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從文水縣上賢、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文水縣就有人類定居。文水舊縣誌載:文水為古冀並之域,在唐虞時為冀州轄地;堯為唐候時都平陶(文水縣平陶村)。後為并州轄地。文水之名由來,蓋因縣境文峪河自管涔龍門而下,至於峪口,其水波多紋,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時為晉國祁氏之田。
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晉滅祁,為平陵大夫邑,晉司馬烏為平陵大夫。
戰國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屬趙為大陵邑(大陵即大陸),邑治在文水縣武陵村北的大陵莊(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縣,屬太原郡。
新朝王莽-建國元年(9年),改大陵為大寧縣,屬太原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大陵縣。
三國、晉、南北朝一直稱大陵縣。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壽陽民於大陵縣,置受陽縣(亦名西壽陽),縣治在文水縣舊城莊。
隋開皇九年(589年),稱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隸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屬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屬汾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因文水縣是其故里,改文水縣為武興縣。唐神龍元年(704年),中宗復位,恢復原名文水縣。
五代、十國、宋,稱文水縣。宋元符年間(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遷於章多里之南,仍屬太原郡。
金、元,屬太原路,稱文水縣。
明、清、民國初,屬太原府。明朝時,文水縣編戶79坊都;清朝時,文水縣並為70坊都。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晉西事變後,文水縣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區,屬晉西區第八專員公署。
1949後,新設汾陽專區,文水縣歸汾陽專區。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文水縣屬榆次專區。
1954年至1958年,文水縣屬晉中專區。
1958年11月,汾陽、文水、交城三縣合併為汾陽縣,文水縣改稱文水鎮,設汾陽縣文水鎮辦事處。
1959年9月,汾陽、文水、交城三縣分置,恢復文水縣建置,屬晉中行政專員公署。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革委會(後改稱呂梁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文水縣屬之。
2004年3月,呂梁市成立,文水縣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實行坊都制。城設坊,關設廂,鄉村設都。明代,全縣編戶79坊都,清代並為70坊都。
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區村制。1950年,全縣設七個區,一區駐地城內,二區駐地下曲鎮,三區駐地南莊鎮,四區駐地開柵鎮,五區駐地大象村,六區駐地孝義鎮,七區駐地馬西村,共轄192個村。
1953年5月,進行第一次劃鄉,全縣劃為53個鄉。1956年9月,將53鄉合併為21鄉。1958年3月,將21鄉合併為14鄉。
1958年8月17日,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劃為4個人民公社,即:城關前進人民公社、雲周西胡蘭人民公社、南武紅旗人民公社、開柵先鋒人民公社。後多次變更,到1977年,全縣設17個人民公社,轄生產大隊212個,自然村217個。
1984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劃為鄉鎮建制。全縣改劃為7鎮、10鄉。1985年4月,設立溝口鄉。同年,全縣有7鎮11鄉,轄217個自然村,村民委員會212個。2001年,進行撤併鄉鎮工作。至2009年,全縣有7鎮5鄉,轄村民委員會199個。
2011年,文水縣增加蒼兒會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山西文水經濟開發區)、2個市級開發區(文水縣海威工業園區、文水縣胡蘭農業科技園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底,文水縣轄7個鎮、5個鄉、1個辦事處,總計11個社區、199個行政村。
【鳳城鎮】 | |
文昌社區┃文興社區┃文盛社區┃槐抱樗社區┃文鳳社區┃文翔社區┃文永社區┃文安社區┃文苑社區┃文武社區┃文泰社區┃東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私評村┃南關村┃土堂村┃北關村┃堡子村┃韓村村┃冀周村┃岳村村┃南峪口村┃龍泉村┃南徐村┃章多村┃桑村村┃桑村營村┃宜兒村┃武午村┃方元村┃大城南村┃東舊村┃西舊村┃舊城莊村┃里洪村┃溝口村┃牛家溝村┃呂家山村┃曹家山村┃河底村┃蘇家岩村┃半峪村┃集靈源村┃靛頭村 | |
【開柵鎮】 | |
開柵村┃文倚村┃武陵村┃宋家莊村┃樊家莊村┃北徐村┃中舍村┃北峪口村┃西峪口村 | |
【南莊鎮】 | |
南莊村┃韓弓村┃麻家堡村┃溫雲村┃溫雲營村┃橫溝村┃洪義村┃吳村村┃汾曲村┃信賢村 | |
【南安鎮】 | |
南安村┃北安莊村┃東北安村┃西北安村┃榆林村┃北胡村┃謝家寨村┃孟家莊村┃北白村┃小南安村┃南白村┃西韓村┃蔚家堡村┃西南社村┃郝家堡村┃閆家堡村┃西社村┃楊樂堡村┃高車村┃東郭村┃西郭村┃王川堡村 | |
【劉胡蘭鎮】 | |
劉胡蘭村┃保賢村┃保賢莊村┃貫家堡村┃邢家堡村┃雲周村┃南胡村┃王家堡村┃趙村村┃城子村┃大象村┃北賢村┃東堡村┃索家堡村┃新崖底村┃上曲村┃上段村┃水寨村┃伯魚村┃段城村┃門世村┃新堡村┃炮守堡村 | |
【下曲鎮】 | |
下曲村┃下曲莊村┃寄谷莊村┃永樂村┃石永村┃蘇家莊村┃忠義村┃田家堡村┃武家莊村┃梁家堡村┃朱家堡村┃南賢村┃青高村┃南齊村┃北齊村┃杜村村┃杜村莊村┃北辛店村┃南辛店村┃石家堡村┃徐家鎮村 | |
【孝義鎮】 | |
孝義村┃馬村村┃馬東村┃橋頭村┃樂村村┃北夏祠村┃東夏祠村┃西夏祠村┃上賢村┃北武度村┃南武度村┃平陶村 | |
【南武鄉】 | |
南武村┃西莊村┃東莊村┃南明陽村┃北明陽村┃西明陽村┃武家寨村┃楊家寨村┃麻家寨村 | |
【西城鄉】 | |
西城村┃新立村┃新莊村┃杭城村┃東石侯村┃武良村┃東城村 | |
【北張鄉】 | |
北張村┃南張村┃蘇家堡村┃鄭家莊村┃南武澇村┃北武澇村┃西宜亭村┃東宜亭村┃上河頭村┃武村村 | |
【馬西鄉】 | |
馬西村┃穆家寨村┃河西村┃神堂村┃牛家垣村┃康家堡村┃赤峪村┃孝子渠村┃中渠村┃南武家坡村┃大南峪村┃小南峪村 | |
【西槽頭鄉】 | |
西槽頭村┃東槽頭村┃百金堡村┃裴會村┃王家社村┃閆家社村┃狄家社村┃尹家社村 | |
【蒼兒會辦事處】 | |
上王家社村┃溫家莊村┃下社村┃程家莊村┃林海村┃李家莊村┃麻峪口村┃陳家社村┃李家會村┃下莊村┃岳家莊村┃寨子溝村┃崖底村┃龍興村┃海岸村┃李家嶂村┃付家莊村┃蒼兒會村┃賀家塔村┃大村村┃陷家溝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文水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屬山川平原各半區域。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7°15”至37°35’9”、東經111°29’47”至112°19′15”之間,東隔汾河與祁縣、平遙縣相望,南與汾陽市接壤,西與呂梁市離石區交界,北與交城縣、清徐縣相鄰。文水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064.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文水縣分為基岩中山區、土石中山區、黃土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區、沖積平原區五種地貌。沖積平原區面積501.7平方公里,占文水縣總面積的47%,基岩中山區面積420平方公里,占文水縣總面積的39%。文水縣境內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是蒼兒會的大西溝嶺,海拔2169米左右;最低點是西槽頭鄉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米左右,最大相對高差為1430米左右。
水文
汾河、文峪河、磁窯河三大河流橫貫文水縣全境。文水縣有瓦窯河、白石河、飲馬河三條過境河,流程較短,多為流域窄、流量小的季節性河流。西部山區有頭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3條支流。
汾河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從清徐韓武村進入文水縣,流經西社、楊樂堡、高車、貫家堡、刑家堡、雲周村、南胡、王家堡、水寨、上段、炮手堡、新堡、門世、北齊、南齊、石家堡、徐家鎮,流程37公里,流域面積293.3平方公里。
文峪河為汾河支流,古稱文水,又名文谷水,渾谷水,發源於交城縣關帝山,在孝義市境內入汾河。文峪河從北峪口出山後,途徑開柵、宋家莊、樊家莊後,分為東西兩路,西路經北徐、中舍、南徐、龍泉、桑村、桑村營、堡子、私評、韓村、冀周、西宜停、橋頭、南武澇、北張、南張、蘇家堡、鄭家莊、百金堡、西槽頭、王家社,進入汾陽市境;東經武午、宜兒、里洪、麻家寨、楊家寨、南張、北張進入磁窯河。
磁窯河發源於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賀家嶺,至石侯村流入文水縣境,流經杭城、武良、東城、西城等18個村經汾陽至孝義北橋頭村匯入汾河,在文水縣境內流程27公里,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徑流集中在汛期。
氣候
文水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為450-700毫米,平均降雨量457mm,平均日照時間2252小時,平均日照率58%,氣溫界於4-11℃之間,平均氣溫10.1攝氏度,平均地面溫度12.4攝氏度,平均相對濕度63%,平均水氣壓9.6百帕,平均氣壓929.2百帕,無霜凍期為183天,平均無霜期160—175天,平均風速2.0米/秒,最多風向南風和北風,最大風速35米/秒,大風日數8次/年,氣象條件適中。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至2013年,文水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灰岩、石英石、石棉、鉛、銀、石膏等,已西山煤田7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約14億噸。
生物資源
至2013年,文水縣境內的樹種以油松、雲杉、落葉松、樺、楊為主,經濟林以梨、棗、葡萄等果樹為主。野生植物有喬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菌類5類。野生藥材品種有甘菜、黨參、黃芪、豬苓、枸杞、柴胡、大麻子等50餘種。野生動物200餘種,主要動物有70餘種。
人口民族
人口
至2012年,文水縣總人口426285人,其中,城鎮人口128447人,鄉村人口297838人。
民族
文水縣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等,主要聚居區為城關、南安、胡蘭、馬西、西城等鄉鎮。
經濟
綜述
2013年,文水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9.6億元,財政收入完成6.0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983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624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37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09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2.6。
第一產業
文水縣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高梁、穀子、玉米、豆類、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和各種蔬菜。經濟林以梨、棗、葡萄等果樹為主。“十一五”期間,文水縣累計投入“三農”資金18.6億元,糧食年產穩定在2.3億公斤以上。 2007年底,文水縣有耕地面積60.37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59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06億公斤。2010年,文水縣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1戶,超1億元的企業5戶,企業輻射帶動農戶數達19萬戶。2011年,文水縣規模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0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9家。 2013年,文水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7萬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文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個,工業銷售產值達到119055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223078萬元,利稅總額124311萬元,利潤總額94679萬元。
第三產業
“十一五”期間,文水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 2012年,文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6676萬元,其中,城鎮零售總額97266萬元,鄉村零售總額萬元39410萬元。
交通
文水縣縣城距山西省會太原76公里,307國道縱貫文水縣南北,夏汾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設有文水、文水東、開柵等三個高速出入口。城關至祁縣和以縣城為中心的縣級和鄉鎮級公路貫穿縣境東部地區。太中銀鐵路橫貫南北,設有大型客貨運站台;307國道、省道祁方線縱橫貫通。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1年,文水縣城市低保人數為8414人,農村低保人數為10712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4700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704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8201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農民34.6萬,參合率達到90.2%。2013年,文水縣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219個,城鎮登記失業率1.3%,完成4.2%的年度控制目標。
基礎設施
2009年統計,文水縣投資500餘萬元建設縣人民體育場,有民眾體育運動場所40個,行業體育協會4個,單項體育協會8個,建老年武術健身指導站和女子健身指導站各一個,共有會員3000餘人。至2011年,文水縣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35千伏變電站7座,滿足文水縣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用電需求。
教育事業
至2009年,文水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16所,在校學生90498人,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9.9%,“兩基”鞏固率國小達100%,國中達99.81%。文水第一高級中學新校區於2013年投入使用。
文化事業
文水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文聯等文化機構。鄉鄉開通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台一座(含演播大廳)。 2000年,西三上的鳳凰雞被列入省級保護對象,“左家拳”和“橋頭大鼓”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統計,文水縣有9個文學藝術聯合會,擁有會員600餘人。
科技發展
“十一五”期間,文水縣共申報國家級科技計畫3項,申報省級科技計畫19項,申報市級科技計畫32項,爭取到上級技術創新扶持資金530多萬元,支出科技研發資金700多萬元。
文化藝術
宗教
文水縣是山西省宗教工作重點縣,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三大宗教,信教民眾10300人,分布在12個鄉鎮197個村,占總人口的2%,有教職人員43人。
天主教於1746年傳入文水縣,有信教民眾2200人,除18歲以下慕道友外,實有教徒1412人,其中男640人,女772人,分布在7個鄉鎮39個村。有兩個天主教聚居村,西城鄉新立村和南安鎮小南安村,其中新立村是呂梁市最大的天主教聚居村,有860人。有天主教堂三所,分別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新立村有教會醫院一所,有修女院一所,有神甫3名,修女10名。批准的天主教活動場所五處,分別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南莊村、北齊村。
基督教於1912年傳入文水縣,有信教民眾6000人,除慕道人員外,正式受洗教徒2417人,其中,男565人,女1852人,分布在全縣12個鄉鎮123個村,有長老2人,執事24人,批准的活動場所九處:土堂村、開柵村、武良村、門世村、大象村、百金堡村、下曲村、東石侯村、武陵村。有基督教堂兩所,分別在門世村和土堂村。
佛教傳入文水縣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有信教民眾2100人,批准的佛教活動場所三處,分別是開柵鎮武陵村觀音寺,胡蘭鎮王家堡村觀音寺,孝義鎮上賢村梵安寺。有比丘3名,比丘尼1名。文倚村、方圓村、南莊村、土堂村、西街村、北街村、北關村、東莊村、南安村等地也有佛教徒。
傳說
上賢塔傳說
上賢塔由於古塔屢次遭劫而不毀,民間便給它披上神秘色彩。相傳,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賢村一帶風水極佳,將出真龍天子,於是皇帝傳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鎮,故上賢塔又名“鎮龍塔”。塔高聳入雲,擋住了擔山趕太陽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揮起扁擔,連擊兩下,將塔截為三段。塔頂落在了距上賢村15公里處的鹼場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賢村。二郎神歇擔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兩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賢坡。
狄青傳說
傳說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說狄夫人乃西夏雙陽公主。戲曲舞台上歌頌狄青的劇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楊合兵》等,歷代吟詠狄青的詩詞如:狄武襄吟(明)。
鳳凰城傳說
文水城因狀似鳳凰,故有鳳凰城之稱。民間傳說,在文水城快修成時,忽然有位白髮老翁對領工人員說:“這座城頭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古有‘鳳鳴岐山’,你們來個‘鳳鳴西山’豈還甚好”。說罷飄然離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將東西重門改向朝南開,東與私評村、西與土堂村連起來,為鳳凰的兩翅,北重門向東開,與北關連起來,為鳳凰之頭:重南門朝南開,與南關連線,為鳳凰的尾巴;岳村、冀周兩村為鳳尾上的長翎。又在城內中心處蓋了1座市樓,在市樓底下打了1眼水井,為鳳凰的心臟;在北關的北頭蓋了1座真武閣,閣的左右各鑿水井1眼,為鳳凰的雙眼。同時,在北門外立一照壁,壁上鑲刻“鳳凰城”三個字。從此,文水鳳凰城的美名便遠近傳揚。
曲藝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民間原生態打擊樂,隊伍龐大,道具服裝種類特多,起源於祭祀文祀和農耕文化。
橋頭大鼓
橋頭大鼓是流傳於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因源於文水縣橋頭村,主奏樂器又是一種罕見的巨鼓,故名。大鼓又稱“九龍混天雷公鼓”,直徑12尺,高約4尺,由4名鼓手分站東、南、西、北敲擊。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擁在大鼓周圍,一半持重達4斤的大鐃,一半持重達7斤的大鈸。傳世鼓譜為《龍游八卦雷公鼓》。
文水長拳
文水長拳左家拳是北方武術拳種的一種,由清朝著名鏢師左昌德始創,已有近二百年歷史。孝子渠村座落在文水縣城西南,背靠呂梁山,世稱“拳窩子”。
馬西鐃
馬西鐃是一種古老獨特的民間音樂,流傳於馬西一帶。演奏時,以鐃為中心,鈸、鏃、鼓陪襯,故稱“馬西鐃”。
跌雜則
跌雜則是流傳於文水縣一帶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從民謠、民諺、民間雜話中逐漸集中、提煉、綜合而形成。用一人多角、合轍押韻的方式敘述故事。文水跌雜則內容豐富,語言順口易記,傳唱至今。
福勝鑼鼓
福勝鑼鼓是流傳於文水縣閆家社一帶的一種打擊樂。其淵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遠古時期,文水境內有一“小鴨村”。村民為了防止野獸糟蹋莊稼,就採取敲鑼打鼓的方式驚嚇野獸,喜慶活動也常用來表演助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原始的打擊樂。
劉三推車
劉三推車是一個以唱、舞,貫傳整個表演過程的舞蹈,它邊舞邊唱,形式活潑。角色一生一旦。“劉三推車”清光緒年間由祁縣民間老藝人雙龍師傅傳入文水。
三弦書
三弦書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是用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現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逗樂取笑的一種藝術形式。文水三弦書是文水特有的曲藝藝術之一。
混秧歌
混秧歌是一種不上舞台的地攤攤民間廣場打擊樂。所用樂器有:一面銅鑼,一個響環,腰鼓數面,镟子和手鑼若干,鐃鈸、水餃各一付。演奏時,每人一件樂器由銅鑼開頭,響環指揮,圍成一圈敲打。
跑報子
跑報子是流傳在文水縣平川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起源於接麻衣仙姑,抬龍王祈雨活動,曾流行在文水一帶,盛行於明清時期。
三南抬閣
三南抬閣又稱“三南桌棍”,亦叫鐵棍,指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制而成的類似樓閣或戲台的架子進行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流行於文水縣東北區域的南莊鎮和西城鄉一帶。
旅遊
劉胡蘭紀念館
劉胡蘭紀念館坐落在文水縣雲周西村(後更名劉胡蘭村),距太原市區85公里。始建於1956年,占地93000平方米。館舍坐北向南。館前廣場的漢白玉石紀念碑上刻著毛澤東同志的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劉胡蘭紀念館是“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上賢遺址
上賢遺址位於文水縣上賢村,東起太汾公路西側的土塄,西至上賢村西梁頂,南起上賢村南,北至鄰村馬村界溝,面積約4平方公里。上賢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第一批公布的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層厚度為2—3米。
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俗稱“上賢塔”,位於文水縣上賢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屬建築。據《文水縣誌》與《山西通志》記載,該塔建於北宋崇寧三年;從塔上大量的繩紋磚看來,該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長26米,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塔頂無塔剎,塔基無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在第七級上原有一座小廟,內供鐵佛一尊。
西峪口遺址
西峪口遺址位於文水縣西峪口村,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獸牙裝飾品、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頭骨化石。
孝義鎮市樓
孝義鎮市樓位於文水縣孝義鎮中心。原建於清代,屬磚木結構 建築,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樓基與一層、三層系磚修,二層為磚木混合結構,周圍有城垛式圍欄,三層有平座,單檐十字歇山頂。據二層東北角石碑記載,1813年(清朝嘉慶十八年)曾對該樓進行過一次重修。
狄青廟
狄青廟位於文水縣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為北宋名將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諮率昆弟族人修建,1957年東西配殿不幸被拆除,僅剩正殿與山門,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資對正殿進行了一定修葺。
石永村市樓
石永村市樓位於文水縣石永村中。屬明代早期建築,木製結構,憑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撐,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層,暗兩層,二層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解放初遭毀壞。樓頂為十字歇山頂,琉璃綠瓦,金碧輝煌,麗日照耀,流光溢彩。據碑文記載,1497年(明宏治十年),1714年(清康熙甲午年),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798年(乾隆五十八年),1891年(光緒十七年)以及1984年,曾對該樓進行過六次維修和彩繪。
麻衣仙姑廟
麻衣仙姑廟位於文水縣桑村南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體建築,占地1200平方米。據碑文記載,麻衣仙姑廟始建於唐代,現存廟宇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多次維修和彩繪。在清朝乾隆四十年,民國十年曾兩次重修。
東岩寺
東岩寺位於文水縣城西北100里的地方,該寺仍存有石欄、水井、冢墓等遺址,寺中舊有10幢碑,碑文中有該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及當時建寺始末、山中風景描述的記載。
蒼兒會生態旅遊景區
蒼兒會生態旅遊景區位於文水縣西部山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360平方公里,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2%,森林覆蓋率達到83%,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塊區域。蒼兒會野生動物70餘種,野生植物200餘種,野生藥材100餘種,野生食用菜20餘種。
名人
劉胡蘭(1932年—1947年),女,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7年1月12日,閻軍包圍了雲周西村,劉胡蘭慷慨就義,時年15歲。1947年3月25日,毛澤東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文水縣劉胡蘭村建有劉胡蘭紀念館。
武則天(624年—705年),女,名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文水縣南徐村建有武則天紀念館。
狄青(1008年—1057年),男,字漢臣,北宋大將。
孔天胤(1505年—1581年),男,字汝陽,號文穀子,又稱管涔山人,死後門人稱文靖先生,理學泰斗。
左昌德(1808年—1879年),男,1808(清嘉慶十三年)出生於文水縣孝子渠村一個武術世家,以拳把式聞名,人稱“左二把”。
孫謙(1920年—1996年),男,原名孫懷謙,文水縣南安村人。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作協副主席,山西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
張稼夫(1903年—1991年),男,原名張法古,文水縣西北安村人。曾任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中顧委委員等職。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