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

介休市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距省會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市崛起的年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轄7鎮3鄉251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境內平川、丘陵、山區各占三分之一,從北向南梯次排列,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介休市,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市,春秋時屬晉為鄔縣,後有界休、界美等稱,西晉時因介子推背母死於之地,後即依介子推休於此地而得名稱為介休至今,名勝古蹟眾多。經濟腹地廣闊,物產資源豐富,盛產糧食、棉花、油料、水果、乾果等,是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易開採,主要有煤、鐵、鋁、石膏、石灰石、紫砂、紫木節、石英、耐火粘土、矽石硫鐵礦、白雲石、方解石等。介休經濟發展較快,工業基礎雄厚,全市已形成原煤、焦炭、碳素、化工、運輸、建築等15個產業群體,擁在中央、省、地營大中型10多家,中外合資企業4個,主要工業產品200餘種,其中部、省優產品30餘種,年產原煤150萬噸,冶金焦、鑄造焦130萬噸,年出口焦炭30萬噸,是全國聞名的“焦炭之都”。

基本信息


地理

(圖)介休市介休市概貌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徑111°44′10″— 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東西最寬處38.5公里,南北縱長38公里,總面積744平方公里,占山西省總面積的0.47%。

介休整個地勢形態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峰山等,屬太岳山脈,面積31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區,面積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5.86%;北部為平川區,面積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2.05%。

氣候

(圖)介休市介休市地圖

介休處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時左右。丘陵山區少於平原,南部少於北部。據1954—1994年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0.4℃,冬夏季氣溫變幅較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無霜期平均為175天,其分布趨勢為平川丘陵長於南部山區。

行政區劃

(圖)介休市介休市城市圖

介休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北關街道、西關街道、東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壇街道、義安鎮、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龍鳳鎮、綿山鎮、義棠鎮、城關鄉、宋古鄉三佳鄉

交通

介休交通便捷,通訊、電力條件優越。秦有陝晉通衢之稱,是三晉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山西呂梁和陝西榆林、延安等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同蒲鐵路複線及國道108線和大運線縱貫全市,與縣公路交錯成網。

歷史沿革

(圖)介休市介休市公路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建置鄔縣,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

東魏時,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

北周時期,曾設定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

鄰縣靈石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地域。隋、唐時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歷史上曾幾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

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轄7鎮3鄉、232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

教育

介休教育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宋、元、明、清,介休可考的舉人、進士達329人,可謂學士崢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定陽兒女,用自己的勤奮和開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異軍突起,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欣欣向榮,教育改革闊步向前,真可謂政通人合,人文蔚起。

江山競秀,桃李爭榮。介休教育系統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市教育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的發展態勢。1996年,全市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7年,順利通過“普九”驗收。

基礎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取得新的進展。全市始終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緊緊圍繞普及程度、經費投入、師資建設、辦學設施等目標,加大投入,強化管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發展模式,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教育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的發展態勢。

民族分布

介休市有少數民族24個,共34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10%。這24個少數民族分別為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藏族、彝族、苗族、侗族、瑤族、土家族、畲族、羌族、白族、青族、川族、僳僳族、土族、普米族、拉祜族、倮族、傣族、哈尼族、水族、壯族。

宗教

介休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種宗教,其中伊斯蘭教沒有組織(教徒約57人)。全市信教民眾人數約有15000餘人,現已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16處,宗教教職人員有8人。其中:佛教徒人數10000餘人,佛教教職人員5人,活動場所8處;道教教徒人數500餘人,道教教職人員1人,活動場所1處;天主教徒人數800餘人,神職人員2人,活動場所5人;基督教教徒人數3500餘人,活動場所2處。

介休市現有3個宗教團體,其中天主教愛國委員會7人,主委任愛蘭;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9人,主委李望生;道教協會7人,道(協會)長韓通義。

資源

(圖)介休市介休市一中

土地資源

介休共有土地1114844.8畝,其中耕地399558.2畝;林地248092.7畝;園地26868.8畝;牧草地3070.2畝;水域用地1759畝;居民工礦用地120787.5畝;交通用地8751.9畝;未利用地161156.5畝,含荒草地、鹽鹼地、沼澤地、沙地、灘涂、深土地、田坎、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其他農用地144800畝。按2004年9月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1.07畝。

礦產資源

介休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27種。其中燃料礦產1種,金屬礦產1種,非金屬礦產24種,水氣礦產1種。探明儲量的有5種。其中,煤分布在10個鄉鎮,面積533平方公里,儲量為62億噸,可采儲量為32億噸;粘土儲量為1024萬噸;陶瓷土儲量3000萬噸;鐵礦儲量200萬噸;硫鐵礦儲量50萬噸。

水利資源

介休市水利資源總量為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70立方米。介休境內除汾河流經外,主要有龍鳳河、樊王河、興地河、侯堡河、張澗河、磁窯河等六條河流及洪山泉,地表水主要集中在龍鳳河、興地河。介休洪山泉是晉中市第一個岩溶大泉,年平均流量為1立米/秒。2002年介休市投資1490萬元建成了汾河橡膠壩引水樞紐工程,有效緩解了工農業用水的需求。

文化

(圖)介休市介休市環境

介休自古“商賈雲集,民物浩穰”。明清時期,縣城四條大街店鋪林立,“儼如都會”。張蘭、義安、洪山、義棠鎮市面除有京貨、雜貨等商號外,還有錢莊、當鋪、金珠鋪等商行。張蘭鎮每年九月下旬古廟會,屆時有文水皮貨、沁州麻貨、渾源挽具、上黨藥材、內蒙古騾馬上市交易。介休歷來挾資走外經商者眾多。

介休人文薈萃,舊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歷代國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張九齡、李商隱、趙頊、顧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倫常、宋廷魁、鈕福全、田莊儀及“綿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為介休壯麗山河傾倒,先後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絕句。介休達人代起,緣因歷代當政者注重教育,善於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縣學僅永和、介休、稷山數處,介休在唐鹹享三年(672)始辦縣學,明代又在文廟旁建育才館。清代介休考中進士人數達64人,僅次於安邑、平定、陽城,位居山西省第四。

介休傳統手工業源遠流長。十里鄉俗不同,介休城鄉歷來為一日兩餐,(70年代後城區機關因作息時間改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習俗。

文化旅遊:
介休山河秀麗、景色宜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境內綿山如屏聳立,汾水似帶環繞,名勝古蹟星羅棋布。綿山風景區是六大低山旅遊風景區之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寺廟、道觀大多建於懸崖壁之間,主景抱腹岩岩頂伸出,呈抱腹狀,洞內可容萬人,實屬罕見。自隋唐以來,綿山就是參拜、旅遊的勝地,史載一九二六年,瑞典國王曾攜家室登山禮佛。96年以來,由民營企業三佳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到目前已完成投資5.6億元,形成十大景區120多個景點的規模,從2000年開始,連續五個黃金周門票收入、旅遊人數居全省主要景點榜首。張壁古堡有“地上地下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之稱,可與羅馬修斯堡相媲美,其反風水的建築風格堪稱東方建築史上的奇蹟。后土廟道教建築群氣勢恢宏、構造精美,琉璃藝術巧奪天工,有琉璃藝術建築瑰寶之稱。還有華夏第一柏——秦柏,三晉三大名樓之一的玄神樓等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全省、全國叫絕稱奇。

經濟

(圖)介休市介休市城市一角

改革開放以來,介休始終以自己獨特的魅力為人關注、給人驚喜,這得益於其民營經濟超常發展讓人矚目,也得益於綿山風景區的秀麗風光令人迷戀,更得益於介休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氣魄、大力度、大作為催人奮進。

最突出的是民營經濟快速壯大,成為支撐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近年來,全市先後上馬建設的重點項目有54個,總投資150個億,幾乎都是民營企業。全市已有一批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5戶,10億元企業3戶,安泰、三佳公司跨入中國1588戶大型工業企業行列,安泰公司躋身山西省工業三十強,成為中省第一家上市民營企業。

以綿山為龍頭的旅遊業迅速崛起,促進了全市服務業迅猛發展。由民營企業三佳公司開發的綿山旅遊區,8年投資7億多元,形成12大景區,300個景點5日游格局,成為山西省最有活力、最具人氣的旅遊景點。以此為龍頭全市旅遊業逐步壯大,同樣由民營企業開發的秦柏嶺生態旅遊項目完成投資近2000萬元,已具備了大規模接待遊客的基本條件。

旅遊

(圖)介休市介休市夜景

介休市是一個具有豐富文物資源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邑名邦,是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全市留存寺廟古蹟139處,文物194項,縣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75 處。其中,山西三大名樓之一的玄神樓和被文物界稱為“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的后土廟建築群等兩處文物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明寒食節源地——綿山,號稱“中華第一古地道”、國家首屈一指的“地上地下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的軍事設施——張壁古堡及張壁硫璃碑,郭泰墓,洪山古瓷窯遺址,迴鑾寺,五嶽廟,東嶽廟,源神廟和北辛武硫璃牌坊等10處文物被列為省級名勝。此外,還有號稱“華夏第一柏”的秦柏、以及中國屈指可數的水文化博物館洪山源神池等文物景觀。洪山、張壁、北賈三個村還被譽為歷史文化名村。

綿山

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是中國六大低山風景區之一。

雲峰寺

原名抱腹寺,因建抱腹岩而得名。岩頂壁持鈴更為一絕。雲峰寺上的鐵索嶺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是連線革命聖地延安和全國各大根據地的一條秘密通道,現為山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迴鑾寺

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里的綿山腳下,興地村西北隅,因唐太宗登綿山禮佛未成在此處迴鑾得名,寺建於唐僖宗乾符年間,五代毀於兵火。

秦柏

位於介休市西南15公里處的西歡村柏樹嶺,據清乾隆《介休縣誌》記載:“相傳為秦時物也,旁有村曰秦樹。”迄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

張壁古堡

位於介休市東南10公里處的綿山北峰天峻山麓的黃土丘陵上,是一座古蹟眾多保存完好的古代軍事城堡,其反風水建築特色在全國首屈一指。

玄神樓

又稱襖神樓,位於介休市城關正街東側,為一處三重檐十字歇山頂三聯體樓閣式古建築,明萬曆年間改建。

后土廟

位於介休市內北隅廟底街,2004年被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魏太安三年(457)。

北壇塔

位於介休市西北的綠野上,為一座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又名史公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為介休人紀念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縣知縣史記事興學賑饑而建。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