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鄉

維新鄉

維新鄉地處浙江省平陽縣西北部成為偏遠山區,距離縣城65公里。東鄰曉坑鄉曉陽,南連順溪鎮新田,西交文成縣桂山鄉,北接懷溪鄉。維新鄉區域面積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18畝,其中旱田占87%、水田占13%。轄7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78個村民小組、1718個農戶,6955口人。農村共有勞動力4455人,男性2599人,女性1956人。外出勞力3245人,從事家庭經營1310人。此外還有甘肅省岷縣維新鄉。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維新鄉維新鄉
2005年維新鄉農村社會總收入574萬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農業總產值363萬元、工業總產值2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52元,比上年增長10.89%。維新鄉7個村全部實現了通電、通電話、通機耕路,其中村機耕路列入縣康莊工程水泥路里程達24.36公里;電視普及率達85%,其中有餘思坑楊光朱洋3個村通了有線電視;維新鄉有5個村1085戶吃上了自來水;維新鄉目前只有一所中心國小,為國小、國中九年制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其中家庭困難的高中、大學學生有21個;計畫生育達標率為93.1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內;建有鄉衛生院,2村有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2006年才開始參保。

城鎮發展

維新鄉維新鄉
二十年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春風喚醒了這裡的山山水水,鄉黨委、政府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帶領大家艱苦奮鬥,更新觀念積極開拓,努力發展山區經濟,使廣大山區人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通鄉公路物建成,使維新鄉人民擺脫了交通不方便的制約,走出山里,來到了大城鎮,大顯身手,施展才華。同時,發動廣大民眾營造村機耕路,完成村村通機耕路的計畫。通訊設施的日益完善,使信息閉塞的大山與外面的世界有了溝通,帶動了農村經濟多方位的發展。召集外出經商、務工的人數逐年增多,人民生活逐年提高。用上了潔淨的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節目。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以鄉中心校為主體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開展,學生入學率逐年提高。維新鄉衛生院開展各項醫療服務,開展初級衛生保健被評為省文明衛生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走科教興農之路。維新鄉糧食連年豐收,毛竹、板粟等經濟作物基地已初成規模。精神文明建設深入人心,脫貧致富的喜悅洋溢在人民有臉上,呈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景色。

資源開發

維新鄉維新鄉
主要開發種養業、水資源、林業資源、旅遊資源。主要開發項目:1、大力發展養殖業。以飼養肉兔、農家豬、水牛等優良禽畜品種。目前規模較大養兔基地有朱洋、楊光養殖業基地,年飼養出欄肉兔2000隻以上,年增加收入25多萬元;養豬基地有餘思坑村三元農家豬養殖場等、維新鄉年生豬出欄數2500多頭;年增加收入50多萬元,經濟效益良好,發展潛力較大。發展種植業,加快建設板栗、甌柑基地。大壟、嶺降板栗基地面積100畝,嶺降村甌柑水果基地種植面積達300畝,規劃在3年之內達到1000畝,主要為美國油梨、甌柑優良品種,發展前景較好。2、水資源開發項目。加快建設大壟-孫坑水電站續建及作好開發楊思橋第二級電站建設。3、加快生態林業建設與旅遊業發展,加強生態鄉建設。

甘肅省岷縣維新鄉

維新鄉維新鄉
維新鄉位於甘肅省岷縣維新鄉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2′,北緯34°40′。東與中寨、西江鎮接壤,南鄰清水鄉,西接臨潭縣陳旗鄉,北鄰卓尼縣柏林鄉,面積143.43平方公里。維新集場建於1938年,該集場原設柳林村,由於民眾發生衝突,當地頭人強行將柳林集場移至關木河灘,命名維新,1958年公社成立後,因駐地維新集場,故命名為維新公社,1982年12月維新公社更名為維新鄉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維新鄉以駐地維護一九三八年開設的新集場而得名。現轄21個村委會,147個村民小組。維新鄉總戶數5591戶,其中農業戶5522戶,總人口25119人,農業人口24643人。維新鄉地處洮河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沿洮河川區,海拔均在2200米,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為6.7℃,無霜期131天,是岷縣農作物成熟最早的地區,人們稱它為"小隴南"。山區海拔較高,為2500米,氣溫略低,年平均氣溫為6.3℃,無霜期124天。全境降雨量較少,年平均降雨量為655毫米,人們稱該地區為"乾北路"。雖然維新鄉處於洮河沿岸,但因洮河水位低,至今洮河水尚未得到利用。維新鄉耕地面積26799畝,人均占有1.06畝。2003年糧食總產2387噸,洋芋產量2189噸,藥材總產2648噸,當歸產量885噸,農、林、牧、漁總產值2442萬元,農業增加值16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5元。維新鄉有衛生院2所,村級醫療所24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504人,國小32所,在校學生2647人。維新鄉的特色產業是西溝、回溝兩村的地膜當歸種植;紅台、卓坪、韭菜三村的大蔥種植;馬蓮灘村的生豬販運。

維新鄉維新鄉
2008年以來,在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下,岷縣維新鄉農民養豬積極性不斷提高,維新鄉生豬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生豬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維新鄉敏銳地捕捉市場動態,有效地把握市場規律,依託坪上村整村推進參與式扶貧開發項目、馬蓮灘村整村推進參與式扶貧開發項目、馬蓮灘村殘疾人生豬育肥等項目的實施,加快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高效生豬養殖業,在維新鄉建成標準化暖棚400餘座,投放品種豬1000餘頭,進行育肥、繁育。維新鄉現存欄生豬12000餘頭,當年出欄17000多頭,其中仔豬8000多頭。同時協助坪上、馬蓮灘、元山等生豬加工、販運專業村組建專業協會,進一步擴大供、產、銷規模。坪上村生豬養殖協會現有會員42人,存欄母豬124頭,當年繁育出欄仔豬2000餘頭,戶均純收入8000餘元;馬蓮灘村生(仔)豬販運協會現有會員87人,當年販運量達20餘萬頭,戶均純收入過萬元。通過協會的示範帶動,在維新鄉產生了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效應,生豬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新農村建設

維新鄉維新鄉
走進維新,無處不在的是新農村建設的熱情,處處感受到的是發展帶來的變化。一幢幢造型別致、外觀漂亮的大瓦房排列有序,格外引人注目。蔬菜大棚散布在莊前村後,成群的白鵝在河邊嬉戲,構成一道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按照“一規範,二改變,三推進,四突出,五落實,六加強”的工作思路,維新鄉大膽改革,銳意創新,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加快經濟發展在於指導農民進行合理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這是維新鄉村幹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最大體會。通過從傳統的小麥種植向中藥材、蔬菜、養豬等多元化農業經濟發展,維新鄉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在回溝、西溝、大花門等山區,集中連片的洋芋一眼望不到邊。而武薯9號隴薯3號、6號、渭薯4號等新品種洋芋已成為當地農民的新寵。“原來的老品種產量低,而且還個頭小,根本買不上好價錢。現在我們種的是鄉上從渭源等地為我們買來的新品種,你看這長勢就知道今年肯定是個好收成。”陪同我們的村幹部介紹說。洋芋種植面積增大之後,村民們最擔心的是銷路問題。在鄉政府的引導下,村上成立了洋芋協會,由協會專門負責聯繫洋芋的銷售,使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當歸等中藥材種植上,維新鄉採取科技能人示範、政府引導扶持等方式發展中藥材種植。李愛科是該村的貧困戶,在鄉政府貸款的支持下他購買黃芪、當歸苗子150多斤,栽植藥材2畝多,當年就還清了貸款。典型的影響使這裡民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2005年該村地膜當歸種植面積達860畝,占全村總播面積的66.4%,戶均4.4畝,人均純收入達1580元,80%的農戶靠種植地膜當歸脫貧致富,在發展洋芋、中藥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維新鄉把發展的目光瞄上了新興產業。在卓坪村種植大蔥已不是庭前屋後的小打小鬧,鄉上結合卓坪村實際,購買農業實用技術電教片20多套,購買電化教育設施一套,發放到農民手中,並請來縣鄉技術人員講授大蔥、韭菜等蔬菜的種植技術。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發展模式使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大蔥種植基地。為了使種植戶上規模,村上成立了卓坪蔬菜販運協會,組織民眾進行規模化種植,如今90%的農戶都在從事大蔥的種植,最多的每戶都要在3畝以上。卓坪的大蔥在合作、臨潭等周邊縣已打開了市場,年銷售大蔥達600多噸,大蔥的收入占到了當地戶均收入的60%以上。

維新鄉維新鄉
卓坪村種植大蔥的發展經歷只是維新鄉培育特色農業的一個例證。在回溝、大花門、周家納子等村,鄉上結合封山禁牧,大力發展舍飼養殖。引進良種羊900多隻,已出欄600多隻。坪上、馬蓮灘等村暖棚養豬已初具規模,新建暖棚100座,引進“夏洛克”等新品種豬200多口,出欄生仔豬10000多口。在坪上村,依託整村推進項目,建成10座日光節能溫室和塑膠大棚,引進商品鵝2000多隻。現如今特色農業已在維新鄉紮根開花。

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維新鄉大抓項目建設,使全鄉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投資70多萬元的元山、坪上村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400多戶的人畜飲水困難。投資96萬元的古(城)維(新)路已完成了工程招標,而投資28萬元的元山至大花門鄉村道路使當地的百姓告別了行路難。投資65萬元的衛生院,擁有90多個床位,解決了當地民眾看病難問題。而投資36萬元,全長近2公里的河堤保護了2個村300多名民眾、400多畝土地的安全。投資230萬元的寄宿制學校項目將解決當地學生的升學難。隨著飲水難、行路難、就醫難、教育難的解決使項目建設給民眾帶來了實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