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Allium macrostemon, 別名小根蒜, 紫根蒜。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 20~60 cm, 每公斤鮮鱗莖葉含水分 879g, 蛋白質16g, 碳水化合物 80g。另外還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 其營養豐富, 嫩葉及鱗莖可炒食, 香黏可口, 鱗莖還可鹽漬、醋漬等, 具有脆嫩可口的特殊風味。薤白性味辛苦, 具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的功效。治胸痹痛、脘腹痞痛不舒、瀉痢後重、瘡癤等。 薤白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內蒙古等地, 多生長於山坡、丘陵、山谷、乾草地、荒地、林緣、草甸以及田間, 常成片生長, 形成優勢小群, 薤白耐旱、耐 瘠、耐低溫、適應性很強, 是一種易種好管的粗放型經濟作物。
形態特徵
鱗莖近球狀,粗0.7-1.5 (-2) 厘米,基部常具小鱗莖(因其易脫落故在標本上不常見);鱗莖外皮帶黑色,紙質或膜質,不破裂,但在標本上多因脫落而僅存白色的內皮。葉3-5枚,半圓柱狀,或因背部縱棱發達而為三棱狀半圓柱形,中空,上面具溝槽,比花葶短。花葶圓柱狀,高30-70厘米,1/4-1/3被葉鞘;總苞2 裂,比花序短;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或間具珠芽或有時全為珠芽;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紅色;花被片矩圓狀卵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4-5.5 毫米,寬1.2-2毫米,內輪的常較狹;花絲等長,比花被片稍長直到比其長1/3,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分離部分的基部呈狹三角形擴大,向上收狹成錐形,內輪的基部約為外輪基部寬的1.5倍;子房近球狀,腹縫線基部具有簾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
生物學特性
薤白頭為弦狀鬚根, 莖短呈盤狀, 葉長中空, 橫切面呈三角形, 深綠色有蠟粉, 每一分櫱有 8~9 片葉, 葉鞘基部膨大呈鱗莖, 花苔圓柱狀實心, 頂生傘形花序, 花呈藍紫色。薤白的適應性廣, 喜涼 冷濕潤氣候, 鱗莖膨大適溫 13℃左右。
生態分布
除新疆、青海外,全國各省區均產。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極少數地區(雲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蘇聯、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整地播種
用當年的種子育苗移栽。一般在8月份育苗,先將種子在50℃水中泡4h後,放在20℃下催芽,當50%萌動後則可播種。播種量75kg/hm²,播後覆土並且保溫(20℃)促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澆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
後期管理
越冬前幼苗應長3~4片葉,苗高20~25cm,假莖粗0.6cm,苗齡90d左右,一般在10月中旬可將壯苗假植貯藏越冬,即在封凍前將秧苗挖出捆把,假植在20cm深厚的土溝中,然後隨天氣漸冷而增加蓋土,直到早春土壤解凍後開始定植。
定植
與田間管理早春土壤解凍後,4月份施肥整地做畦,選根系小,葉直立的秧苗,按18cm×1cm的株行距試栽,每公頃45萬株左右,深度以剛剛埋上小鱗莖,澆水不倒不漂秧為度。定植緩苗後要輕澆水,勤中耕以促耕生長,生長旺盛期則加大供水量。
培土
培土是奪取薤白優質高產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展的產區,更應強調後期培土。在薤白生長中後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果暴露於表土,接觸到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戶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滿前後進行,連續2~3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病蟲害防
治薤白頭的病蟲害發生比較輕,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為薤白老產區的關鍵性問題。在生產實踐中對病蟲害防治主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①選擇無病區的健壯薤白鱗莖作種子。②輪作,對連續種植2~3年的土壤進行輪作換。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鬚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