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在日本,對ACGN文化有愛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將喜愛的動漫角色或者動漫公司或者角色名字之類的字畫貼(噴)在車上。以作裝飾,被這樣裝飾過的車子,被稱為痛車。痛車未必是汽車。腳踏車、機車、電動車、車模等都可以用來痛。
自2000年之後,ACGN文化在日本開始流行,因此也開始有人在車子上動腦。且隨著ACGN文化的對外輸出,一起流傳到台灣、菲律賓、美國及歐洲等地。
機車號稱“痛腳踏車(Itansya)”
腳踏車被叫做“痛響鈴(Itatyari)”。
所謂的“痛”,是在電視和網路等媒體廣為流傳的人造複合詞,指不可挽回的慘狀,或是本人非常滿意,而他人看來脫離常規的狀態。
這些年,“痛車”激增,已經到了被媒體所關注的數目,在日本各地也召開過數百輛“痛車”雲集的專題活動。
來源
關於痛車這個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1.日語中有一個詞語叫「 視線が痛い」,多用在某人做出非主流的事情時候周圍人圍觀導致氣氛尷尬的時候。痛車對於普通一般人來說,視線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先有傳統的日語這個詞語開始演變成了痛車這個概念。
2. 給人紋身會很痛,於是車主人就把“紋身”過的車稱為痛車。
3. 在日本,如果要在車上畫圖案之類的東西要交稅,由於開痛車的很多是年輕人,額外的稅收使他們很心痛,所以叫痛車。
4. 因為讀音問題:paint car(塗上顏色的車) => pain car(疼痛的車) => 痛車
5. 入了圍城的人基本上是不會繼續動漫愛好了,能夠把車變成痛車的人自然是單身了,唉,可是這樣一來,有哪個MM會來搭一輛滿身全是花花少女圖案的便車呢?單身的動漫迷們一旦選擇印上自己熱愛的角色上去,客觀上就失去了MM搭車的機會,心“痛”啊……
6. 因為畫上各種圖案會對車子本身的形狀等造成視覺上的偏差(和迷彩同理),這樣會影響車子原本工業設計的美感,所以到底是保留原汁原味的設計還是貼上喜歡的動漫讓人很頭痛。
7.亦有說法是日本在經濟起飛之後開始出現大批進口車,從“義大利車”(イタリア車,Itaria sha)轉成“Itasha”
表現
據說給自己的車加上插圖這樣的行為,是表現對卡通人物的敬愛之情的手段之一。不僅外部裝潢,連車內部的座位裝飾等都精雕細刻,為做一輛“痛車”而花數百萬日元的也大有人在。可是,製作痛車關係到著作權的問題便進入了不明了的區域,也有難以判斷之處。之所以沒有發生大問題的理由之一,說不定是由於冬粉們的宣傳帶來的經濟效果,其影響力已是不容忽視的了。
並且,“痛車”打算拓寬它的活動範圍,甚至參加了日本國內最受歡迎的車賽“2009 SUPER GT系列(GT300級)。初音 GSR BMW Z4 GT3已經憑藉良好的燃油經濟性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車身上大膽地畫著大受歡迎的二次元人物。雖然日本的卡通片作為超酷的pop流行文化,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但是在賽車界會遇到怎樣的面孔呢?GT從2009年3月開始舉行,開幕戰打得很漂亮,今後的動向也很值得期待。
而2008年9月在櫪木Twin Ring召開的“世界機車錦標賽日本最高獎(MotoGP)”,由於山葉主要贊助的菲亞特公司的請求,畫有“魯邦三世”的機車得以參賽,與菲亞特500的限定款式設計相同的機車也已經發售,“痛車”已不僅僅局限於日本。但在中國,痛汽車,尤其是大面積的,似乎還並不多見,倒是痛響鈴更多見一些。
製作
早期的痛車是以彩繪方式直接繪於車身,隨著彩色大圖輸出的技術日漸普遍,現今的痛車大多是將圖案輸出之後再黏貼於車身,較早期彩繪方式容易且方便撕下圖案更換。不過貼紙缺陷在於壽命只有一到兩年,不過一般情況下一年就想要更換樣式和圖案了。
痛腳踏車則是在輪圈加上塑膠蓋,俗稱:“封閉輪”,也叫:“腳踏車風盤”,將ACG圖案貼在上面;另外也有在車架鋼管間的三角型區域裝上貼有ACG圖案的塑膠板,少數則直接在車架鋼管上貼圖案。
痛車集會
痛G festa
“痛G festa”是由以出版汽車相關雜誌、書籍聞名的藝文社主辦,“festa”為義大利語中“祭典”的意思。人們通常稱之為“痛G節”,因為這是痛車宅們的節日,活動第一屆舉辦時間為 2008年11月09日,所以說始於2008年,舉辦場地為東京的台場地區,至 2013年9月22日已是舉辦了八屆,是一個展示車主其
設計能力,對作品的愛,裝飾心得的交流等等等等的活動。會場門票為1000日元,(其中500日元可以在內場當購物券使用) ,因為會場經常會販售一些專場限定的周邊,而且還有知名藝人光臨現場,所以不僅是痛車迷,就連一般的動漫愛好者也積極支持,號稱史上最具規模痛車展。
德島眉山痛車聚會
眉山是德島市的名山,被認為是該市的象徵,是一座海拔280米的丘陵。而眉山召開的痛車大
會上的車多數來自德島縣,此外還有岡山縣跟鳥取縣來的車。而且,眉山山頂的會場上,展示車輛是禁止觸摸的,不過可以任意拍攝。雖然參加的痛車數量並不算多,但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