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宗教
正文
中國彝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有545萬人(1982),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支系繁多。20世紀50年代初,四川、雲南大小涼山的彝族尚處於奴隸制社會;其他地區則已先後進入封建社會。該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近世以來,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在個別地區也有傳播,但其固有宗教影響仍深。神靈崇拜 ①天神。據彝經《勒俄特依》記載,宇宙萬物皆為天神所造,並為天神所主宰,故爾敬天。道光《雲南通志·爨蠻》條載稱:民間皆祭天,為台三階以禱;又稱臨安府爨蠻以六月二十四為節、十二月二十四為年。至期,搭松棚以敬天……。該書《羅婺》條引《大理府志》說:臘則宰豬,登山頂以敬天神。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後,彌勒縣西山彝族每逢臘月仍祭天神。
②地神。彝族認為土地為衣食之源,自古崇拜地神。道光《雲南通志》引《開化府志》稱,彝民“……耕畢,合家攜酒饌郊外,祭土神後,長者盤坐,幼者跪敬酒食,一若賓客相飲者然”。雲南巍山縣母沙科一帶的彝族,農曆正月初一要祭地母,祈求豐收。昆明西山谷律一帶彝族,春播前要祭田神。屆時,攜臘肉、豬心、酒、飯等祭品至田邊,焚香祈禱,並向田中撒祭品。景車、武定、祿勸等縣彝族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祭地母。彌勒縣西山的彝族於農曆九月,以白公雞為祭品,擇日祭地神。
③水神。雲南景東縣彝族認為水神主宰田地不受水旱之災。尋甸等縣彝族在舉行作齋祭祖大典時,同時要祭水神,在齋期的最後一天舉行馱水儀式。屆時,請祭司在水邊念經,祈禱水神供給聖潔之水,由一隻帶角的雄綿羊把水馱回。昆明西山谷律一帶的彝村,若立夏前不下雨,村人便要買雞、羊,到泉水旺處去祭水。祭時,先把燒紅的木炭投入水中,產生熱氣,以示驅除雞、羊的邪穢,而後宰殺燒煮,供在水邊,同時砍一根三杈的松枝,上捆雞毛、羊毛一撮,蘸以雞血,插在水邊,供獻酒飯,點香磕頭,求水神降雨。
④石神。彌勒縣西山的彝族,每逢農曆十月要祭石神。攀枝邑彝族奉村邊三塊巨石為石神。昆明西山小河口村,每逢除夕夜,村民以三碗飯、一碗酒、一碗茶,祭祀路邊的石獅,並將紙錢貼在獅身上。正月初一、初二再供奉糯米粑粑。崇拜石神為了祛災納福,但具體內容各地有所不同。景東縣太忠地區彝族認為石神主玉米、瓜菜不被偷竊,故祭石神是防盜。峨山縣太和等地彝族認為石神主生育,祭石神為求子。每家樓上都有一個土台,上供石頭一塊,旁插三杈的松枝一根,表示人丁興旺。路南縣彝族認為石神可保護孩子不受病魔侵擾,故父母常帶孩子祭石頭防病;有的並以石頭作為孩子的名字。
⑤山神。雲南巍山縣彝族在農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五和臘月三十祭山神。二月初八為山神會,老幼一起上山祭祀。景東彝族在二月初八舉行山神會時,上山趕集,遍地燒香、磕頭禱告。彌勒縣西山和路南縣圭山的村寨都建有山神廟。瀘西縣阿盈里彝族每逢正月初三祭山,由老牧人和牧童向飼養牛、羊的人家募集米、肉、蒜、辣椒等,到山林祭獻,祈求山神庇佑牛羊平安。昆明西山谷律的彝族一年祭山兩次。正月初一各戶自祭,六月初六全村共祭,祈求人畜不受豺狼虎豹之害。
⑥火神。雲南永仁縣迤計廠彝族正月初二或初三祭火,名為“火神會”。巍山縣彝族正月初一祭火,稱“祭火龍太子”。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祭火節(火把節)。是晚,大家以松木作火把,先在家中照耀,再持火把挨戶巡走,邊走邊向火把撒松香,認為可以驅除邪魔;而後持火把照田,祈求蟲害不生,年歲豐收;最後將火把插在村中或村前村後的空曠地帶。(見彩圖) ⑦日月星辰諸神。昆明西山白彝,每逢冬月十九舉行太陽會,到山神廟祭太陽菩薩。五色紙旗上寫“太陽菩薩”的字樣。供品上雕刻類似蓮花的太陽圖案。祭時,念“太陽經”七遍。三月十三夜月光明亮時,在山神廟舉行太陰會。黃紙上寫“太陰菩薩”字樣,供奉素食和水果。由老年婦女主祭,念“太陰經”七遍和“太陽經”三遍。中秋夜還要拜月,家家戶戶在月光下陳列祭品,中放香油燈一盞,燃香十二柱(閏年十三柱),對月亮行三跪九叩禮,祈求月神保祐合家平安。昆明西山的黑彝,正月十五還要殺豬祭星辰。
祖先崇拜 彝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死。生時靈魂附於軀體,死後靈魂則獨立存在;或棲附他物;或往來於陰陽世界之間;或遊蕩於死者的村寨住所附近。這種游離的靈魂被稱為鬼。相傳,過去彝族每人有三個名字,分別代表三個靈魂,人死後,其中一個靈魂由畢摩(祭司)指路進入“陰府天國”;一個隨遺骨棲於墳墓;一個則附於靈牌受子孫供奉。他們認為,由這三個靈魂變成的鬼,掌管著人們的生老病死和吉凶禍福。鬼又分為善鬼、惡鬼和善惡相兼的三類。善鬼為神,已故父母之靈是善鬼,因此,他們極為重視祖先崇拜。主要表現為重葬儀與崇尚祭祖。
①葬儀。大小涼山彝民當父、母死後,先由親子洗屍、剃頭、換裝,並將其腳捲曲捆縛,上覆披氈,放在木板或篾笆上,置於堂屋。親友弔祭,哭聲越大越好,據說若聲輕死者聽不見,家庭將招致後患。入夜,守靈者邊哭邊敘說死者生前美德。屋外有人站崗放哨,不時鳴槍呼叫,表示向妨礙亡靈去陰曹的魔鬼開火。葬禮要請畢摩擇吉舉行。親友於殯葬前牽牛羊、攜酒肉前來弔祭。已嫁女兒以牛或羊一頭、酒十斤及糧食、生產工具等作為祭品。有的喪家,親友送來的牛、羊可達數百頭;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會富足。弔祭者在未到喪家之前,即捶胸頓足,放聲嚎哭。入門時,喪家捧酒相迎,弔祭者邊飲邊哭,愈哭愈烈,並頌揚死者生前的許多優點。認為不如此,則死者不悅。彝族傳統實行火葬。他們認為死是魔鬼作崇所致,焚屍不但可將魔鬼燒死,還可使死者入陰間之門如火化一樣容易。火葬當天,由畢摩念誦“指路經”,列舉地名,直至“祖先之鄉”,並告誡亡靈如何同邪魔鬥爭。念經時,男性親友打槍、賽馬,稱為“攪魂”。送葬時,一人舉火把引路,家屬、親友隨後哀哭。有時還有武裝“護路”,邊走邊鳴槍,稱“禁惡”。屍體燒埋後,請畢摩招靈做靈牌,邊作邊念經,認為這樣亡靈才會附於靈牌之上。靈牌放在小篾籮內,掛於鍋台前牆上。
②祭祖。分日常祭祀、節日祭祀和超度祭祀三種。日常祭祀通常在家人患病或認為出現凶兆(如家畜產怪胎、夜半馬嘶雞鳴、母雞自食其蛋等)時舉行。祭時持酒、肉繞鍋台三圈,然後供於靈牌之前,祈求祖靈驅凶降吉。節日祭祀在彝歷過年時舉行。各家殺豬宰羊,認為這是同祖先共享節日歡樂,誦經禱告,祈求庇佑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火把節也是祭祖節日。除殺牲外,有些地區還以新蕎、新米做蕎粑、米飯供祭,表示感謝祖靈賜予新收穫。超度祭祀,大小涼山彝族稱“作帛”,滇、黔彝族稱“打嗄”或作齋,是最隆重的祭祖大典。他們認為死者未經超度,靈魂會滯留家中作祟;只有經過超度,才會升入樂土,成為神靈。經過超度之後,把供奉在家的靈牌送往僻靜的山洞中。一般是每隔三代超度一次,富有之家,則每代超度。作帛時間少則一二天,也有長達六七天的。作帛時,家族親朋攜牛、羊或豬、雞等前來獻祭;出嫁的女兒祭品必須從豐。親戚進村前,主人邀集青壯男子數人至數十人,手持刀槍,在村外相迎,並厲聲喊殺。據說,這是告訴祖先,子孫和親屬的勇敢興旺。作帛時,畢摩用竹、木、山草在屋外搭祭堂。祭祀儀式須按彝經規定,經過請祖靈、十二道場、護靈哭別、送靈等程式;其中以十二道場最為複雜,須由畢摩依星座圖案,用樹枝在地上插十二個方陣,引導親友祭祀十二場。護靈哭別,系由家屬和親友在村外的場地上哀哭轉圈,鳴槍舞矛,表示惜別和驅除祖靈去陰間路上的邪魔;最後將靈牌裝入白布小袋,送往山洞(稱祖宗洞)中供奉。
圖騰遺蹟 根據《勒俄特依》等記載和彝族的習俗,該族似曾盛行圖騰崇拜,直至20世紀50年代前後,仍有此類遺蹟。
①竹崇拜。廣西隆林、那坡及與之毗鄰的雲南富寧等縣的彝族,每村皆有一塊約二丈見方的土地種蘭竹,竹叢四周圍砌石塊,外又繞以高約丈許的竹柵欄,嚴禁砍伐毀壞。每逢農曆四月二十舉行祭竹大典,搭建祭台,由畢摩誦經,跳公(領舞者)率村中男女跳祭竹舞。他們認為,蘭竹榮枯有關本族興衰,故須舉行隆重祭典,否則,會遭厄運,甚至全族滅絕。他們還相信本族與竹有血緣上的聯繫,因此,孕婦臨產時,丈夫或兄弟要砍蘭竹一根,截取竹筒,待嬰兒生下後,將部分胎盤和血裝進筒內,筒口塞以芭蕉葉,吊在蘭竹上,以示他們是蘭竹的後裔。雲南澄江松子園的彝族,將金竹視為祖神,稱為“金竹爺爺”,凡婚後不孕,常往竹山向金竹求子。
②松樹崇拜。雲南澄江等地彝族,各村都有被視為神聖的山林,稱為“民址”,內有高大的青松和栗樹。農曆三月初三,村中長老率男子舉行大祭。祭者以一松或栗樹枝,插於大松或栗樹下祈福。民址附近的松樹或栗樹,嚴禁砍伐。
③葫蘆崇拜。雲南楚雄、紅河地區的彝族稱葫蘆為“祖公”。哀牢山區彝族有供奉“祖靈葫蘆”的習俗。住房的壁龕或供案上,通常供著一二個葫蘆。每個葫蘆代表一代祖先(父母或祖父母),三代以前的祖靈葫蘆不再供奉,須請巫師行送祖靈儀禮,然後燒化。
④鳥獸崇拜。雲南新平楊武壩魯魁山地區的彝族以水牛、綿羊、岩羊、白雞、綠斑鳩、獐、蛤蟆、黑甲蟲等作為自己的名字;各家並以其中一種作為自己的祖先,每逢節日或祈禱時向它獻祭。雲南哀牢山彝族崇拜虎。每家供奉一幅祖先畫像,稱為“涅羅摩”,即“母虎靈”或“母虎祖先”。
畢摩 彝族宗教的祭司。或稱奚婆、西波、覡皤、鬼師、邦禡、白馬等,因方言和意譯的不同,各地稱呼不一。他們除主持宗教活動外,並教授彝文、撰述與翻譯彝經。彝族認為畢摩是天神派來的祭司,各種祭祀皆由其主持。彝民如遇械鬥失敗、莊稼歉收、疾病纏身、妻兒死亡、牲畜發生瘟疫以及出現凶兆等,必請畢摩禳祓;如冤家和解、友好結盟,亦由畢摩代神主盟;發生偷盜而無法破案時,也可由畢摩舉行神判。此外,還為人占卜以問吉凶。 畢摩多為家傳,但也有拜師受業的;一般為幼時拜師,稱“畢日”,也有成年後到畢摩家中住學的。住學者須繳學費,一般學三至五年才得出師自立。畢摩一般不脫產,但代人作法時要收取報酬。
另有一種地位低於畢摩的巫師,彝語稱“蘇尼”(女巫稱“么尼”),或稱“蘇額”、“蘇耶”或“錫別”。蘇尼只跳神禳鬼。主要巫術有捉鬼、趕鬼、招魂等三種。蘇尼的傳承,據說一般是由於某人得病而被認為蘇尼神附體,經過畢摩或老蘇尼指點教授而成為蘇尼的。一般也不脫產,但跳神禳鬼時收取報酬。
彝經 彝文典籍。大多出現於明代後期。涼山地區的彝經一般用竹片蘸雞血或木炭鍋煙自右至左橫寫在木板上。滇、黔地區的彝經為棉紙的墨寫本或刻印本,由左向右豎書,多為韻文,便於背誦。已發現的彝經種類繁多,卷帙浩繁。其內容大多有關獻祭、祈禱、酬願、作齋、禳祓、咒術、占卜、婚姻、生育、喪葬、祭祖以及火神、雷神、龍王和歷史傳說等。它不僅反映了彝族宗教的面貌,而且對研究彝族的哲學、歷史、文學、醫學、天文學也頗有參考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漢譯印行的有《西南彝志》等多種。(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