資,或更可作為‘推陳出新’的一助。”![《古本戲曲叢刊》](/img/c/5ac/nBnauM3XzAjNzIjN3M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二集》於1955年出版,收明代傳奇100種。除收稀見的文林閣刻本《張子房赤松記》、《高文舉珍珠記》、《觀音魚籃記》、《袁文正還魂記》、《劉秀雲台記》、《青袍記》、《劍俠傳雙紅記》、《四美記》(以上闕名)、《五鬧蕉帕記》(明單本)、《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明金懷玉)等10種外,大都為晚明時期的作品,其中如陳與郊的《痴符》4劇(《櫻桃夢》、《鸚鵡洲》、《麒麟罽》、《靈寶刀》),汪廷訥的環翠堂7種(《種玉記》、《天書記》、《三祝記》、《投桃記》、《彩舟記》、《義烈記》、《獅吼記》),阮大鋮的詠懷堂4種(《燕子箋》、《十錯認春燈謎記》、《勘蝴蝶雙金榜記》、《馬郎俠牟尼合記》),孟稱舜的《嬌紅》、《貞文》 2記,西湖居士的《明月環》、《詩賦盟》、《靈犀錦》、《郁輪袍》、《金鈿盒》5種,以及王穉登、吳世美、鄭之文、葉憲祖、周履靖、史磐、金懷玉、陸華甫、王驥德、吳德修、佘翹、姚子翼、朱宗藩、鄒玉卿、朱九經、沈自晉諸家所作,都較為罕見。
《三集》於1955年10月付印,1957年2月出書,收明、清易代之際劇作 100種。這一集以收吳炳、李玉、朱佐朝、朱、葉稚斐、張大復、盛際時、陳二白等十幾個作家的劇作為主。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刻本極少,此集所收,除明末刻本吳炳的《綠牡丹》、《療妒羹記》、《西園記》、《畫中人》、《情郵記》 5種及崇禎、順治間刻李玉的《一笠庵新編傳奇》(《一捧雪》 )、《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眉山秀》、《兩鬚眉》、《清忠譜》)外,基本上為梨園傳抄本。此種抄本,大都殘破潦草,魯魚亥豕,假如不借戲曲家們精心保存,遞嬗相傳(梅蘭芳、程硯秋收藏尤多),今日已難窺見了。試舉朱佐朝、朱及張大復現存抄本如下:朱佐朝的有《瓔珞會》、《乾坤嘯》、《艷雲亭》、《後漁家樂傳奇》、《御雪豹》、《血影石傳奇》、《軒轅鏡》、《石麟鏡》、《五代榮》、《朝陽鳳》(一作朱)、《吉慶圖》、《奪秋魁》、《雙和合》13種;朱的有《未央天》、《十五貫》、《聚寶盆》、《新編龍鳳錢》、《秦樓月》、《翡翠園》、《錦衣歸》、《萬年觴》8種;張大復的有《醉菩提》、《重重喜》、《雙福壽》、《吉祥兆》、《金剛鳳》、《快活三》、《紫瓊瑤》、《釣魚船》、《如是觀》、《海潮音》、《讀書聲》11種。
《四集》於1957年10月付印,1958年12月出書。此集的輯印,沒有按原計畫進行,而專收元、明二代雜劇。除傳本較多的《元曲選》未列入外,計收雜劇總集 8種。其目為:《元刊雜劇三十種》元刊本;《古雜劇》,明王驥德編,明萬曆顧曲齋刊本(收雜劇20種);《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趙琦美鈔校(收雜劇 242種);《古名家雜劇》,明陳與郊編,明萬曆刊本(收雜劇10種);《雜劇選》,明息機子編,明萬曆刊本(收雜劇11種);《陽春奏》,明黃正位編,明萬曆刊本(收雜劇 3種);《元明雜劇》,明萬曆繼志齋刊本(收雜劇4 種);《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酹江集》),明孟稱舜編,明崇禎刊本(收雜劇56種)。值得注意的是顧曲齋刻的《古雜劇》、孟稱舜編的《柳枝》、《酹江》2集,聚各家所藏,才得配成全帙,足為此集增色。
鄭振鐸於1958年10月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使《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工作暫時停頓。1961年由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承擔《叢刊》編輯任務,並由吳曉鈴主持其事。在進行《五集》以下資料採訪與選擬目錄的同時,先選印較易結集的《鼎峙春秋》、《勸善金科》等宮廷大戲,為第九集。1962年1月付印,1964年1月出版。十年內亂期間,《叢刊》的編纂工作,再度停頓。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主持下,重建《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繼續展開輯印工作。
配圖
![《古本戲曲叢刊》](/img/c/ce9/nBnauM3XzQTN1YzNykTNwgjM3ETM0czMzMDMwADMwAjMxAzL1A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