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點
小兒痢疾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以及由帶菌的蒼蠅污染日常用具、餐具、兒童玩具、飲料等傳染他人。患菌痢的患兒輕者常以發熱、腹痛、便後有下墜感及伴有粘液便或濃血便為主要症狀。重症者可突發高燒、昏迷、抽痙、呼吸不暢等中毒性腦病症狀,有的甚至會出現面色蒼白、發紺、四肢冰冷、脈搏細弱等休克現象,如不及時送醫院搶救治療,會導致生命危險。預防的關鍵是防止“病從口入”。注意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尤為重要。積極滅蠅、滅蚊、滅鼠,消除蚊蠅滋生場所,保持室內外清潔衛生,培養孩子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類蔬菜瓜果、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的衛生習慣,以減少和控制腸道傳染病的發生。現在市場
活躍,各類水果、飲料品種繁多,千姿百態的廣告最吸引小孩,由於少數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稍不留意,就會導致一場悲劇。敬告各位家長,教育孩子不要貪食冷飲、冷食,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廠家商標、出廠日期、有效期、有無變質等。在炎熱的夏季,飲食要多以清淡為主,多吃大蒜,多喝開水。餐具、洗碗抹布、水池、廁所每周用消毒液浸泡20分鐘左右,以免染上疾病。小兒患痢疾應該重視,一旦發現應儘快送醫院檢查就診,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消毒、早治療,儘快妥善處理患兒的大便,以免流失造成傳染。
臨床表現
(1)潛伏期:數小時~7天,,般1-2天.(2)普通型:起病急、高燒、大便每天10次以上,內有粘液膿血,便後有沉脹、下墜感。患兒全身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
(3)輕型:不發熱或低熱,大便(每天3~4次)便內膿血量不多或公為粘液,無明顯全身症狀。2~3天內病情好轉。
(4)重型:每天大便數十次,內有膿血,有里急後重,全腹劇痛,伴嘔吐、脫水、醇中毒,全身症狀不重。
(5)中毒型:多見於2~7歲小兒。發病急驟、高熱、驚厥、昏迷、休克、呼衰等,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腸道症狀常見於24~36小時才出現。此型病情較重。
(6)慢性痢疾: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者,常見天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的嬰幼兒,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經正規治療,遷延不愈而致體溫正常或低熱,大便性質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膿血交替出現。
治療措施
(一)治法研究1.清熱化濕法:鄭耀坪認為急性菌痢大多為濕熱痢。用芍藥湯加減治療急性菌痢60例,結果在體溫恢復、主要症狀消失、大便常規恢復、大便培養轉陰、末梢血象好轉和毒副作用等指標上效果均優於對照組(複方新諾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黃芩、黃連、黃柏、檳榔、馬齒莧、廣木香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有清腸化濕、調和氣血、通腑導滯的作用。藥理研究表明,黃芩、黃連、黃柏、馬齒莧等均有抗痢疾桿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桿菌、解痙止痛的作用;木香、檳榔增強腸蠕動,緩解胃腸脹氣;檳榔還能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促進炎性滲出物排出等作用。[1]陳中洲用苦參薤白湯(苦參、薤白、山楂、當歸、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療痢疾78例,總有效率達95%。本方重用苦參,苦參清除腸中濕熱。現代研究表明,苦參中含的苦參鹼有抗痢疾桿菌的作用。薤白頭辛通滑利,有溫中通陽之功,能化穢濁之氣;木香、當歸行血調氣,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之,共奏清熱化濕解毒、調氣行血導滯之功。
2.寒溫並用法:劉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療小兒菌痢101例,療效滿意。方為烏梅、艾葉、川椒、赤石脂、乾薑、檳榔、黃芩、黃連等組成,全方寒溫並調,具燥濕運脾,導滯清痢之功。現代醫學研究,川椒、艾葉、乾薑為胃動力藥,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烏梅改變胃腸道酸鹼度,不利細菌繁殖生長;黃連、黃芩對痢疾桿菌有強大的殺滅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產物,使之排於體外,減輕全身中毒症狀。[3]馬洪源採用辛開苦降、寒溫並用、補瀉兼施、具有調和腸胃之功的半夏瀉心湯治療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醫結合法:梁貫洲用止痢湯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療菌痢472例。止痢湯(由乾石榴皮、白頭翁、黃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為1療程,未愈可再服1療程。兒童酌減。止痢湯中石榴皮內含鞣酸,有固澀作用,體外試驗時對痢疾桿菌有抑菌、殺菌作用,敏感率83.7%;白頭翁含有白頭翁素,有鎮驚、鎮痛、抗痙攣作用,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黃柏清熱解毒燥濕,二藥體外實驗對痢疾桿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外治法:(1)貼敷法袁興石用“貼臍止瀉餅”治療本病106例,取得較好療效。方藥配製:羌活、白鬍椒、肉桂、丁香、青皮、肉果、木香各2g研成細末,以去核大棗4枚,生薑、小蔥各10g,搗爛如泥,與藥末攪拌均勻,再參入適量煉蜜,作成錢幣大小的藥餅。使用方法:藥餅貼於臍上,以繃帶圍腰一周固定臍上,每6~8小時換藥餅1個。此方具有散寒溫中,止痛止瀉功能。(2)灌腸法張中芳用大黃灌腸液治療小兒急性菌痢62例,有效率達96.8%。此方配製:生大黃30g,加水500ml,武火急煎15分鐘後,去渣成200~300ml藥液,冷卻備用。每次30~50ml肛門灌注,儘可能保留藥液1小時以上,以利藥液吸收。生大黃具有攻下積滯,清熱瀉火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大黃中的有效成分對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運用生大黃煎汁灌腸可使有效成分不經胃和小腸的破壞直接進入病變的結腸和直腸而發揮作用。
(二)有效方藥研究
1.馬齒莧糖塊:劉淑清用新鮮馬齒莧糖塊(將新鮮馬齒莧搗汁,煎沸加蔗糖製成糖塊。每塊重3g,其中含生藥馬齒莧10g,蔗糖2.5g,水2ml)。2.5-4.5歲每次2-3塊,4.5-6.5歲每次3-塊,每日2-3次,連服7天。與對照組用痢特靈片5~-0mg/(kg•d),每日3-4次,連服7天相比較,在症狀消失時間,治療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馬齒莧具有散熱、消腫、利腸、解毒通淋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馬齒莧具有抗菌作用,對志賀氏、福氏痢疾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2.清腸合劑卞:同琦用清腸合劑直腸滴人治療小兒菌痢32例,療效明顯。清腸合劑由葛根、黃柏、黃連、生大黃、虎杖、木香組成。用上藥煎煮成100ml裝瓶待用。使用時將1次性靜脈輸液用塑膠管一頭插入中藥瓶中,另一頭剪平,塗少量石蠟油,輕輕插入患兒肛門直腸約10cm,開啟輸液調節器,使管液滴速在50~60滴左右/分鐘,給藥劑量5—8ml/kg•次,每日2次。此方具有清熱解毒、盪積導滯、通腑清熱、活血祛瘀之功,且用直腸滴人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有利於炎症吸收。
3.仙鶴葉:金銀芝用仙鶴葉內外合用治療小兒菌痢15例,療效滿意。方法:先取新鮮仙鶴葉根和莖30-50g,用量可根據病情輕重及小兒體重而定。洗淨後,加水250ml,浸泡20分鐘,用文火煎成約80ml左右,煎汁過濾,加入適量紅糖,分次頻服。後取仙鶴葉飲片10g,烘乾研粉,用水調和至糊狀備用。於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清洗肛門,將藥糊適量塗抹於肛周。仙鶴葉近代研究表明,當藥液達到一定濃度時可對腸道平滑肌產生抑制作用,而且有效成分具有消炎、抗菌等作用。
(三)中醫藥作用機制研究
1.抑菌作用許多治療痢疾單味中藥都有抑菌作用,如地錦草、楊樹花、前胡、白木耳、苦參、鐵莧菜、茶葉、石榴皮等,臨床治癒率在74%-96%。許多實驗證明:金銀花、大青葉、黃連、黃芩、穿心蓮、秦艽、苦參、山楂、石榴皮、鐵莧菜、地錦草、風尾草、辣蓼、白頭翁等具有明顯的抗痢疾桿菌作用。
2.調節免疫秦增祥報導,葛根芩連湯除有解熱、抗菌、抗病毒作用外,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解痙、抑制胃腸運動、增加實驗性動物體重、提高機體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藥理作用,可治療小兒急慢性菌痢。
合理用藥
痢疾簡稱菌痢,其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痛、膿血便、里急後重感,多發於夏秋兩季,是小兒多發病。一旦診斷小兒為菌痢時,應及早用藥,控制病情,可套用以下藥物:(1)呋喃唑酮(痢特靈):用量按每公斤體重每日5-10毫克計算,分3次口服,5-7天為一療程。只要按規定劑量服用,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2)複方新諾明(百炎淨):此藥與痢特靈合用,增強療效。注意此藥有“成人片”和“兒童片”之分。“兒童片”的1片量相當於“成人片”的1/4。其用量為:12歲以上兒童,每次口服成人片1~2片(服第1次的劑量要加倍),每日2次;6-12歲兒童每次服兒童片2-4片,每日2次;2-6歲兒童每次服兒童片1-2片,每日2次。在沒有兒童片的情況下可服成人片,但要注意成人片1片等於兒童片4片。服藥時間應在早晚飯後。3-7天為一個療程。服藥需兩個療程以上時,應加服適量碳酸氫鈉(小蘇打)。小兒服碳酸氫的用量計算公式:0.1克×年齡(歲)÷3=每次的用量。每日服3次。碳酸氫鈉片劑的規格有兩種,一種每片0.3克,另一種每片0.5克。服碳酸氫鈉的目的是避免或減輕複方新諾明對腎臟的損害。注意事項:早產兒、不足3個月的嬰兒、肝腎功能不良者、磺胺過敏者,均應禁用複方新諾明;酵母片、乳酶生及其它助消化藥均不可與複方新諾明合用。碳酸氫鈉不可與維生素C合用。服藥期間要多飲水。
(3)磷黴素鈣:用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50-100毫克,分3-4次口服。除患肝病者應慎用外,尚無其它禁忌。
(4)腸炎靈:是一種高效抗菌收斂藥。用量按成人量(每日4粒,1次服完)根據折算方法計算。服藥期間尿液為紅色,停藥後恢復正常。
(5)硫酸慶大黴素片劑(正泰黴素):口服劑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分3-4次服用。(片劑為每片40毫克)。本品有一定的毒性反應。超過正常劑量,用藥時間太長以及腎功能不全的病兒可發生腎毒反應。新生兒和早產兒也容易引起腎毒反應。在治療劑量下只有個別小兒出現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尿內出現紅細胞和管型,甚至急性腎衰。亦可對第Ⅷ對顱神經產生損害,對耳前庭的損害大於對耳蝸的損害,主要與劑量太大、腎功能不全有關。病兒主要表現為頭昏、眩暈、耳鳴等,以上兩種不良反應一般發生在用藥5~10天,及早發現停藥則為可逆性。因此,用藥必須掌握正確劑量和間隔時間,嚴格遵醫囑執行,切勿盲目加量。小兒痢疾初期不可用止瀉藥,如易蒙停、鞣酸蛋白、矽炭銀、止瀉片、炭片等。應注意多飲水、多排便。
中醫理療
方一十味止痢湯
藥物組成:川連3--6g,黃芩log,黃柏l0g,苦參l0g,椿根皮l0g煨木香6g,炒白芍6g,烏梅炭6g,雙花炭15g,地榆炭15g,製劑用法每日1劑,水煎成150—200ml,頻頻飲服。適應病症賀氏菌引起的小兒急性痢疾。症見下利頻繁、便中膿血、里急後重,伴發熱、腹痛、哭鬧煩躁等。評按本方在清熱利濕、調和氣血的基礎上,著重加解毒、止痢之法,辨痢疾發生之由。濕熱素蘊為本,復感時毒為其標,故遣方用藥應時刻不忘解毒殺蟲,同時顧及痢久傷陰,在大劑清熱、利濕、解毒基礎上,伍以澀腸上痢之品,既可及時止痢,又可避閉門留寇之嫌。本方以川連、黃芩、黃柏清熱利濕;苦參、椿根皮燥濕解毒殺蟲;木香、芍藥調氣和血;雙花炭、地榆炭、烏梅清熱、涼血、解毒、澀腸止痢。諸藥合用,齊奏清熱利濕、調氣和血、解毒止痢之功,而此功效正與濕熱痢疾發生之病機相契,是故用之效捷。方二三黃止痢湯
藥物組成:生大黃log,黃柏log,檳榔log,木香log,焦山楂log,枳殼log,黃連3g製劑,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煎成200-300ml藥液,分次頻服,治療期間忌服生冷、油膩之晶。適應病證小兒急性痢疾,證屬濕熱型。症見腹痛、里急後重、痢下赤白、稠粘氣臭,日十數次或數十次不等,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乾而苦而粘,舌苔黃膩,脈滑數或伴發熱等。評按本方依通因通用之法,以瀉止痢。痢疾一病,概由濕熱與食滯久阻於腸腑,以致大腸傳導失司,通降不利,氣血壅滯,血絡受傷而成痢疾。方中大黃為主藥,意為蕩滌腸胃除積垢,推陳致新。 《本草綱目》謂其能“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輔以黃連、黃柏清熱燥濕;配木香、檳榔、枳殼以疏利腸道之氣滯而除後重;焦山楂為佐以消食導滯。諸藥合用,通腑滑腸而達到止痢的目的。從此可見,用三黃止痢治療,頗有良效。
方三加味椒艾丸
藥物組成 烏梅9 艾葉9 川椒檳榔15g黃芩15g黃連9g
製劑用法:上述各藥用劑量根據患兒年齡而定,每日1劑,水煎服。幼兒可分數次服完。煎法:以一定量水浸泡藥5分鐘。用武火煎開,改文火煮20分鐘,煎取藥液少量頻服。
適應病症:由織內阿米巴引起的小兒急性痢疾。評按本方是在孫思邈《千金要方》椒艾丸的基礎上加入黃連、黃芩、檳榔而成。椒艾丸原為溫性藥方。加味椒艾丸則成為寒溫並用之方。方中椒、艾、姜溫暖脾胃;連、芩燥濕消熱;檳榔行氣消滯;烏梅、赤石脂斂腸止痢。且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椒、艾、姜為胃動力藥,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烏梅改變胃腸道酸鹼度,不利細菌繁殖生長。連、芩對痢疾桿菌有強大殺滅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產物,使之排於體外,減輕全身中毒症狀。全方寒溫並用,具燥濕運脾,導滯清痢之功。藥證相符,故用之效捷。
方四三黃秦芍湯
藥物組成:黃連6g,黃芩log,當歸log,秦皮tog,白芍log,白頭翁12g,廣木香5g,大黃5g,甘草5g,製劑用法每日1劑,煎取250ml左右藥汁,分3次微溫保留灌腸。
適應病證:小兒急性痢疾。臨床上均為急性發作,瀉下物以紅白粘凍為主,次多量少,便前哭鬧不安,較大兒童自訴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發熱等。
評按:本方藥味大多苦寒,小兒口服往往不易接受,且容易引起嘔吐,灌腸法可免小兒服藥之困難,同時還能針對病位、直達病所。藥液被腸黏膜直接吸收後迅速進入血液循環,故取效卓捷。方中黃連、大黃、黃芩具有較強的清熱燥濕解毒作用;白頭翁、秦皮則加強三黃清熱解毒之力;當歸具有行血止血的作用,行血則膿便自愈;木香導滯調氣,調氣則後重自除;白芍、甘草能緩急止痛、調和氣血,善治腹痛。因此,全方共奏清熱解毒,調氣行血之功,為治濕熱積滯諸證之良方,尤其對濕熱痢頗佳。本方藥用寒涼,故對寒濕痢和虛寒痢效果不佳,臨床當辨證使用。
預防措施
痢疾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得病的途徑是“糞—口”傳播,就是吃了帶有痢疾桿菌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料而引起的。因此,為預防細菌性疾疾的發生必須注意飲食衛生。注意食品必須新鮮,不吃變質、腐爛、過夜的食物,存放在冰櫃的熟食和生食不能過久,熟食應再次加熱。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乾淨,最好再用開水洗燙。特別要注意的是冷飲在痢疾的傳播中有重要作用。夏季不讓孩子吃冷飲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注意購買品牌優良的產品,不要喝小攤上的飲料。在馬路上吃冰棍和冰淇淋是極不衛生的,特別是風大時,落在冰棍上的塵灰常都帶有病菌。蒼蠅是傳播痢疾的媒介。蒼蠅性喜棲息在髒物上,腳上沾滿成千上萬的病菌,可將病菌帶到食物、餐具、物體上。當孩子吃了這些食品,手接觸了被污染的物體,都可以感染上痢疾。在預防腸道傳染病方面,手的清潔衛生應該重視。由手將病菌帶入口內也是孩子得痢疾的主要途徑。因此,便後飯前要徹底清洗雙手,改掉吃手指的不良習慣。有些孩子得痢疾是由家裡人傳染的。有時大人得了痢疾,症狀比較輕,僅有腹瀉,沒有注意大便的性狀,未能及早發現,往往成為傳染的來源。還須注意對痢疾患兒的糞便消毒,1%漂白粉溶液或沸水消毒後才倒入便池,更不能隨地大小便。至今尚無預防痢疾的菌苗。因為痢疾桿菌的型別較多,難以製成多型混合菌苗。另外,患痢疾後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也不長,僅數月而己。所以,採用預防接種的辦法沒有多大價值。
護理要點
首先檢查寶寶有沒有拉肚子以外的其他症狀,如發燒、嘔吐等,如果出現便血或喝不了水應儘快去醫院;如沒有其他症狀,可在家補水。但注意不要在寶寶嘔吐後馬上餵水,不然很快又會吐出。其次,給寶寶吃些容易消化的東西,像粥、麵條等,不要給他吃含有脂肪和糖分的點心。再次,寶寶每次拉完後要給他沖洗小屁屁,每天用香皂洗一次,再用潤膚霜護理。最後父母處理完寶寶糞便後要及時洗手,以免在家庭成員中相互傳染。患兒必須隔離,食具的消毒可在開水中煮沸15分鐘,玩具可給予易於消毒的木製或塑膠製品。大便的處理,可以大便1份,漂白粉1/4份,放在痰盂里攪勻後加蓋2小時再倒掉,床單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曬6小時。患兒應臥床休息。腹痛時腹部可放熱水袋。嬰幼兒大便有里急後重時,可讓大便解在尿布上,不要求坐起在痰盂里解便,這樣可防止肛門直腸脫垂。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淨臀部,並用5%鞣酸軟膏塗於肛門周圍的皮膚上。如有脫肛時,可用紗布或軟的手紙塗上凡士林,托住脫垂的肛門,一面輕輕按摩,一面往上推,即可復位。嘔吐頻繁時,可短期禁食,或給予靜脈補液。然後給予糖鹽水、少油膩的流質,如藕粉、豆漿等。待病情好轉,即應及早進食。這時可以給予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質,如麥片粥、蒸蛋、煮麵條等,牛奶易引起腹瀉脹氣,應予限制,待大便成形後可適當增加。應多補充水分。在恢復後期,應設法引起患兒的食慾,也可以食前半小時先服消化酶類藥物如胃蛋白酶等,並在飲食中增加營養和蛋白質,開始可少食多餐,逐漸增加,防消化不良。
慢性菌痢患兒需要灌腸時,應對患兒做好解釋工作,爭取患兒配合,不致使藥液流出肛門,同時在灌腸前先將大小便排空。大便作細菌培養採取標本時,應選膿血及粘液較多的地方,留好標本後應立即送驗,以提高準確性。若連續3次送驗均為陰性,可解除隔離。密切注意患兒病情變化及大便性質、次數,如患兒出現高熱、面色蒼白、四肢發冷或有嗜睡、譫語、煩躁不安時,應立即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