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農業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
我們認為,其基本涵義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的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加大的過程。總之,農業信息化的概念應該是,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套用的過程。
從另外意義理解,農業信息化是指培育和發展以智慧型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促進農業發展,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
實踐
“十一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於“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三增”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農業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信息化行動計畫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落實《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部署,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現研究提出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畫(2010-2012年)。
一。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成就斐然。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加速普及,農村信息服務站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面向農業農村的信息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信息化水平日漸提升,基層電子政務建設加速向鄉鎮延伸。各地、各部門面向“三農”實際,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湧現出了許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開拓農村生產經營活動、轉移剩餘勞動力、豐富基層文化生活、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進社會保障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的戰略判斷,目前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急需將信息化轉化為農村改革發展新的動力。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加快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大戰略任務。繼承鞏固農村改革發展成果,切實提高農村綜合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豐富農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沒有農業農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也不可能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勢下,增強農業農村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動力和新手段。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改造傳統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必須加快解決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效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現代信息技術套用作為農業生產經營連線市場經濟體系的關鍵紐帶,推動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緊密結合,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無縫結合,使廣大農民享受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提升農業應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現實選擇。長期以來,城鄉差別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之一。構建功能完備、運轉高效、反應靈敏的城鄉一體化管理服務系統,促進家電下鄉、信息下鄉,激發農村消費需求,是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著力點,是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應區分輕重緩急,推進農村文化教育、公共衛生、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縮小因受限於技術進步成果所產生的數字鴻溝,將深化農村信息化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機遇。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切實提高國民信息素質的迫切要求。農業農村改革開放不僅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為農業農村長期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將農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和新的動力;抓住信息網路所能夠提供的低成本、多樣化、廣覆蓋的信息傳播、知識擴散機遇,向廣大農民傳授各種先進適用的專業技術知識,提供多樣化的信息諮詢服務,必將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多領域開闊農民視野、提高農民素質。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多予少取放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方共贏,堅持統籌規劃、協同推進,著力完善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促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成果,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健全發展,著力推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營造廣大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環境,服務導向、廣泛覆蓋,靈活多樣、注重實效,利益相關、收益共享,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之路。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建成先進適用、穩定可靠、貼近農民、進村入戶的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範基地;基層電子政務建設實現條塊結合,基本延伸到鄉(鎮),使之成為惠農信息通達農村的“綠色通道”;建成一批形式多樣、方便適用的農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務網路平台;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占農產品零售額的比例穩步提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成為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渠道,農民信息素質顯著提高。
三、主要行動
(一)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計畫
實施農村寬頻普及工程。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實現行政村通電話,逐步覆蓋自然村。組織實施“寬頻下鄉”工程,鼓勵寬頻運營企業優先採用光纖寬頻方式,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光纖到村。推動建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將農村電信普遍服務的內涵從電話普及擴大到網際網路寬頻接入,有條件的省(區、市)可將網際網路寬頻接入列入家電下鄉範圍,對農民使用寬頻網路服務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到2012年,鄉鎮通寬頻比例達到100%,行政村通寬頻比例提高到75%,農戶寬頻接入速率平均不低於2 MB/S(每秒2兆比特),採用xDSL接入方式的鄉鎮寬頻接入能力接近30MB/S。
推進農村三網融合試點和農村信息化示範。鼓勵探索一種網路承載多種業務、一種終端承接多類服務的新模式,促進業務與內容的融合。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原則,立足農村通信基礎網路、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網、點)等現有的條件和業務,組織開展三網融合試點。同時,推進平台上移、服務下延,系統開展農村信息化示範。優先支持網路運營企業在偏遠農村地區提供集電話、電視、網際網路等綜合接入與信息服務,推動各種涉農信息系統共享網路資源。到2012年,在現有試點的基礎上,滿足農村基礎條件和先行套用需求的三網融合模式基本形成。
實施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普及工程。依託現有的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務等現有基礎,利用村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等各方面的力量,組織開展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和信息員隊伍建設,推動信息服務進村入戶。按照《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和服務基本規範》提出的“一處固定場所、一套信息設備、一名信息員、一套管理制度、一個長效機制”的要求,推動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規範建設,提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能力。結合地方特色,加強分類指導,推動建立城鄉結合部、糧食主產主銷區、特色農業區、鄉村旅遊區以及落後偏遠地區綜合信息服務示範站點。到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農信息服務站點,其中符合“五個一”標準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比例達到30%。
(二)信息資源整合集成計畫
建設國家級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有針對性地選擇並委託具有優勢條件的機構,在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協調和集成,按照邏輯統一、分布有序、服務到位的要求,建設國家級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形成分類完整、動態更新的信息服務體系和分工協作機制。到2012年,國家級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建設專業性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突出各地區產業特色和區位優勢,在有基礎、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適當發展分散式專業性信息資源服務平台,與國家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實現邏輯連線。按照農業生產的區位特點,重點建立糧食類、瓜果蔬菜類、畜禽類、水產品類等專業性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實現對重點農業產品產業鏈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務的信息化,帶動產業實現良種化、機械化、精準化和專業化。到2012年,主要農業門類和農產品品種的專業化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基本建成。
重點建設省級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以省級統一管理的網路、軟硬體設施、套用系統為基礎,集成省級及省級以下政府的網路資源、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統籌規劃建設省級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省級平台是國家平台、專業性平台的接口,在全省範圍內提供集成的信息和服務。選擇或整合當地有能力的電信、有線電視服務商或已建成的電子政務外網平台,搭建省級綜合信息資源網路平台。省級平台依託現有基礎好的省級機構,面向三農提供服務,可依託國家金農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省級農業信息套用平台。到2012年,各省(區、市)均建成比較完善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台。
(三)基層電子政務進村計畫
推動電子政務向鄉村延伸。鼓勵電子政務向鄉村延伸,豐富鄉村電子政務套用,推動電子政務與基層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公開的緊密結合。依託市縣電子政務平台推進鄉村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把惠民政策和實施執行的情況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內容。加強良種、種苗、農藥、肥料、飼料等農資產品行政管理信息公開及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手機等現代通信技術,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增強農民參政議政能力,促進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農村黨建工作信息化,推進農村黨建網站建設,完善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素質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鄉鎮、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夠利用網際網路提供信息公開和政民互動服務
完善農村社會事業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覆蓋範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醫療資源相對有保障的地區,優先探索建立面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的遠程醫學教育和遠程會診系統,在地方病、病原譜集中的地區開展試點,建立農民數字健康檔案。加強面向農村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統建設。加大向農村地區提供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的力度。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豐富和完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勞動保障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全面覆蓋農村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減災救災、社會賑濟等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大力支持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鼓勵電信廠商以優惠的價格提供網路接入服務。到2012年,縣、鄉(鎮)、村疾控、防疫信息網路體系基本建成,75%以上鄉鎮衛生院、30%以上的村醫療服務站、防疫站能夠接入遠程醫學教育和遠程會診系統。基於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系統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現代農業信息科技計畫
完善農業生產和市場監管信息服務體系。以金農工程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為依託,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測、質量監管、產品追溯、信息服務等系統,完善產權交易和公共資源市場化改革等領域的業務系統建設和信息服務。結合各地實際,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樣的專家智慧型諮詢服務體系。完善糧食主產區的植被物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氣象監測預報、重大自然災害防範預警和植物病蟲害監測等業務系統,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物聯網的套用。到2012年,糧食主產區能方便快捷地通過網路獲取農業專家的指導服務;農產品期貨、現貨市場行情服務基本覆蓋到縣,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發揮顯著作用。
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信息化試點示範,普及套用信息技術,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化套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積極發展優質、精準、高效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業規模化、精準化和設施化水平。加快開發多功能、智慧型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開發信息採集、精準作業、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位化和可視化、災害預警等技術。在乾旱缺水的農村地區,深化物聯網套用,普及推廣滴灌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生物節水技術、節水管理相結合,發展節水型現代農業。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術套用示範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五)電子商務拓展計畫
實施農業電子商務工程。圍繞重點農產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區域、專業化的特色網站和交易網路,形成以批發市場、商貿中心、物流調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為依託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發展現代物流,支撐訂單農業、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的需求,促進農村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建立重點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可追溯系統的建設和套用,提供農產品物流信息查詢、智慧型配送、貨物跟蹤等物流信息服務,形成與國內國際貿易相適應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到2012年,選擇300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開展試點,建立重點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引導特色農產品交易與電子商務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額超過5億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
實施農村休閒農業電子商務工程。整合各地休閒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全國統一的休閒農業電子商務平台。開發、挖掘全國農村旅遊資源,整合全國休閒農業產業鏈,建設休閒農業資源資料庫,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向遊客展示全國優秀農村旅遊目的地、優秀旅遊服務企業和旅遊產品等休閒農業旅遊信息。到2012年,在農村地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紅色旅遊區和文明遺產遺址保護區以及現代農業基地全面開通網路預約和票務管理系統。
(六)新型農民培訓計畫
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結合“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農業遠程培訓工程”等工程計畫的推進,通過培訓教室、綜合信息服務站、信息大篷車、遠程教育系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培訓資源,開展面向農民的農業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等內容的培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農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針對各地實際情況,開發和建設農村信息化培訓教材和課件,形成專通用結合、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農村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充分利用現有培訓條件組織實施一系列農村信息化人才培訓工程,對各級領導幹部、信息技術骨幹和專兼職農村信息員進行培訓;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對廣大農民的信息化套用知識培訓,提高農民信息能力
加強面向農民工的信息服務。基於人口基礎資料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形成全國農民工管理與服務基礎平台。逐步建立城鄉統籌、全國統一的勞動就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實現勞動用工地區與農村勞動力輸出地的勞動力供求信息發布與交流互動平台,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引導農民工合理有序的跨地區流動。到2012年,建成覆蓋5000萬農民工的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基本形成面向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體系。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部門責任
組建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畫協調小組,負責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相應方針政策,協調解決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各部門及相關機構在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充分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發揮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作用,理清思路,明確任務,協同開展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廣泛套用,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
(二)加強市場激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不斷完善涉農信息服務的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強各類涉農信息服務主體的社會責任。加大對農村信息資源開發和內容產業的扶持力度。將“信息下鄉”、“寬頻下鄉”納入政策範圍,鼓勵企業開展“信息下鄉”、“寬頻下鄉”、“家電下鄉”等活動,發展涉農信息服務業,讓農民普遍享受到先進實用、質優價廉的信息服務
(三)完善標準體系,實現農業農村信息化規範化
研究制定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相關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規範化和制度化。建立信息採集和發布規範,以及信息分類、編碼標準、數據交換等標準。
(四)制定政策,增加資金投入
研究制定將農業農村信息化投入納入財政轉移支付、農村基本建設預算和農村科教興農的管理辦法和規範,節約投資,保護投資。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明確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投入。研究制定電信資費向農村傾斜的相關優惠政策,切實降低農村地區電信資費。加強涉農部門溝通協調,整合利用國家已向有關部門撥付的面向農村信息服務的專項資金,合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探索制定針對農民上網、鄉村信息站、研發適合農業農村套用的信息技術產品企業的補貼和從事農村信息化的財稅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支撐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投入機制。
(五)建立績效評估機制,確保農民得實惠
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統計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量化考核標準和辦法。加強對農業農村信息化項目立項、審批、設計、建設、監理、驗收、套用等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績效評估。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不斷總結推廣新的典型和好的做法,組織開展先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和優秀信息服務員考核評估和表彰活動。以農民所得實惠為導向,定期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績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