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大學

德國慕尼黑大學

慕尼黑大學簡稱為“LMU”,全稱為“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成立於1472年,是德國的一所知名的綜合性大學,為歐洲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之一。2006年10月被選為德國首批三所精英大學之一。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慕尼黑大學共設定有18個學院,並提供廣泛多元的學科選擇。在2012/13年冬季學期,約有150個專業領域在此獲得研究與傳授,從埃及學到牙醫學,各式各樣的學科領域—人文科學、文化科學、法學、經濟學、自然科學、醫學—幾乎應有盡有。因此,慕尼黑大學實為名副其實的“universitas”——綜合性大學。此外,慕尼黑大學在部分自然科學領域與慕尼黑技術大學存在著相互競合的關係。在不同的世界大學排名調查中,這兩所位於巴伐利亞首府的大學彼此競爭著德國最佳大學的地位。

擁有超過五百年歷史的慕尼黑大學,在大多數研究領域中享有高度的國際聲譽,如醫學、動物醫學、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以及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法學、哲學、神學、經濟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與漢學等。在嘉興校區的物理系與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物理研究所,以及與慕尼黑技術大學聯合建立的加速器實驗室也曾取得過世界級的成就。慕尼黑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多年來榮獲多項德國國內與國際性的學術獎勵:如著名的德國科學基金會的“萊布尼茨獎”和柯爾博基金會的“德國研究獎”。此外,迄今為止在慕尼黑大學學習或任教的校友中,總計有34人榮獲諾貝爾獎。

在2012/13年冬季學期中,慕尼黑大學共有註冊學生48,938名,其中7,039名為外籍學生。全校近五萬名學生中,51%為研讀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學生。教職人員方面,目前共有737名專職教授、2,816名學術研究與教學人員,以及2,405名職員。慕尼黑大學另設有大學附屬醫院,其中包含1,528名醫生、216名研究人員、1,666名護理人員,此外還有4,323名相關工作人員。

2011年大學的財政預算達到4.886億歐元,其中校外資金為1.147億歐元。

現在的慕尼黑大學已不再是一所校園中心式大學。除了位於索爾兄妹廣場的大學主校區外,還有位於大哈登地區的高科技園區(包含世界著名的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學中心,藥學和化學院系,這些大學的研究機構與比鄰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和神經研究所,以及德國聯邦生物醫藥高科技園區,共同組成了德國著名的生命科學中心)。此外,慕尼黑還擁有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學市內醫院,以及相關的專科醫療院所如牙醫醫院,精神醫學醫院及座落於五月大街的婦科醫院等。如今多數的慕尼黑大學的研究機構分散在城市中心地帶,如大學主校區北邊不遠處即為學生所暱稱為“小豬樓”[因外牆粉紅色的塗料而得名]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系。再如位於慕尼黑藝術展覽區帶的古生物研究所,地質地理研究所以及繪畫陳列館西南方的“數學樓”(物理系、資訊科學系和地理系講課也在此處)。現在位於英國花園的自由歐洲電台所在地的大樓,已經轉讓予校方做為索爾兄妹政治學研究所,資訊科學,傳播學,東亞研究學,生物分子光學研究所及語言信息轉化中心。

歷史發展

1472年,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路德維希九世在因戈爾施塔特創建巴伐利亞第一所大學。

1800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大學移至蘭茨胡特,並於1802年起更名為“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

1826年,路德維希一世國王將大學帶到慕尼黑。

2006年10月成為德國為提升大學研究質量的“ 德國大學卓越計畫”之“精英大學”之一。

2012年6月15日揭曉的第二輪卓越計畫評選中,持續保有精英大學的稱號,並獲得未來五年的研究資助。

學科建設

慕尼黑大學現有18個學院,天主教 神學院 , 基督教神學院 ,法學院 ,企業經濟學院 ,國民經濟學院 ,醫學院 (包括. 牙醫學) ,獸醫學院 ,歷史及藝術學院 ,哲學,科學哲學及宗教學院 ,心理學及教育學院文化學院 ,語言學及文學院 ,社會學院 ,數學,信息學及統計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及藥學院 ,生物學院 ,地質學院 。慕尼黑大學成就突出的學院有企業經濟學院、醫學院、法學院、社會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林學院、獸醫學院等。慕尼黑大學大多學科都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比如人類醫學, 動物醫學,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 化學, 生物學等,以及社會人文學科中的 法學,經濟學, 語言學,神學(現今天主教羅馬教皇就多年來任教於神學院),心理學,教育學等等。慕尼黑大學知名度最高的是社會人文學科和加速器實驗室。慕尼黑大學的科研人員每年榮獲多項學術獎勵:如德國科學基金會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和“Koeber獎”,截至2007年,慕尼黑大學已有32人獲 諾貝爾獎。

圖書館

慕尼黑大學建立於1573年。校本部的大學總圖書館和分屬各學院、研究系所的圖書分館總計215個。大學總圖書館的藏書為基礎書籍、日常書籍與相關專業書籍,共約140萬餘種。合計各研究所的藏書,共440萬餘冊,與巴伐利亞州圖書館藏書量相當,藏書量並以每年約50000冊的速度持續增加中。

諾貝爾得獎主列表

1901威廉·倫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威廉·維恩(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4馬克思·馮·勞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8馬克斯·普朗克(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9約翰尼斯·斯塔克(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6古斯塔夫·赫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2維爾納·海森堡(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5沃爾夫岡·泡利(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7漢斯·貝特(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格爾德·賓寧(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1沃爾夫岡·克特勒(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5特奧多爾·亨施(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2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諾貝爾化學獎)

1905約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馮·拜爾(諾貝爾化學獎)

1907愛德華·比希納(諾貝爾化學獎)

1915里夏德·梅爾廷·維爾施泰特(諾貝爾化學獎)

1925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諾貝爾化學獎)

1927海因里希·奧托·威蘭(諾貝爾化學獎)

1930漢斯·菲舍爾(諾貝爾化學獎)

1936彼得魯斯·約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諾貝爾化學獎)

1938里夏德·庫恩(諾貝爾化學獎)

1939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諾貝爾化學獎)

1944歐托·漢恩(諾貝爾化學獎)

1973恩斯特·奧托·菲舍爾(諾貝爾化學獎)

1988哈特穆特·米歇爾(諾貝爾化學獎)

2007葛哈特·艾爾特(諾貝爾化學獎)

1935漢斯·斯佩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6奧托· 勒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3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康拉德·布洛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3卡爾·馮·弗利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1厄溫·內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9布洛伯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9湯瑪斯·曼(諾貝爾文學獎)

著名華人校友

王澤鑒,台灣民法學家,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蘇永欽,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並為副院長、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蕭文生,台灣公法學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柯耀程,台灣刑法學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春生,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陳新民,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謝銘洋,台灣民商法學家,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

蔡明誠,台灣民商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葛克昌,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陳自強,台灣民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法律學院副院長。

蔡宗珍,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顏厥安,台灣基礎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李震山,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林鈺雄,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劉孔中,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彭鳳至,前司法院大法官、曾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

陳繼盛,台灣勞動法學家、前總統府資政、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所長

林菊枝,台灣身分法學家。

郭明政,台灣社會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吳秀明,國立政治大學專任教授、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

姜世明,台灣民事訴訟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專任教授。

陳志輝,台灣刑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專任副教授。

劉幸義,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

鄭逸哲,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銘傳大學兼任講師。

張文郁,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

汪猷,1937年獲博士,1997年歿,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麗卿,國立高雄大學專任教授、法學院院長、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莊國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教育部主任秘書。

洪丁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

林東茂,台灣刑法學家、東吳大學專任教授

洪秀芬,台灣民商法學家、東吳大學專任副教授。

李惠宗,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公法學家。

黃啟禎,台灣公法學家、東海大學專任副教授。

張志銘,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陳顯武,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