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賽道名稱 | 亨格羅林賽道 |
地址 | Hockenheimring, Postfach 1106. D-68754 Hockenheim - Germany |
建成時間 | 1986年 |
賽道長度 | 4.381公里 |
可容納觀眾 | 120000 |
彎道數 | 14 |
比賽總圈數 | 70圈 |
比賽總長度 | 306.663公里 |
比賽方向 | 順時針 |
賽道記錄 | 1分19秒071 (2004,舒馬赫,法拉利) |
進站選擇 | 1停,44-48圈;2停,20-32或45-56圈;3停,19-22或35-39或53-57圈 |
賽道簡介
賽道位於布達佩斯東北方約19公里處,整座賽車場是興建在馬鈴薯田上。在F1巨頭Bernie Ecclestone的奔波下,匈牙利政府終於同意興建一座永久賽車場,就是Hungaroring賽道,從1986年開始舉辦F1,這也是F1賽車首次來到當時仍屬共產主義國家的匈牙利舉行。
亨格羅林賽道整修過兩次:1989年,緊湊的2號之字彎被燙平了;2003年,180度的1號彎角重新修整以增加超車的機會。賽道原本全長只有3.975公里,但是在2003年首次坐了大幅的修改,全長變成4.381公里,比賽圈數由原本的77圈減少為70圈。彎彎曲曲的賽道設計讓平均速度不高,屬於中低速型賽道,輪胎的磨耗相當大,因此Pit stop通常會采至少兩停策略。由於比賽通常在夏日炎熱的天候下進行,對於車輛與車手本身都是一種煎熬,坐在溫度高達50度的F1駕駛艙中,比賽時一直保持專注是相當關鍵的。
一直到今天,可是這並不表示它受到車手們的喜愛。威廉士車隊獲得匈牙利大獎賽冠軍的次數最多——已有7次。除1999年外,該車隊每年都有人在這裡進入前六名。亨格羅林賽道舉行F1比賽時天氣一向非常好——除1990年和1994年遇到過小雨之外每次比賽時都是大晴天。過去這條賽道總是被人批評,因為比賽中超車機會太少。許多芬蘭車迷把亨格羅林賽道看做自己的主場,因為匈牙利語和芬蘭語非常接近。
自從1986年舉辦首屆一級方程式大獎賽以來,每年都有20萬左右的觀眾前來觀看匈牙利大獎賽,秀美的風光伴以馬達的轟鳴,讓很多車迷都對這裡流連忘返,但是車手們大卻不太喜歡這裡,因為布達佩斯賽道地勢起伏不定、彎角複雜多變,甚至被形容為“沒有圍欄的蒙特卡羅”。
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除了賽道距離布達佩斯近,交通方便外,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賽道的獨特設計。賽道呈自然的坡度,在不到4公里的距離內要轉上14個彎,昏頭轉向根本沒法達到高速。不僅如此,不多的直道加速路段也由於狹窄顛簸極少有超車機會。最讓車手頭痛的是賽道不僅非常崎嶇而且極易打滑,14個彎道也多是慢彎。不停的轉向換檔還得時時提防對手危險的伺機超越。
賽道特性
這條賽道座落在一個山坡上,非常狹窄,有多個慢速彎,想在比賽中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此賽道呈自然的坡度,賽車從賽道一端的起點出發,先是往下開到賽道的另一端,然後轉彎,沿相反的方向往上開回起點。因為賽道非常狹窄,同時有許多慢彎,過往曾經有過一些由頭帶到屈尾的賽事,排位賽因而變得異常重要。車手們大都認為在這條賽道上的比賽非常“枯燥”,加上每次比賽都在炎熱的天氣中進行,對車手的“抗熱”能力是個考驗。但車手在比賽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一直地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
布達佩斯賽道崎嶇和易打滑,對馬力和懸掛的要求較高,賽車在此一定要儘量提高其下壓力,因它在這方面的要求只亞於摩納哥,好的進站策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彎曲的賽道設計,使賽車的平均速度高不起來,屬於中低速型賽道,這對輪胎的磨耗是相當的大,因此車隊的Pit stop通常會採取兩停的策略。
在匈格羅寧賽道比賽的過程中,由於賽車速度較慢,賽道又多彎道,所以車手想超車的機會很少。車手只要守住賽車的走線,一般是不可能被其他車手超車的。要想在布達佩斯賽道取得好成績並不容易,因為這條賽道屬於慢賽道,而且超車點不多,所以對於這對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這個賽道又是所有賽道中最安全的一個。14個U型彎道確保了最高時速280公里只有在衝刺直道上才可以達到。為了保證賽車的抓地性能,這個賽道要求在慢速彎道處賽車具有優秀的空氣動力系統。
在彎道中連續彎居多,這也給車隊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努力調整好賽車的平衡增強抓地力,一方面又不能讓賽車喪失動力。布達佩斯賽道每年除了F1之外,很少舉辦其它車賽,所以路面極其粗糙骯髒。輪胎在這裡的損耗是F1比賽中出了名。
賽道攻略
賽車在匈格羅寧賽道起跑後的第一個彎很容易讓車手誤入迷途,因為它的路面是由內向外傾斜的,而且剎車點位於下坡的路段處。賽車經過這個路段時,車手會明顯的感覺到車身變輕了,這時的賽車稍有不慎就會衝到碎石堆里去。
賽車出彎之後是一段小直線,車速可加速到220km/h,然後車手必須減速退到2檔,以車速95km/h過彎。然後賽車以180km/h的速度通過第三個彎道之後在第四彎道之前又可加速到270km/h,再減到180km/h通過第四彎道,賽車在出彎後到第五彎道之間是上坡路段。第五彎道是又一個長的右彎,賽車以130km/h入彎,在彎中持續加速,賽車出彎速度可達220km/h。隨後將遇到一個先右後左,速度是2檔90km/h的湯匙彎。出彎之後是下坡路段,賽車下坡之後的第八彎道以190km/h通過。第九彎道則是3檔130km/h的彎,第十彎道彎度較平緩,賽車的速度可用245km/h通過。賽車過第11彎道之後,又可從185km/h加速到240km/h,減速後準備進入12彎道。第12彎道的路面較髒,而且賽車需要較好的平衡性。賽車出彎之後加速到240km/h,再降到3檔145km/h進入第13彎道。
第14彎是匈格羅寧賽道最後的一個彎道,這又是一個長右彎,賽車可以3檔110km/h的速度過彎,這時的過彎G值達2.3G。賽車過這個彎時必須儘可能地提高出彎的速度,只有這樣賽車才能以較高的速度通過全賽道最長的直線路段。全賽道最高速是出現在通過起跑線後的直線底處,賽車在這第一個彎道之前的速度可達290km/h。
歷屆冠軍榜
年份 | 冠軍 | 所屬車隊 | 年份 | 冠軍 | 所屬車隊 |
2008 | 漢密爾頓 | 麥拿輪(McLaren) | 2007 | 漢密爾頓 | 麥拿輪(McLaren) |
2006 | 萊科寧 | 麥拿輪(McLaren) | 2005 | 萊科寧 | 麥拿輪(McLaren) |
2004 | 麥可·舒馬赫 | 法拉利車隊 (Ferrari) | 2003 | 阿隆索 | 雷諾車隊(Renault) |
2002 | 巴里切羅 | 麥可·舒馬赫 | 2001 | 麥可·舒馬赫 | 法拉利車隊 (Ferrari) |
2000 | 哈基寧 | 麥拿輪車隊(McLaren) | 1999 | 哈基寧 | 麥拿輪車隊(McLaren) |
1998 | 麥可·舒馬赫 | 法拉利車隊 (Ferrari) | 1997 | 維倫紐夫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96 | 維倫紐夫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95 | 達蒙·希爾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94 | 麥可·舒馬赫 | 貝納通車隊(Benetton) | 1993 | 達蒙·希爾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92 | 塞納 | 麥拿輪車隊(McLaren) | 1991 | 塞納 | 麥拿輪車隊(McLaren) |
1990 | 伯特森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89 | 曼塞爾 | 法拉利車隊 (Ferrari) |
1988 | 塞納 | 麥拿輪車隊(McLaren) | 1987 | 曼塞爾 | 威廉士車隊(Williams) |
1986 | 塞納 | 蓮花 |
F1相關信息
比賽賽程 | F1澳大利亞大獎賽 | F1馬來西亞大獎賽 | F1中國大獎賽 | F1巴林大獎賽 | F1西班牙大獎賽 | F1摩納哥大獎賽 | F1土耳其大獎賽 | F1英國大獎賽 | F1德國大獎賽 | F1匈牙利大獎賽 | F1歐洲大獎賽 | F1比利時大獎賽 | F1義大利大獎賽 | F1新加坡大獎賽 | F1日本大獎賽 | F1巴西大獎賽 | F1阿布達比大獎賽 |
比賽場地 | 阿爾伯特公園賽道 | 雪邦賽道 | 上海國際賽道 | 巴林國際賽道 | 加泰羅尼亞賽道 | 蒙特卡洛賽道 | 伊斯坦堡賽道 | 銀石賽道 | 紐博格林賽道 | 布達佩斯賽道 | 瓦倫西亞賽道 | 斯帕賽道 | 蒙扎賽道 | 新加坡街道賽道 | 鈴鹿賽道 | 英特拉格斯賽道 | 亞斯碼頭賽道 | 蒙特婁賽道 | 馬尼庫爾賽道 | 霍根海姆賽道 |
參賽車隊 | 麥拿輪車隊 | 法拉利車隊 | 寶馬索伯車隊 | 雷諾車隊 | 豐田車隊 | 紅牛二隊 | 紅牛車隊 | 威廉士車隊 | 印度力量車隊 | 布朗GP車隊 | 超級亞久里車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