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該學科從定性分析趨向定量化研究,從巨觀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觀研究,側重於研究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和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論、方法與工具,套用現代科學方法與科技成就來闡明和揭示管理活動的規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該學科的發展趨勢是以管理科學為基礎,以多學科知識為支撐,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解決管理中的科學決策及風險研究,管理實踐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績效研究,管理的戰略研究等。
範疇
![管理科學與工程](/img/a/26b/nBnauM3XyYzN5UDO4QjNycDNwQTMzUzNyMjNyQTNwAzMxAzL0Y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該學科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側重於研究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論、方法和工具,該學科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系統的管理理論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正確地套用系統分析方法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方法解決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學生在完成兩年的基礎課和管理類必修課學習後,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願可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等專業方向選擇專業,進行專業知識學習。
主要專業
管理科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必要的數學、經濟學、計算機套用基礎,具有紮實的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用先進的管理思想、方法、組織和技術以及數學和計算機模型對運營管理、組織管理和技術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決策和組織實施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主要學習數學、計算機、經濟學、統計學、運籌學、生產與運營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財務學、國際金融與貿易等管理基礎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定量分析、決策、管理溝通和組織實施的能力以及計算機套用的能力,熟練掌握英語。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方法;
2.具有定量分析和計算機套用的基本能力;
3.具有基本的管理溝通、協同合作和組織實施的工作能力;
4.熟悉有關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管理科學的套用前景;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套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經濟、管理、數量分析方法、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及信息系統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和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l.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方法、設計方法和實現技術;
3.具有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專業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
工程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複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受到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掌握投資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熟悉土木工程技術知識;
4.熟悉工程項目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國內外工程管理的發展動態;
6.具有運用計算機輔助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
在職研究生課程
媒體經營管理實務、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媒介市場調查、廣播電視工程管理、電視節目編排與策劃、電視頻道品牌行銷與整體包裝、電視劇製片管理、媒體戰略管理、媒體資產管理前沿研究、傳媒產業政策法規、傳媒經濟學等。歷史與發展
管理科學與工程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它以現代工業化生產為背景,在已開發國家得到了廣泛套用。
在人類從事小農經濟和手工業生產的時代里,人們是憑著自己的經驗去管理生產。到20世紀初,工業開始進入“科學管理時代”,美國工程師泰勒(F.W.Taylor)發表的《科學管理的原理》一書是這一時代的代表作和工業工程的經典著作。從1910年前後開始,美國的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L.Gilbreth)從事動作(方法)研究和工作流程研究,還設定了17種動作的基本因素(動素,Threbligs)。泰勒和吉爾布雷斯是最著名工業工程創始人。
1908年美國賓州大學首次開設了工業工程課程,後來又成立了工業工程系,1917年美國成立了工業工程師協會。此後有人主張把當時從事動作研究、時間研究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各種研究工作,從管理職能中分離出來,由懂得工程技術的人員去進行,逐步形成了一批將工程技術和管理相結合的工業工程工程師。
二戰期間和其後的一段時間內,工作研究(包括時間研究與方法研究)、質量控制、人事評價與選擇、工廠布置、生產計畫等都已正式成為工業工程的內容。隨著製造業的發展,費希(J.Fish)開創了工程經濟分析的研究領域;由於戰爭的需要,運籌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戰後由於經濟建設和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使得工業工程與運籌學結合起來,並為工業工程提供了更為科學的方法基礎,工業工程的技術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1948年,美國成立了工業工程師學會。五六十年代,美國許多大學先後成立了工業工程系,到1975年,已有150所大學開設了工業工程課程。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的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期,工業部門開始對工業工程有所認識,並逐步推廣,1991年召開第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
工業工程在中國的套用前景十分廣闊。80年代。日本能率協會專家三上展喜受日本政府委託,在中國北京、大連等地推廣套用工業工程技術,他認為,中國許多企業不需要在硬體方面增加許多投資,只要在管理方式、人員素質和工業工程等方面著力改進,生產效率就可提高2~3倍,甚至5~10倍。國內套用工業工程技術比較典型的企業有:北京工具機電器廠、一汽集團、鞍山鋼鐵公司等,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當前中國發展工業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是人才培養,中國最早於1993年招收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目前已有70餘所院校設有工業工程系或專業。1994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生,目前中國已有70多所院校開辦了工業工程專業。
工業工程在國外與國內發展及套用的實踐表明,這門工程與管理有機結合的綜合技術對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和生產系統綜合效率及效益,提高系統綜合素質,對增強企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和知識經濟環境中的綜合創新能力,對贏得各類生產系統、管理系統及社會經濟系統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以企業為基礎和主體的工業及產業經濟系統面臨著資源利用率低、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等綜合結構不合理、環境適應性較差、國際競爭力及創新能力亟待增強,以及戰略管理和內部管理弱化、技術與管理脫節、特色化缺乏、產品、市場、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不平衡、企業與市場和政府及其他企業間關係欠規範、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和困境。現代工業工程是企業和整個產業經濟擺脫困境、贏得競爭優勢的有效武器。
主要研究方向
由於該領域覆蓋面廣,其研究方向分別為:
1.資源最佳化管理
資源最佳化管理全面融匯了經濟科學和技術及管理科學。本方向的物流工程研究,對基礎理論及各類問題的研究已深入到該領域的國際前沿,具有開創性和前沿性。對配送規劃、物流共同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方向的供應鏈管理研究,對供應鏈設計與管理、ERP套用、生產計畫與調度、流水機器調度和非流水機器調度、企業運營計算機模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各項研究已深入國際前沿,研究成果廣泛套用於企業管理實踐。
2.決策科學
決策科學是套用邏輯推理、定量分析、實證研究等科學方法研究決策科學理論和決策者行為的一門學科。它為個體和群體決策者對眾多可擇方案的評價、選擇、和決策提供科學的方法論。迄今為止,決策科學理論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前沿領域,同時決策科學的套用,也指導並貫穿於其他相關學科,如,市場學、項目管理、金融財務等學科的研究。
3.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一門以業務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手段,涵蓋管理學、經濟學、技術科學等多門學科的邊緣新興學科。研究組織內部多種項目的計畫、調度、控制和統一管理;將績效評價套用於項目中,研究針對項目的績效評價方法和體系;研究項目管理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在此基礎上研究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包括程式設計的研究;研究項目風險的預測、評價方法和理論。
4.公共工程組織管理
公共工程組織管理是以管理學為基礎,同時與公共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工程科學、公共選擇理論等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以公共經濟研究所、電子政務研究所等為支撐,高度重視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公共工程項目決策、項目評價、組織最佳化以及電子政務等方面較早開展了公共工程組織管理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形成了公共工程的組織最佳化、項目決策、評價以及電子政務等方面的研究特色。
以上4個研究方向也是二級學科,同時,該學科還有以下研究方向:
系統分析與決策、巨觀經濟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投資經濟分析、金融工程理論與套用、區域發展管理、區域經濟與發展戰略、交通運輸管理、交通運輸項目評價、產業組織理論與套用、不確定性分析、中國經濟實證分析、管理信息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工業工程。
從業領域
主要從業領域為:國家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外大中型工商企業、外資企業、跨國公司、三資企業等從事決策諮詢、商務運作及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從事相關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主要相關學科
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物流、金融工程、數學、經濟和行為科學及其他工程管理學科。
相關高校
類別 | 學科代碼及名稱 | 學校名稱 |
一級學科 | 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 | 清華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中國科技大學 | ||
天津大學 | ||
中國海洋大學 | ||
西安交通大學 |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上海交通大學 | ||
浙江大學 | ||
合肥工業大學 | ||
中南大學 | ||
西安交通大學 |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蘇州大學 |
國家重點
類別 | 學科代碼及名稱 | 學校名稱 |
二級學科 | 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 | 復旦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華中科技大學 |
學術期刊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本關注管理工程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本刊由漢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反映本領域研究成果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套用成果,主要刊登管理工程與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成果報導及評述。本刊支持思想創新、學術創新,倡導科學,繁榮學術,集學術性、思想性為一體,旨在為了給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學者、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傳播、分享和討論管理工程領域內不同方向問題與發展的交流平台。
英文期刊名: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SNPrint:2167-664X
ISSNOnline:2167-6658
中國教圖刊號:935B0188
![管理科學與工程](/img/f/a2f/n5GcuM3X1QTNyYjN1kDNyUDM1MTM5kTM4UDMwMDMwAzMxAzL5Q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定位
教育進展是一本開源中文期刊(開放存取OA期刊),季刊,屬於漢斯出版社。該刊發表的全部文章均可在其期刊網站上免費閱讀、下載、引用和傳播。領域
《管理科學與工程》原稿論文或者評論文章是有關但不限於以下領域:管理工程,生產系統管理,研究與開發管理,質量控制與可靠性管理,物流系統管理,戰略管理,決策分析,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系統仿真,工效學,部門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其他學科。發展
《管理科學與工程》自2012年創刊以來,已獲訪問量:244,833,期刊文章下載量93,310(截止2016年8月數據)。檢索《管理科學與工程》期刊論文已被以下資料庫收錄:知網(CNKI),讀秀學術,開元知海·e讀,全國期刊聯合目錄資料庫(UNICAT),Academic Keys,CALIS,CNPIEC,Google Scholar(谷歌學術),GoldRush,Journalseek,Open Access Library(oalib),OpenJ-Gate,Polish Scholarly Bibliography(PBN),ResearchBible,Scilit,SHERPA/ROMEO,WorldCat。
編委主編
楊寶臣教授天津大學(Prof.BaochenYang,TianjinUniversity)
任浩教授同濟大學(Prof.HaoRen,TongjiUniversity)
編委會
車阿大教授西北工業大學(Prof. A'daChe,NorthwestUniversityofTechnology)
陳旭教授電子科技大學(Prof. Xu Che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陳冬林教授武漢理工大學(Prof. DonglinChen,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葛秋萍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Dr.Qiuping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
谷斌教授華南理工大學(Prof.BinGu,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李登峰教授福州大學(Prof.DengfengLi,FuzhouUniversity)
劉業政教授合肥工業大學(Prof.YezhengLiu,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
劉新旺教授東南大學(Prof.XinwangLiu,SoutheastUniversity)
劉志迎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Prof.ZhiyingLi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齊二石教授天津大學(Prof.Er'shiQi,TianjingUnivercity)
秦學志教授大連理工大學(Prof.XuezhiQi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宋守信教授北京交通大學(Prof.ShouxinSong,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吳祈宗教授北京理工大學(Prof.QizongWu,BeijingInstituteofTechonology)
胥悅紅教授中央民族大學(Prof.YuehongXu,MinzuUniversityofChina)
楊建華教授北京科技大學(Prof.JianhuaYa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Beijing)
尤建新教授同濟大學(Prof.JianxinYou,TongjiUniversity)
袁勤儉教授南京大學(Prof.QinjianYuan,NanjingUniversity)
左小德教授暨南大學(Prof.XiaodeZuo,Jinan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