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在原成都氣象學院大氣探測系和電子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學校“氣電結合、以電為主”辦學特色的重要支撐點。

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在原成都氣象學院大氣探測系和電子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學校“氣電結合、以電為主”辦學特色的重要支撐點。
學院現有四川省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級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信號與信息處理;4個本科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含信號處理、大氣電子工程2個專業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目前在校本科學生約2000人,其中國防生70餘人,碩士研究生140餘人。
學院現設定有5個專業教研室、6個專業實驗室、1個研究所,擁有1個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全院教職工5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6人,副教授1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畫入選者1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
長期以來,學院教師在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上積極進取,注重電子信息技術與大氣科學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經開展的科研基礎上,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並已建立9個科研團隊:氣象雷達及其套用、衛星遙感及套用、圖像處理及套用、雷電科學與防護技術、微波技術及套用、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磁效應、大氣探測信息處理、氣象觀測儀器研究團隊。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在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大氣探測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為第一責任人完成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0餘項,參與多項國家863項目和氣象行業專項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轉化成產品,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先後研製了WRDPS天氣雷達數據處理系統、數位化雷達、X-波段數位化雙極化雷達、車載移動式天氣雷達、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等多個產品,性價比高,先後6次獲得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級二、三等獎,產品已遍布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為中西部地區的氣象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學院教師獲得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6項,與校內兄弟院、部共同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 ,建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進入新世紀,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學院大力探索創新教學模式,革新傳統教學手段,整合企業和社會的各種優勢資源與高校合作,努力探索能夠大批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共同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已經聯合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教育模式班。
學院一直十分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依託“學生課外創新實驗室”全天為學生開放的有利條件,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製作競賽等活動。自2000年以來,學院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有2人獲得全國一等獎、12人獲得全國二等獎、3人獲得省一等獎、5人獲得省二等獎、5人獲得省三等獎;在第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中獲得銀獎1項。學生的課外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十分活躍,尤其在學生三下鄉科技活動中表現突出,長期聯合四川省氣象局派出大批學生,奔赴各地農村宣傳防雷知識,多次獲得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獎勵。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後,學院結合自身學科及專業優勢,派出800餘人的宣傳和志願者隊伍,進入災民安置點及廣大農村地區,宣傳和普及防雷知識,積極協助災區抗震救災。特別是學院國防生隊伍,積極回響學校號召,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活動中。一方面為積極維護安全、穩定、有序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在國防生黨支部的號召下成立了抗震救災突擊隊,有組織有紀律地參加抗爭救災志願者活動。在成都火車北站、火車東站、雙流國際機場、空港貨運中心乃至江油抗震救災第一線都活躍著學院國防生、志願者的身影,湧現出一批象蒙祖海同學這樣的抗震救災典範 
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各項工作。為更好地培養學生課外實踐能力,促進本科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學院自2004年開始進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工作。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已經同30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合作協定,在合作單位掛牌建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大學生實習基地”。按照協定約定,校外實習基地每年接受一定數量的教師、學生實習,並委派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以保證實習效果。近三年來,學院累計向簽約校外實習基地派出學生200多人次,教師30多人次,很好地完成了本科學生畢業實習工作,並加強了同各方的聯繫,促進了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
由於國家對電子信息人才需求較多,目前電子信息人才缺口仍然較大,同時也由於學院的專業設定符合社會需求,畢業生專業素質、創新實踐能力較強,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較高。畢業生的就業酬薪高於同期畢業學生的平均水平。電子工程學院2005年本科生就業率為96.5%,2006年本科生就業率為98.6%,2007年本科生就業率為94.5%。多家公司在電子工程學院設立獎學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生。長期以來,學院為氣象、電子信息工程、國防、民航等部門和行業輸送了大批人才。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前往IBM、INTEL、摩托羅拉、西門子、三星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以及深圳華為、中興、長虹、海爾、海信、康佳、美的、創維、TCL等國內著名企業參加工作。

黨政領導

學院院長: 何建新 教授
主持學院全面工作,分管科研及實驗室建設工作。
學院副院長: 楊玲 副教授
分管學院本科教學以及碩士研究生教學工作。
學院黨總支書記:張斌兵
主管學院黨建、思想政治教育。
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彭勇
分管學院學生工作。

人才培養

本科學生培養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大氣電子工程方向)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信號處理方向)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雷電電子工程方向)
·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碩士研究生培養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專業簡介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是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為四川省重點學科,擁有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高速數位訊號處理及套用實驗室”,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該學科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本學科專業瞄準電子信息技術和大氣科學交叉的套用學科領域,通過在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高速數位訊號處理、大氣探測信息處理、通信系統與信號處理、信息獲取與處理、圖像信息處理、衛星遙感信息處理等方面開展的長期研究,在大氣探測設備的研究與開發、衛星遙感信息處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穩定的、具有獨特優勢的研究方向,並在感測器套用、通信技術、數字水印和醫療信息技術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研究。近5年來在《電子學報》、《信號處理》、《通信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被SCI、ISTP、IE收錄40餘篇。本學科承擔了較多的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具有較高套用價值的橫向開發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目前,本學科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40餘項,有較充足的科研經費。
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矩陣理論、隨機過程及套用、數位訊號處理理論及算法、電子系統設計、資訊理論與編碼、信號檢測與估計、數字圖像處理、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嵌入式系統設計、DSP技術和現代信號處理、大氣科學導論、套用衛星氣象學、大氣物理與大氣探測等。
本專業授予工學碩士學位。畢業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從事相應的教學科研工作,也可在氣象、民航、軍隊、IT企業等單位從事高級專業技術和業務管理工作。

學科建設

四川省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概況
本學科在校內以電子工程學院和大氣探測學院為主體,並結合依託我校成立的“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等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的優勢力量,形成了一個套用基礎與套用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團隊。其中,以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何建新教授帶領的團隊,長期在氣象雷達信號處理領域開展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套用於中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有效地提高了天氣監測能力,使得本學科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在氣象探測信號與信息處理的相關研究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特色的研究團隊。
本學科建設圍繞國家需求,瞄準學科發展前沿,立足於套用基礎與技術的研究,著力推動信號與信息處理技術在大氣探測領域的發展,為大氣探測領域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業技術骨幹,為國民經濟建設和行業進步做出貢獻。目前,本學科擁有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占所有人員比例的30%,大多數教授和副教授具有出國留學或進修的經歷。從2004年到2008年間本學科培養研究生140餘人(已授予學位40餘人)。
依據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的需求,本學科在建設期間對學科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了最佳化,在保持學科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解決影響本學科發展的重大套用基礎和學術前沿問題,注意拓展學科的研究範圍,有計畫、有目的的支持重點研究方向,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學術團隊建設和科研環境以及儀器設備的建設。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64項,其中包括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行業專項、教育部重點項目及各類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12項,建設期間累計科研到款1121多萬元,其中縱向科研經費422萬元。在科研基地建設方面,本學科在已有的四川省高校重點開放實驗室“實時數位訊號處理實驗室”基礎上,成功申報並建立了中國氣象局部級重點實驗室——“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側重研究大氣探測信號與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並已對外發布研究課題,接收訪問學者。通過上述重點科研實驗室的建設,本學科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上取得了良好進展,承擔了包括國家、省部級及國內外企業在內的委託研發項目30餘項,尤其在氣象雷達技術套用方面形成了產學研的良性循環。
經過精心建設,本學科目前研究方向穩定,學術隊伍結構合理,研究水平高的科研隊伍,實驗條件顯著改善,實驗裝置特色明顯。近年來,獲得了省部級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近年來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62篇,其中SCI、EI、ISTP收錄42篇。

學科研究方向簡介

學科研究方向簡介
1、“氣象雷達系統及套用”研究方向:
進行了X波段雙極化雷達及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研究,主要研究變極化技術和極化數據處理,最終實現了一種高性價比的、適合中國國情的X波段雙極化雷達系統,使天氣預報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探測手段達到九十年代末的國際先進水平,基本與國際接軌;數位化氣象雷達——量雨杯系統的精確測降雨的硬體和數據處理研究以及長江上游萬縣地區基於雷達的臨近預報和防洪警報信息處理系統,解決長江中上游及支流的水文測報和防洪問題;支線機場氣象雷達關鍵技術的研究,使氣象雷達信號處理的硬體、信息化、自動化和套用軟體水平上一個台階,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近四年來所研製的WRDPS-天氣雷達數據處理系統、XDR-X波段數位化雷達、XDPR-X波段雙極化雷達、車載移動氣象台已經被廣泛套用於氣象、民航、人工影響天氣、水文等部門,為廣大中西部地區氣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高速信號處理在大氣探測中的套用”研究方向:
依託國家863項目“機載氣象雷達雲雨探測系統”(子課題負責人)、國家行業專項(氣象)“相控陣雷達關鍵技術研究-子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中國氣象局項目“中國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系統‘數字接收機’研製”、四川省青年基金項目“雙極化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研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項目“提高CINRAD探測靈敏度研究”、軍隊科研項目“XXX雷達信號處理系統國產化”等一系列項目的研究,採用高速DSP及超大規模FPGA實現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實時FFT運算,獲取天氣目標回波的都卜勒頻移全譜;開展雙極化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算法及信號處理系統的研製,縮短在該領域內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研究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中解速度模糊和距離模糊的新方法。近四年,根據中國氣象局布網雷達的要求,為國家布網天氣雷達設計出了先進、實用的都卜勒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包含數字中頻處理、視頻信號處理等,該產品已被全國80多個氣象雷達系統所採用,隨系統出口國外近10台套。國家布網天氣雷達系統的近2/3的信號處理系統由該研究室設計、生產。該方向自行研製的測試氣象雷達信號處理系統的測試平台,專門用於測試國家布網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數字中頻及視頻信號處理系統,且測試系統軟、硬體均由該研究室設計。此外,還有為機場都卜勒天氣雷達專門設計的信號處理及產品處理系統,此系統於2005年通過了信產部軍工局的鑑定,已被民航飛行學院、海軍航空兵等部門採用。
3、“氣象衛星遙感與圖像信息處理”研究方向:
多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等一系列項目的支持下,系統地從事了大氣輻射、衛星遙感、雲和氣溶膠與輻射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式,改進和發展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理論,發展了大氣窗區理論和衛星遙感反演理論,研究了水雲與太陽短波輻射的相互作用及其參數化,非球形粒子光散射與新的衛星紅外遙感通道的探索,以及非線性物理學與衛星遙感和常規氣象觀測相結合的方法。2004年以來,獲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風雲三號衛星套用系統工程研發項目(子項目)“風雲三號衛星紅外窗區通道大氣削弱訂正算法及原型軟體研發”、“中國-希臘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研究計畫項目”等項目的資助,開展研究的內容包括:捲雲和平流層氣溶膠大氣洋面溫度的衛星遙感反演;捲雲底高和雲厚的紅外遙感反演;捲雲微物理學和光學特性的衛星遙感反演;衛星遙感捲雲和其它冰雲的紅外通道的探索;水雲短波輻射特性的參數化;基於各種變換域的隱形圖像水印嵌入算法、隱形圖像水印的不可見性和穩健性與水印嵌入算法的關係;醫學圖像的三維重建和氣象雲圖的多參數動態演示;非線性物理學與衛星遙感和常規觀測相結合,研究大氣中水汽含量的時-空分布和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滿足業務套用需求的FY-3紅外窗區通道大氣削弱訂正算法等,其研究成果已進入“風雲3號”氣象衛星工程套用的系統聯調。該方向積極探索將衛星遙感與非線性物理學,諸如混沌動力學和分形理論,以及資訊理論、小波分析、神經網路和模糊邏輯等新興和熱門的現代數學物理理論和方法等相結合,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暴雨等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及其引起的洪水、山體滑坡、和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預報,以及氣候變化的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與國內外專家合作,積極申請國內外基金的資助,包括與歐洲國家的科學家聯合申請歐盟第7框架(EU FP7)的項目,目前該項目正在申請過程中。學術帶頭人之一的許麗生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聘請為美國光學學會(OSA)刊物稿件評閱人,第4屆(2006年)國際神經網路和人工智慧會議(4th ICNNAI)國際專家組成員,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美國光學學會(OSA)、美國物理學會(AIP)和歐洲光學學會(EOS)會員,我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通道選擇專家組成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氣象學會衛星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及顧問,全國高等學校氣象類教材編審委員會大氣物理組成員等。
4、“通信系統與信號處理”研究方向:
成都市科技局的“基於MIMO-OFDM的多天線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06GGYB245GX-030)”、四川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多天線寬頻無線通信系統及其晶片的研究與開發(2006B065)”、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頻率自動測試系統”、成都九洲迪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數字鑒相模組”與“數字相關模組”等研究項目,開展了多天線陣列無線通信信號處理及其與OFDM技術的結合的研究:在MIMO-OFDM多天線通信系統的算法和相關晶片開發上,目前,已在除了射頻(RF)部分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層(PHY)和介質接入控制器(MAC)的理論及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有晶片設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PHY方面,主要研究內容包括:LDPC編解碼器,高速Viterbi解碼器,空時編碼與解碼,MIMO信道估計與均衡,MIMO同步與檢測,波束形成器。在MAC方面,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無線網路的幀結構,數據流控制,網路控制。在射頻晶片設計和通信ASIC(專用積體電路)晶片設計技術的研究子方向上,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北斗一代基帶處理晶片的設計工作,初步通過了FPGA的驗證,正在進行最佳化。下一步將把更多的信號處理算法IP化、ASIC化,為設計更大規模的專用晶片和開展射頻晶片設計打好基礎。
5、“信息獲取與處理”研究方向:
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研究常規天氣和其它過程等多物理量的信息採集與處理。主要進行新型感測器套用研究,在智慧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等感測器新技術領域開展了研究。包括:1、感測器的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感測器的輸出信號重構。多感測器集成和信息融合, 2、利用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及各種先進信號處理與控制算法設計的智慧型儀表。3、從理論上研究各種先進控制策略,開發相應的先進控制軟體,研究工業過程的建模和計算機先進控制系統的開發。在該研究方向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2007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實驗室教學

專業實驗室簡介

雷電電子工程實驗室介
大氣電子工程實驗室
信號處理實驗室
生物電子實驗室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實驗
雷電電子工程實驗室

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

科技創性實驗室簡介
電子工程學院科技創新實驗室成立於2006年10月19日,原名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成立以來,在院部支持下,實驗室管理老師和幾屆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實驗室已建設成為我學院學生課外科技實踐的重要基地。
科技創新實驗室成立的目的在於為提高我院科技實踐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實驗室開展發明製作和創新活動,支持學生參與如四川省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ADI創新設計大賽等等大學生課外科技大賽活動,有效的利用和挖掘實驗室的教學資源。
實驗室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管理,並且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科技創新實驗室是由技術部,秘書處,材料部,宣傳部,管理部以及電子小組幾個部門組成。實驗室在成立以來,管委會成員不斷的總結和積累管理經驗,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也不斷的完善。每個進入實驗室的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實驗室的一切制度。
進入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學生,都能夠到實驗室提供的一些電子元器件以及得到老師和高年級同學的輔導。6601實驗室是一個對全電子工程學院學生開放的實驗室:在物資方面實驗室有學生製作的基本常用元器件;在學習方面,實驗室的同學每天都能夠為能力稍微低點的同學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也為他們指導學習電子製作的方向。對於電子小組的同學每隔一兩個星期, 實驗室管委會就會安排相關人員對他們進行定期的培訓。在每年的寒假與暑假,實驗室都會組織一些能力比較強的成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這種培訓不僅能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大學時間,它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知識和自身的動手學習能力。

3+1創新實驗室

“周立功3+1”創新實驗班十大特色
1.實踐與理論並重
班級主要理論課程有:ARM嵌入式系統基礎教程、微小核心分析與程式設計、射頻電路、Linux作業系統、硬體電路、計算機作業系統、電子綜合設計等與嵌入式相關的系統。
班級主要實踐內容有:LPC2103實驗板的焊制、以及基於實驗板的實驗內容:UART、I2C 、RTC、 cos-II作業系統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上午是理論課程學習,下午是實驗操作。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是我們學習的宗旨,在實驗中細化並解決問題是我們學習的原則。我們將通過實驗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2.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
學校為“3+1” 班提供專用教室,以此實現小班化教學,同時為每位學生提供一台電腦、一套由周立功公司指定的開發套件LPC2103,LA1024邏輯分析儀、100MHZ泰克數字示波器、DDS信號發生器,以此提高學生教學資源占有率。以及耳麥、攝像頭、投影儀、音響等教學設備可用於多媒體教學和網路遠程教學,電扇、空調、飲水機等常用電器,用於改善專用教室環境。
3.講座、小組討論
眾人拾柴火焰高,班級定期為全班同學開展講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講人,講座內容涉及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平時在學習中總結的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資源。講座以一種互動形式開展,有疑問大家共同探討。我們的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組間的討論直至問題得以解決。
4.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社會需要的不單是個能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採取由人轉變到團隊,三十個人分為五個小組,不論是平時的理論學習還是實踐設計中,我們強調的是訓練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團隊意識,共同討論問題,解決學習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互相取長補短。班級里定期組織組間小型競賽,如板子競賽、編程競賽、各種文體競賽等,因此每個小組的六個成員就像緊緊的相連在一起的鏈條,每一環的強度就決定了整個鎖鏈的強度。
5.學校與企業接軌
校企“無縫連線”聯合培養嵌入式學生
“3+1”高校聯盟,打造嵌入式領域的“黃埔軍校”
為了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為了破解兩難問題,具有多年企業人才培養經驗和 嵌入式系統套用技術研究經歷的著名企業家周立功先生決心整合企業和社會的各種優勢資源 與高校無償合作,共同推進高校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能夠大批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 創新人才的教材、教法和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全國推廣,同時信息更新與社會同步,讓你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及動態,為面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來自不同專業
我們三十個人分別來自全院不同的專業,猶如來自不同方向的支流,帶著各自的夢想相匯於3+1創新實驗班這個嵌入式的主流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不同的學習經歷、不同的實踐經驗,不同的思想碰撞讓我們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7.豐富的業餘生活
學習任務是繁重的,但是絲毫不能減退我們的熱情。學習之餘我們3+1班定期每周六下午開展了豐富的集體活動,籃球、排球、桌球、羽毛球,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揮灑著我們無限的激情,勞逸結合。
8.自主管理 自主學習
全體同學自主投票產生班長、文體委員、生活委員、學習委員、宣傳委員、各小組組長等班級幹部,班級幹部也為採用民主形式管理班級,使班級有條不絮。班級同學自主安排作息時間:上午八點到教室,八點半開始上課至中午十二點,下午兩點至傍晚五點半以及晚上七點至九點半是班級同學的自主學習時間。班級每天安排一位同學當風紀股長監督同學們的考勤情況並於每天課前向全班匯報前天情況,每天安排一組同學負責班級衛生、投影儀等管理。全班同學秉著對自己負責對班級負責的心積極投入平時的管理學習生活中。
9.複合型人才
現今專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飛速發展的需求了,因此3+1班致力於培養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3+1” 教學模式具有啟發式、互動式、小班化、網路化、案例 式等特點,其通過開設嵌入式系統系列課程,培養了學生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論證、資料搜 集、系統設計、電路調試、系統測試、報告撰寫等工程設計技術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和解決問題及解決未知事件的創新能力,用事實證明學習成果,用汗水澆灌複合型人才。
10.資源共享
一葉孤帆難以遠航,千帆競發才是大海的壯觀。班級建立網路共享資源,學習課件、問題整理、實驗要求、經典例子、工具軟體、娛樂分享資源都在裡面得到共享,充分發揮了班級網路資源。

院系專業設定

光電技術學院:
本科: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套用物理
研究生:電子與通信工程
大氣科學學院:
本科: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
研究生:大氣科學、農業資源利用
計算機學院:
本科:計算機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數字媒體技術
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商學院:
本科:金融工程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
研究生:套用經濟學
數學學院:
本科: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
研究生:基礎數學套用數學
電子工程學院:
本科: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農業信息化
大氣探測學院:
本科:大氣探測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農業信息化
通信工程學院:
本科:通信工程微電子學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
網路工程學院:
本科:物聯網工程網路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對抗
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控制工程學院:
本科: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與自動化自動化
資源環境學院:
本科: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工程環境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
研究生: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農業資源利用
文化藝術學院:
本科:社會工作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藝術設計
管理學院:
本科:電子商務工程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技術與管理行政管理
研究生:管理科學與工程
軟體工程學院:
本科:軟體工程
研究生: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統計學院:
本科:統計學
研究生:統計學、套用經濟學
外國語學院:
本科:英語

學科建設

一級碩士點:8個
二級碩士點:22個
專業碩士點:7個
本科專業:48個
省級重點學科:5個 (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套用技術、環境科學、基礎數學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 (高速數位訊號處理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國家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
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
電子信息工程(第二批)、通信工程、大氣科學(第三批)、電子科學與技術(第四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第五批)電子商務

優勢科研

氣候與氣候變化
氣象災害與防災減災
環境信息分析
大氣探測處理
氣象雷達系統
高速數位訊號處理
衛星遙感技術
信息安全
雲計算
智慧型工程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區域及產業經濟
政府統計
代數學

學生榮譽

多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獎勵102項,省(部)級獎勵145項。
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獲一等獎數並列全國參賽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2007年“NEC杯”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了7個全國獎,全國獎獲獎數量排名全國第七位,一般本科院校第二
2009年“NEC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結果揭曉,我校2支參賽隊伍獲全國一等獎,7支獲全國二等獎,全國獎獲獎數量排名全國第6名的成績
2009年 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榮獲一個全國二等獎、兩個全國三等獎,並獲得全國“校級優秀組織獎”的榮譽稱號
2010年 獲得全國第八屆中國優秀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

師資隊伍

學校具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水平高。目前學校擁有專任教師1000餘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753人,博士231人,高級職稱469人,教授117人。學校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國家級和省級專家50餘人。一大批出國深造回國的中青年教師已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為促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還長期聘有外國專家從事英語課教學和部分專業課教學。 邀請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訪問、講學,並與美國Temple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伊利諾宜大學、華盛頓大學南新罕布夏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日本氣象廳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所、印度mysore、愛爾蘭卡洛理工學院、日本千葉大學等國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友好科學合作交流關係。

科學研究

學校現有18個獨立設定的研究所(室), 2個產學研基地。教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有:電子信息技術、CAD系統機電一體化、高速數位訊號處理、專用積體電路套用與開發、天氣雷達數位化研究、衛星通信與無線通信、微波技術、生態監測系統研究、多媒體通信技術、寬頻接入網技術、GPS與GIS的套用、計算機網路、嵌入式系統設計、光電子與光通信技術、管理信息系統、氣象衛星信息處理與套用、環境評價新方法研究與套用、數學、大氣科學財會電算化電子商務、統計、經濟學等。
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並參加了包括973項目、863項目在內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13項。承擔了國家信息產業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及部隊等單位的橫向合作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近幾年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獲得了國家級、教育部、四川省的多項科研項目資助,推動了該學科的發展。學術論文被三大檢索系統(SCI、EI、ISTP)收錄的有130篇。許多科研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並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錄取規則

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根據考生德、智、體、美綜合擇優錄取:
(一)根據各省(市、區)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計畫的120%以內。
(二)學生進校後各專業開設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考生在填報志願時要慎重考慮。
(三)男女比例:國防生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下發的計畫執行,其他類別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四)身體健康情況要求:國防生參加軍檢,其他類別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鑒於相關行業對從業者的身高、體貌要求,報考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請慎重考慮。新生入學後進行體檢複查,凡體檢不合格者或體檢中弄虛作假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五)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理工類專業學習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進檔考生安排專業時參考數學、物理等相關科目成績:報考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套用物理、材料物理、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遙感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等專業要參考數學、物理成績。
金融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網路工程、軟體工程、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要參考數學成績。
(六)英語專業要求加試口語,英語成績原則要求達到滿分的70%。
(七)學院優先錄取第一志願考生。如一志願錄取未滿,則錄取非第一志願符合條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檔考生的處理按各省(市、區)相關規定執行。
(八)進檔考生根據總分順序,按關科目成績、專業志願安排專業。對於專業志願不能滿足且不服從專業調配的考生學校將予以退檔。
(九)根據教育部規定,新生進校後學院根據招生政策和錄取標準進行複查,凡不符合錄取條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學資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