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

徐光啟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啟病逝,崇禎帝贈太子太保、少保,諡文定。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徐光啟畫像 徐光啟畫像

徐氏祖居蘇州,以務農為業,後遷至上海。徐光啟的祖父因經商而致富,及至父親徐思誠家道中落,仍轉務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啟出生於太卿坊(今上海市黃浦區喬家路)。少年時代的徐光啟在龍華寺讀書。

明萬曆九年(1581年),應金山衛試中秀才後,他在家鄉教書,並娶本縣處士吳小溪女兒為妻。

萬曆十年(1582年),第一次鄉試不中。為了維持家計,徐光啟和他父親一樣“弱冠補諸生高等,食訖學宮,以家貧,故教授里中子弟。”

萬曆十二年(1584年),祖母卒,徐光啟的父母又過半百,加上水災,徐光啟家道每況俞下。

萬曆十六年(1588年),徐光啟為了尋找出路,和同鄉董其昌、張鼎、陳繼儒一起到太平府(今安徽當塗)應鄉試,徐光啟卻落第。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啟赴廣東韶州任教,並結識了耶穌會士郭居靜。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轉至廣西潯州任教。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啟因考官焦竑賞識而以順天府解元中舉。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會試他未能考中進士,回到家鄉教書。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他赴南京拜見恩師焦竑,與耶穌會士利瑪竇第一次晤面。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徐光啟沒有參加會試。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由耶穌會士羅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獲教名保祿(Paul)。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啟中進士,考選翰林院庶吉士。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他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譯完畢並刻印刊行。翻譯完畢《幾何原本》後,他又根據利瑪竇口述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年翰林館期滿告散,他被授予翰林院檢討。同年徐光啟的父親在北京去世,他回鄉丁憂守制。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邀請郭居靜至上海傳教,這成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間,他整理定稿了《測量法義》,並將《測量法義》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相互參照,整理編撰了《測量異同》,作《勾股義》一書,探討商高定理,開闢雙園、農莊別墅,進行農作物引種、耕作試驗,作《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回到北京,官復原職。因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他與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撰寫了《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和《夜晷圖說》。

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向耶穌會教士熊三拔(P. Sabbathino de Ursis)學習西方水利,合譯《泰西水法》6卷。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初冬,因與朝中一些大臣意見不合,徐光啟告病去職前往天津。他在房山、淶水兩縣開渠種稻,進行各種農業實驗,先後撰寫了《宜墾令》《農書草稿》《北耕錄》等書,為《農政全書》的編寫打下了基礎。

萬曆四十四(1616年),年禮部侍郎沈榷連上三張奏疏,請求查辦外國傳教士,是為南京教難。徐光啟上《辯學章疏》為傳教士辯護。同年徐光啟回京復職,次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後病歸天津,作《糞壅規則》。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努爾哈赤發兵進犯關內,徐光啟應召星夜入京。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他多次上疏請求練兵,後擢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練新軍。但由於軍餉、器械供應困難,練兵計畫並不順利。

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徐光啟上疏回天津養病,六月遼陽失陷,他又奉召返京,力請使用紅夷大炮幫助守城,但因與兵部尚書意見不合,十二月再次辭歸。

天啟四年(1624年),徐光啟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職,當時朝中魏忠賢專權,他不肯就任,次年他便遭讒劾去職。徐光啟回到上海後,將積累多年的農業資料“系統地進行增廣、審訂、批點、編排”,編撰而成後來的《農政全書》。他同畢方濟(P.Franciscus Sambiasi)一起合譯了《靈言蠡勺》。他還把自己關於軍事方面的文章輯錄成書,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天啟五年(1625年),徐光啟退隱之後,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增訂、批改以前所輯《農書》上,經過勤奮鑽研,日夜筆耕,終於在天啟七年(1627年)完成了《農政全書》的初稿。

徐光啟紀念郵票 徐光啟紀念郵票

明崇禎元年(1628年),徐光啟奉召回京,官復原職。

崇禎二年(1629年),他又擢升禮部左侍郎。因欽天監推算日食失準,崇禎皇帝同意由徐光啟主持開局修歷。同年,皇太極率領兵數萬人進逼京畿,崇禎帝召集大臣平台議事,徐光啟奏對戰守之事。

崇禎三年(1630年),升任禮部尚書。

崇禎四年(1631年),陸續進獻曆書多卷,即《崇禎曆書》。

崇禎五年(1632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崇禎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土,同年11月8日病逝於任上,諡文定。

人物成就

天文學

曆法修訂

編制曆法,為歷代王朝所重視。 但是到了明末,卻明顯地呈現出落後的狀態。一方面是由於此時西歐的天文學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則是明王朝禁研曆法政策的結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說“國初學天文有歷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統歷》,是繼元代《授時曆》,日久天長,已嚴重不準。據《明史·歷志》記載,自成化年間開始(1481)陸續有人建議修改曆法,但建議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輕變”,“祖制不可改”為由遭拒。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監再次預報錯誤,朝廷決定由徐光啟與傳教士等共同譯西法。供邢雲路修改曆法時參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禎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啟以西法推算最為精密,禮部奏請開設曆局。以徐光啟督修曆法,改歷工作終於走上正軌,但後來滿清侵入中原,改歷工作在明代實際並未完成。當時協助徐光啟進行修改曆法的中國人有李之藻、李天經等,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熊三拔等。

編纂《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

徐光啟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曆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曆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崇禎曆書》的編譯,自明崇禎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書46種,137卷,分五次進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啟親自進呈(23種,75卷),後二次是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進呈。其中第四次還是徐光啟親手訂正(13種,30卷),第五次則是徐氏“手訂及半”最後由李天經完成的(10種,32卷)。

其他編譯

徐光啟翻譯古文,為其潤色,校訂實驗。除《崇禎曆書》全書的總編工作外。還親自參加了《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數學

數學套用

徐光啟在修改曆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套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藥、製造鐘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套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徐光啟還曾建議開展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譯《幾何原本》

《幾何原本》 《幾何原本》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前6卷)翻譯。徐光啟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書。“幾何”名稱的由來。在中國古代數學分科叫作“形學”。“幾何”二字,在中文裡原不是數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意思是“多少”。徐光啟是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他所翻譯的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直到20世紀初,中國廢科舉、興學校,以《幾何原本》內容為主要內容的初等幾何學方才成為中等學校必修科目。《幾何原本》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的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因而,這個過程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幾何原本》是由利瑪竇(Matteo Ricci)和徐光啟共同翻譯,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開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完成。

農學

《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

徐光啟一生關於農學方面的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徐光啟對農書的著述與他對天文曆法的著述相比,從卷帙來看,數量雖不那樣多,但花費時間之長用功之勤,實皆有過之而無不及。

提倡農學引進番薯

天啟年間,徐光啟遭魏忠賢排擠,告假回上海閒住,開始專門致力於他的農業研究。徐光啟不僅研究了大量的農業資料,並且能夠理論聯繫實際進行科學實驗。甘薯最初是由國外引進中國的,起初只在福建沿海很少的一些地方種植。徐光啟把它引進家鄉種植,進行了多次試種,終於獲得成功。在上海推廣後,他又將甘薯的種植擴大到全國。

編纂《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

明崇禎元年(1628年),徐光啟官復原職,此時農書完成初稿,但由於忙於負責修訂曆書,無暇顧及,直到死於任上。便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啟死後的6年,刻板付印,並定名為《農政全書》。全書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12目中包括:農本3卷,田制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製造1卷,荒政18卷。

軍事

軍事思想

徐光啟認為農業為富國之本,正兵為強國之本,所以徐光啟一貫重視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徐光啟便在《擬上安邊御虜疏》中提出了“設定險阻、整頓車馬、儲備軍事器械、打造將帥之才、訓練戎卒、嚴格制度、賞罰分明”,但他認為這些都不過是“世俗之談,國家的想法”。他禦敵疏的中心內容則是“在這么多話中,有兩句非常重要。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責實。一旦求精,就有深謀遠慮的人互相學習,不隨時間逝去;一旦責成事實,就會忠君愛國之士為國家考慮,十倍於賈誼也未嘗不可。”“求精”和“責實”是徐光啟軍事思想的核心。

練兵

利瑪竇與徐光啟 利瑪竇與徐光啟

徐光啟大力宣揚管仲“八無敵”(材料、工藝、武器、選兵、軍隊的政教素質、練兵、情報、指揮)和晁錯的“四預敵”(器械不利、選兵不當、將不知兵、君不擇將”)。做到“八無敵”即可無敵於天下,如果是“四預敵”則兵無不敗。據此他提出了“極求真材以備用”。“極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守戰”,“極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極造都城萬年台(炮台)以為永永無虞之計”,“極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徐光啟集·遼左陷危已甚疏》。這些辦法和措施,都是“八無敵”、“四預敵”思想與“求精”、“責實”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啟和當時的登萊巡撫袁可立都是積極主張從戰略上強化對朝鮮控制的少數軍事戰略家。

在上述這些辦法和措施中,徐光啟尤其注重對士兵的選練,他提出了“選需實選,練需實練”的主張。

造炮

徐光啟特別注重武器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管狀火器本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但時至明代末年,製造火器的技術已逐漸落後,由於邊防的需要,急需引進火炮製造技術。為此,徐光啟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套用理論的第一個人。

撰寫條令和法典

萬曆四十八年(1620)二月開始,徐光啟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練新軍。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等。這些“條格”,實際上乃是徐光啟撰寫的各種條令和法典,也是我國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選練百字訣》和《選練條格》也體現了徐光啟“實選”、“實練”的責實精神。

書法

徐光啟題陸萬言《題琴鶴高風詩冊》 徐光啟題陸萬言《題琴鶴高風詩冊》

徐光啟作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而其存世手跡並不多。其中徐光啟以飄逸的行書題陸萬言《題琴鶴高風詩冊》,從“海上晚生徐光啟”落款與書風來看,此手跡或為徐光啟早年作品。此書法雖用筆略弱,然而卻風格蕭散古雅,與董其昌等的書風頗有相契之處,也可以見出松江文人圈的相互影響。

個人作品

《毛詩六帖講意》《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測量異同》
《甘薯疏》《勾股義》《簡平儀說》《泰西水法》
《農書草稿》《定法平方算數》《刻同文算指序》《考公季節》
《選練條格》《農遺雜疏》《農政全書》《徐氏庖言》
《崇禎曆書》《九章算法》《靈言蠡勺》《兵機要訣》

人物評價

徐光啟雕像 徐光啟雕像

《明史》:蓋棺之日,囊無餘貲。

《辭海》:科學研究範圍廣泛,以農學、天文學為突出。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以《農政全書》影響最大。

張溥:公初筮仕入館職,即身任天下,講求治道,博極群書,要諸體用。詩賦書法,素所善也,既謂雕蟲不足學,悉屏不為,專以神明治歷律兵農,窮無人指趣。

《明史·文苑四》:從督學御史耿定向學,復質疑於羅汝芳,講學以汝芳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贄。

《文定公行實》(徐驥):戊戌今上(崇禎帝)即位,詔起原官,侍日講,補經筵講官。遴選講官的標準是要“學問貫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識達大體”,學術純正,持己端方,謀慮深遠,才智超卓,通達古今,明練治體者。

明末清初查繼佐:生平務有用之學,盡絕諸嗜好,博訪坐論,無間寢食。

明朝晚期文學家張溥:古來執政大臣,廉仁博雅,鮮公之比。

清代思想家梁啓超: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晚清教育學者黃節:思窺其象數之學,以救漢宋以來空言論學之失。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余秋雨:我認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進士徐光啟。

歐洲問題專家陳樂民:是一位開中西交流風氣之先的人。

家庭成員

長輩

高祖:徐(佚名),號竹軒。

曾祖:徐珣,妻陳氏,生二子。

祖父:徐緒,號西溪,早卒,妻尹氏。

父親:徐思誠(1535-1607),字子望,號懷西,妻錢氏。

子女

兒子:徐驥(1582-1645),字安友,號龍與,郡庠生。

子孫

孫子:徐爾覺、徐爾爵、徐爾斗、徐爾默、徐爾路。

軼事典故

徐光啟彩像(清人繪) 徐光啟彩像(清人繪)

接觸西方學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啟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觸傳教士郭居靜(L.Cattaneo)。在郭居靜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還第一次聽說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行。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之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

為官清廉

徐光啟先生為官清廉、生活簡樸,這在當時的官宦之家,是難以想像的。徐光啟官做得越大,為人處事越低調。徐光啟70歲生日時,按習慣,大小官員、親戚朋友都得送賀禮。徐光啟早已寫信叮囑自己在家鄉上海的小輩,所有送來的禮物,一概辭謝不受。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送來的賀禮,也婉言謝絕。上海的兒孫輩知道老爺子的脾氣性格,照辦不誤。

生活簡樸

徐光啟早年在翰林院學習的時候,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有一天,他早晨起來穿衣服時,發現一條襪帶找不著了,他沒有驚動同學們,暗自用一根布條替代。如此一個多月的時間,直到自己的夫人發現,笑著說:“翰林院薪水再少,還不至於添不起一付襪帶呀!你這么節儉,別人見了,一定會認為你在裝模作樣。”徐光啟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我現在什麼也不缺,冬衣夏衫,樣樣俱全,只是少了一條襪帶,就當作一個小小的缺陷,我覺得正合適,哪裡是在裝模作樣呢?”徐光啟表面看起來有點迂憨,但體會他的內心思想,就會感受到他內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史籍記載

《明史》

《明史·徐光啟》

《罪惟錄·徐光啟傳》

《啟禎野乘》

人物紀念

墓地

徐光啟墓 徐光啟墓

徐光啟墓,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原墓地占地20畝,共有10個墓穴,葬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是四個孫子夫婦。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馬、華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額題“文武元勛”,右題“熙朝元輔”,左題“王佐儒宗”,正中額下題:“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石牌坊鐫有對聯,上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下聯“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紀念館

徐光啟紀念館 徐光啟紀念館

徐光啟紀念館,分照壁、碑廊,廂房、廳堂等部分,展出了徐光啟祖容像、徐光啟家書手稿、農業試驗“手札”、明代上海“平露堂”刻本的《農政全書》、清刻本的《幾何原本》、最早傳入中國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及20世紀初上海土山灣畫館所作、現收藏於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的徐光啟、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4幅人物水彩畫像等一批珍貴資料。

整個展覽通過塑像、文字、圖片、模型、實物資料、多媒體手段等,展現了徐光啟的生平、科學成就、歷史影響、桑梓情結、墓地沿革,以及後人對徐光啟的緬懷和崇敬。

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

天文學家是研究天文學、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因為有些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對天文理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這些人。以下為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學家列表。
貝琳
邊岡
曹士
甘德
郭守敬
韓顯符
何承天
姜岌
京房
瞿曇羅
瞿曇悉達
瞿曇譔
阮元
沈括
石申
石申夫
李淳風
李善蘭
李業興
梁令瓚
劉焯
劉洪
劉羲叟
劉向
劉歆
劉智
馬哈麻
馬沙亦黑
馬依澤
梅文鼎
梅文鼎家族
南宮說
蘇頌
汪日楨
王錫闡
王恂
郗萌
羲和
徐光啟
燕肅
揚雄
楊偉
楊忠輔
姚舜輔
耶律楚材
一行
虞喜
秦九韶
張衡
張載
張子信
趙友欽
趙知微
周琮
朱熹
朱載堉
祖沖之
司馬遷
札馬魯丁
卓[三國時期天文學家]
賈逵[東漢天文學家]
銳[清代天文學家]
徐昂[唐代天文學家]
丹戎
默冬
德西特
哈根斯
拉普拉斯
赫茨普龍
喜帕恰斯
阿拉托斯
貝塞耳
伽利略
漢斯·勞
花剌子密
約翰·繆勒
百武裕司
勒威耶
洛韋爾
桑德奇
西蒙·紐康
馬丁·賴爾
愛德溫·哈勃
沃爾特·巴德
巴特·揚·博克
弗拉馬里翁
卡西尼家族
昌德拉塞卡
哈羅·沙普利
愛德華·洛希
本特·斯特龍根
安東尼·休伊什
卡爾·央斯基
弗里茨·茲威基
喬凡尼·卡西尼
傑拉德·柯伊伯
漢尼斯·阿爾文
阿姆巴楚米揚
阿里斯塔克斯
埃拉托斯特尼
傑拉德·柯伊伯
威廉·赫歇爾
愛德蒙·哈雷
卡羅琳·赫歇爾
約翰·赫歇爾
德克·布勞爾
德克·布勞威爾
第谷·布拉赫
尼古拉·哥白尼
歐瑪爾·海亞姆
威理博·司乃耳
雅各布·卡普坦
亞德里安·布拉奧
嗎格麗特·伯比奇
傑弗里·伯比奇
查爾斯·梅西耶
弗雷德·霍伊爾
卡羅琳·盧克雷蒂婭·赫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
喬治·埃勒里·海耳
維塔利·拉扎列維奇·金
喬治·愛德華·勒梅特
格羅特·雷伯
貝蒂爾·林德布拉德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阿諾·彭齊亞斯
簡·亨德里克·奧爾特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約翰·佛蘭斯蒂德
約翰內斯·克卜勒
讓·勒朗·達朗貝爾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阿布德·熱哈曼·阿爾蘇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