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
建新鄉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熱,秋涼春早,歷年平均氣溫14℃。7月最熱,平均27.3°C;1月最冷,平均0.2°C;年平均降水量573.4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建新鄉地處黃河流域,平原占地總面積78%,土地肥沃、光熱充沛。黃河流經新鄉地區170公里,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鄉境內長度77公里。建新鄉有山、有水、有平川,盡占天然之優勢。這裡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土特產品數不勝數。
資源優勢
氣候資源: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熱水資源組合好,作物生長季節長,積溫有效性高,給農、林、牧、副、漁各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農業生產潛力大。土地資源:土地資源面積12,242.9平方千米,折算122.43萬公頃,其中耕地47.14萬公頃,林地41.88萬公頃,園地3.1萬公頃,草地3.71萬公頃,水域6.74萬公頃,城鄉居民廠礦用地6.24萬公頃。交通用地3.22萬公頃,未利用地10.67萬公頃。重視綜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工業、城鎮、交通、商貿發展很快,促進多種經營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水資源:每年地表徑流量55.8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10.63億立方米,可開採地下水資源4.25億立方米。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對保持水土,減輕洪澇災害,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證。瀘縣流灘壩電站3台機組裝機容量1.8萬千瓦。
生物資源:自然環境優越,資源豐富,門類齊全。盛產水稻、糯高粱、荔枝、桂圓。豬、牛、山羊、家蠶產量高。林地面積41.88萬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34.21%,活立木蓄積量810.8萬立方米。珍稀植物珙桐、水杉、桫欏、篦子三尖杉、連香樹、香果樹等共46種。中藥材天麻、五倍子、佛手、黃柏、杜仲、安息香等1444種。飄溢“王者香”的佛蘭、四季蘭(三星蝶、荷瓣、梅蘭、梅瓣)、雙鼻雙舌、多瓣多鼻等蘭草為珍稀名品。珍稀動物中華鱘、白鱘、華南虎、黑頸鸛、林麝、獼猴等18種。長江之合江至雷波段,2000年4月被列為國家珍稀魚類保護區。明代瀘州特曲老窖池泥中計有400多種微生物,釀製出濃香甘爽的“瀘型酒”。食用菌竹蓀、雞叢、蘑菇、銀耳、木耳等20多種。
礦產資源:探明儲量煤43.32億噸,天然氣407億立方米,硫鐵礦32.17億噸、方解石20.1萬噸。大理石計數億立方米。還有銅、金、石油、鈾、鎵、鍺、鋁土、耐火粘土、熔劑白雲岩、鹽、石灰岩、高嶺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石膏等20多種。
能源資源: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2.8萬千瓦。可開發量25.2萬千瓦。無煙煤探明儲量19.85億噸,預測儲量52.2億噸;煙煤保有儲量0.53億噸,預測儲量1.31億噸。2008年天然氣產量7.3億立方米。生物能源秸桿、沼氣注意合理開發,充分利用。
地方特色
山楂:山楂種植始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全國五大產地之一。芹菜:古藺芹菜是一種遠近聞名的優質芹菜,生食脆而無渣,味濃、熟食則鮮香兼有,實為餐桌佳品。
大杏:建新大杏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素有“大杏之鄉”美稱。建新大杏品種主要有大梅杏、麥黃杏、金黃杏、桃杏、蒸饃杏等。
金銀花: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1982年,封丘、古藺縣被定為全國生產基地。
石榴:封丘石榴是四川省的著名特產之一,其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間,曾作為貢品進獻。1986年建新鄉
被定為石榴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建新村和陳橋村等地。品種有紅石榴、白石榴、鐵皮石榴、剛石榴等。
羅鍋醬肉:1944年,熊明月在建新鄉新榮街開設醬肉鋪,因其駝背弓腰,人們遂稱其滷製的醬肉為“羅鍋肉”。
建新烹飪:建新鄉的烹飪,歷史悠久,始於唐代,成於北宋,盛譽明清,素有“烹飪之鄉”之美名。
為民辦實事
古藺縣建新鄉黨委、政府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從改善基礎條件抓起,在三年任期內扎紮實實地為全鄉人民辦了五件實事。建新是赤水河畔的一個常旱鄉,由於區位條件和基礎設施的制約,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從改善基礎條件入手,實實在在地為建新人民辦了五件實事。一是修公路。他們求得以工代賑資金扶持,按三級路網標準,上連著馬嘶,下接大納路,修通了一條9公里的出口通道。二是興水利。建新鄉是常旱鄉,嚴重缺水。建新鄉黨委、政府爭取到水利部門支持,從雙沙鎮上游水庫引水,第一期工程1公里石河堰已經完成,今冬實施二期工程,再建1公里石河堰。竣工後,可解決3個乾旱村1200畝稻田的保灌問題。三是建場鎮。建新鄉是古藺29個鄉鎮中唯一一個無場鎮的鄉。黨委政府決心修建自己的街道,興起自己的場鎮。現已作出4.7畝的占地規劃,完成了從集體土地到國有土地的征地手續,制訂了有償轉讓建房造街的優惠政策。四是辦學校。全鄉原的10所國小,全部是土巴房,有的不是危房。他們籌措資金,在新建魚塘國小、重點更新中心校的同時還改造8所國小。現已投資100萬元,辦起占地16畝,融中國小於一體,實施九年一貫制的建新中心校。五是通電話。他們下大力氣,改善通訊條件,開通了程控電話,僅農村用戶就發展了40多家。
安徽省東至縣建新鄉
建新鄉位於東至縣城西十公里,東邊基地離縣城僅六公里,327省道貫穿全鄉,交通十分便捷。建新鄉國土面積69.21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1000畝。農業基礎設施良好。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四季宜人。地處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內,位於東至縣縣城西部13公里處,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水稻生產,全鄉擁有耕地面積11284畝,其中水田9503畝。
歷史沿革
建新原為建東公社,新崗公社,1969年建東、新崗合併,取兩公社首字命名為“建新”公社,1982年改為建新鄉至今。
建新鄉東鄰堯渡鎮,南依梅山嶺,西連香隅鎮,北起七里湖鄉,與黃泥湖緊緊相連。境內洋塘湖養殖場除產鮮魚外,還盛產珍珠、螃蟹等水產品。
建新境內的馬塘,相傳很久前有一位將軍,在此飲過馬,故名。建新南端的崇山峻岭中還建有上海三線廠。
改革開放以來,建新鄉的鄉鎮企業發展很快,著名的有建新水泥廠,年產量達4萬噸,管理規範,經濟效益好,曾獲得省地鄉鎮企業明星稱號。建新鄉的留蘭香生產一度也很興旺。
東至縣建新鄉積極應對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國家巨觀經濟政策調整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通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努力培植新型財源,有效化解了財政吃緊狀況。
2008年來,有關政策相繼調整,給建新鄉鄉級財政帶來不小壓力。面對財政吃緊狀況,建新鄉採取措施主動應對,廣拓財源,最佳化投資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一是積極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做好各方面協調工作,並承諾只要涉及到投資環境問題,不論大事小事,鄉黨政負責人隨時前往解決;二是任何集體、個人都絕不允許侵害外資企業利益和刁難外資企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三是大力整治企業周邊環境,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重拳打擊地皮卡現象,認真調查處理企業用工、用地、道路通行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矛盾糾紛。
環境的最佳化加快了外來客商落戶的步伐。2007年,利用當地建材資源優勢,建新鄉引進無錫客商投資300萬元興建年產30萬噸的石子加工廠,建材石子主要向鐵路工程供貨,2008年有望為財政貢獻10萬元以上;前年引進2007年投產達效的興路礦業公司,由南陵客商與本地客商合夥投資350萬元,主要生產建材石子和白雲石,生產規模達30萬噸,2007年上繳財政20萬元,2008年已上繳10餘萬元。建新鄉還有兩個項目被列入2008年東至縣重點建設項目,一是由江蘇鎮江客商與本地客商合夥投資建設的長江制皂項目,項目一期計畫投資1200萬元,主要生產15000噸皂粒和1000噸粗甘油,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創產值8000萬元,實現利稅1000萬元;二是由江蘇崑山客商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梅山白雲石礦,該礦年產量為100萬噸,2008年,企業正在抓緊設備安裝,興建專用道路和專用碼頭。完全投產後,預計可為財政貢獻100萬元,解決當地人口就業100多人。
外來企業的投產達效為建新鄉提供了穩定、優質的財源。2008年建新鄉全年財政保證目標任務為120萬元,截止到7月底,已完成78.2萬元。
文物古蹟 2008年,安徽省東至縣建新鄉汪村村龐汪組華龍洞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省考古研究所韓立剛教授正在主持對該遺址進行深層發掘。經發掘,該遺址出土有大熊貓、劍齒象、水牛、中國犀、鹿及多種小型動物等化石,這些動物化石集中,明顯是古人類活動所為,並且伴有大量人工敲砸的碎骨,這些碎骨均是當時古人類敲骨吸髓遺留下來的,現在全部都石化成非常堅硬的化石。據考古學家初步推斷,華龍洞堆積時代大約在10-13萬年前,在洞穴里及以東二公里處發現了舊石器點,並出土了石核圓刃砍砸器、尖刃砍砸器和刮削器等舊石器,對華龍洞存在人類活動客觀上給予了有力的旁證。迄今為止,國內考古界還沒有發現到在5到20萬年前之間的人類活動遺址。隨著發掘的進一步深入,該處遺址的年代將進一步得到確認,華龍洞在10-13萬年前有重大人類遺蹟發現的可能性很大,將填補中國人類活動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發掘正在進一步深入,重點是找到人類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