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楊忠輔(生卒年代不詳)中國宋代天文學家。約在1185---1206年任職於太史局,於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作《統天曆》。在該歷中使用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365.2425日,這個長度,不僅取代了在中國使用了長達七百年之解放前的,祖沖之測量的回歸長度---365.2428日,而這個數值正是400年後(1582)歐洲格里曆---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曆中所採用的回歸年數值。
影響
在楊忠輔以前,人們以為回歸年長度是一個亘古不變的恆定值,只要儘量測量準確就可以了。楊忠輔的工作不僅在數值的精確性給人以深刻印象,而且他還發現回歸年長度在逐漸變化。儘管他定出的變化率比用現代理論推出的大了許多,但現代理論是在楊忠輔之後六,七百年,在天體力學,高等數學、天文望遠鏡等己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提出的。他修訂回歸年長度經過了長期的努力,這種努力是中國古代曆法的基本結構所要求的。正因為如此,在楊忠輔之後,中國天文學家仍然繼續追求更精確的回歸年長度數值,明末邢雲路測定為365.242190日,用上式推算,當時的誤差僅為0.000027日,比第谷在1588年測得的365.2421875日更準確,古代中國和歐洲對回歸年的測量是在不同的天文體系之中進行的,世界各國天文學都己納入統一的軌道,但世界通用的公曆中的回歸年長度值,楊忠輔早在八百年前就得到。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早在春秋時期就得到了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這在當時是全世界最精密的數值。
公元461年,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祖沖之的回歸年長度,則將中國人的這一成就推向了頂峰,他的這一偉大貢獻,值得永遠紀念,並且對天文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歷史記載
紹熙四年,布衣王孝禮言:“今年十一月冬至,日景表當在十九日壬午,會元歷注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崇天曆》癸未日冬至加時在酉初七十六分,《紀元歷》在醜初一刻六十七分,《統元歷》在醜初二刻二分,會元歷在醜初一刻三百四十分。迨今八十有七年,常在醜初一刻,不減而反增。《崇天曆》實天聖二年造《紀元歷》崇寧五年造,計八十二年。是時測景驗氣,知冬至後天乃減六十七刻半,方與天道協。其後陳得一造《統元歷》,劉孝榮造《乾道》、《淳熙》、《會地元》三歷,未當測景。苟弗立表測景,莫識其差。乞遣官令太史局以銅表同孝禮測驗。”朝延雖從之,未暇改作。
慶元四年,《會元歷》右占候多差,日官、草澤互有異同,詔禮部侍郎胡紘充提領官,正字馮履充參定官,監楊忠輔造新曆。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姚愈言:“太史局文籍散逸,測驗之器又復不備,幾何而不疏略哉!漢元鳳間,言歷者十有一家,議六不決,考之經籍,驗之帝王錄然後是非洞見。元和間,以《太初》違天益遠,晦朔失實,使治歷者修之,以無文證驗,雜議蜂起,越三年始定。此無他,不得儒者以總其綱,故至於此也。《周官》馮相氏、保章氏志日月星辰之運動,而冢宰實總之。漢初,歷官猶宰屬也。熙寧間,司馬光、沈括皆嘗提舉司天監,故當是時歷數明審,法度嚴密。乞命儒臣常兼提舉,以專其責。”
五年,監察御史張岩論馮履唱為詖辭,罷去。詔通曆算者所在具名來上。及忠輔歷成,宰臣京鏜上進,賜名《統天》,頒之,凡《歷經》三卷,《八歷冬至考》一卷,《三歷交食考》三卷,《晷景考》一卷,《考古今交食細草》八卷,《盈縮分損益率立成》二卷,《日出入晨昏分立成》一卷,《岳台日出入晝夜刻》一卷,《赤道內外去極度》一卷,《臨安午中晷景常數》一卷,《禁漏街鼓更點辰刻》一卷,《禁漏五更攢點昏曉中星》一卷,《將來十年氣朔》二卷,《己未庚申二年細行》二卷,總三十二卷。慶元五年七月辛卯朔,《統天曆》推日食,雲陰不見。六年六月乙酉朔,推日食不驗。
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詔太史與草澤聚驗於朝。太陽午初一刻起虧,未初刻復滿。《統天曆》先天一辰有半,乃罷楊忠輔,詔草澤通曉歷者應聘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