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湯藥方(一)
【出處】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芍藥(30克) 當歸(15克) 黃連(15克) 檳榔(6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大黃(9克) 黃芩(15克) 肉桂(5克)
【方歌】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方組趣味記憶】將軍要秦香蓮當兵炒肉。 解:將軍(大黃被稱為將軍),要(芍藥),秦(黃芩),香(木香),蓮(黃連),當(當歸),兵(檳榔),炒(甘草),肉(官桂,即肉桂)。
【功用】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主治】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本方常用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等屬濕熱為患者。)
【用法】 水煎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加減】下痢如血者,漸加大黃用量;便血顏色紫黯者,加黃柏15克。
【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臨床套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病屬於上述證型者。
氣;大黃、黃連、黃芩清熱化濕;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成方,共奏和血調氣,清熱化濕之效。
【方解】 本方證是由濕熱塞滯腸中,氣血失調所致。濕熱下注大腸,搏結氣血,釀為膿血,而為下痢赤白;腸道氣機阻滯則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數等俱為濕熱內蘊之象。故治宜清熱燥濕,調和氣血之法。方中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濕解毒,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重用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血活血,體現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且可兼顧濕熱邪毒熏灼腸絡,傷耗陰血之慮;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氣則後重自除”,四藥相配,調和氣血,是為臣藥。大黃苦寒沉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濕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熱溫通之性,既可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防嘔逆拒藥,屬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調藥,與芍藥相配,又能緩急止痛,亦為佐使。諸藥合用,濕去熱清,氣血調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點是:氣血並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重於熱者寒之。此方與一般純用苦寒以治濕熱下痢之方不同。
【化裁】 原方後有“如血痢則漸加大黃;汗後髒毒加黃柏半兩”,可資臨床參考。本方在運用時,如苔黃而乾,熱甚傷津者,可去肉桂,加烏梅,避溫就涼;如苔膩脈滑,兼有食積,加山楂、神曲以消導;如熱毒重者,加白頭翁、銀花增強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純下血痢,加丹皮、地榆涼血止血。
【附方】 黃芩湯(《傷寒論》)
【附註】 本方為治療濕熱痢疾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膩徽黃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黃芩湯與芍藥湯均治熱痢。但本方的清熱燥濕功用較遜,多用治濕熱泄瀉、大便不暢、口苦兼身熱之證;芍藥湯清熱燥濕之力頗強,且能行氣調血,多用治濕熱痢疾、瀉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門灼熱者。
【文獻】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夫痢之為病,固有寒熱之分,然熱者多而寒者少,總不離邪滯蘊結,以致腸胃之氣不宣,釀為膿血稠粘之屬。雖有赤白之分,寒熱之別,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劉河間有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足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黃之蕩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藥、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脾。”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調氣。經曰:瀉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方歌〗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濕調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芍藥湯藥方(二)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組成】白芍藥 乾地黃 牡蠣各15克 桂心9克
【用法】上四味,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主治】產後虛熱頭痛,或腹中拘急痛。
【加減】發熱者,加黃芩6克。
芍藥湯藥方(三)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組成】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鹽30克,煮乾為度) 肉桂 延胡索(炒) 白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開水調下。
【主治】婦人氣血瘀滯,腰脅疼痛。
芍藥湯藥方(四)
【組成】芍藥 防風(去叉)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乾用)各22.5克 葛根(銼)30克 黃芩(去黑心) 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乾薑(炮裂)30克 白朮 人參 獨活(去蘆頭) 芎藭 竹瀝(鏇入) 升麻 牛膝(去苗,銼,微炒) 石膏(碎) 陳橘皮(燙去白,焙) 羚羊角(鎊屑) 五加皮(炙)各15克【用法】上十九味,除竹瀝外,餘十八味制為粗末。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瀝60毫升,微煎,空腹時溫服,一日三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
芍藥湯藥方(五)
【組成】芍藥1兩,荊芥穗1兩,石膏3兩,甘草(炙)半兩。【來源】《傷寒微旨》卷上。
【主治】傷寒無汗惡風,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者。
【用法】上為末。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1塊(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3-5服後,猶惡風,再加生薑1塊,大棗3個,煎法如前。
芍藥湯藥方(六)
【組成】芍藥1錢,梔子1錢,黃連1錢,石膏1錢,連翹1錢,薄荷1錢,甘草3分。【主治】脾火,或消谷易飢,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右關脈洪數者。
【用法】水煎,食後服。
其他方劑
【處方與加減】黃芩10克,黃連9克,大黃6克,檳榔9克,當歸10克,木香克,芍藥15克,甘草6克,肉桂3克。瀉下膿血重者,加白頭翁、馬齒莧;氣血虧虛者,加黃芪、黨參、阿膠益氣補血;久瀉者,加烏梅、石榴皮澀腸止痢;便血多者,加地榆、白芨粉;腹痛重者,重用芍藥;無腹痛者,去木香、檳榔。【功效與用法】上方每日1劑,煎湯保留灌腸。早晚各1次,每次100。
毫升。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症見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甚或膿血便。方中黃芩、黃連清化濕熱,大黃、檳榔導行積滯,當歸、木香行氣和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肉桂溫中燥濕。諸藥共用,達清化濕熱,涼血止痢之功效。
用藥禁忌
1.痢疾初起有表證者不宜用本方。2.久痢及虛寒痢也不宜用.
臨床套用
細菌性痢疾:用本方加味:白芍30g,當歸12g,黃連9g,黃芩9g,黃柏9g,大黃6-10g,檳榔6g,木香6g,肉桂6g,甘草5g。日1劑水煎服。治療細菌性痢疾50例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1-75歲,平均32.8歲;發熱38-40℃者21例;大便次數每日8-20餘次不等。結果:痊癒:症狀、體徵和糞便鏡檢恢復正常,共43例;有效:病情明顯好轉,上述3項中有1項未正常,共4例;無效:用藥3-4日無效或加重,共3例;總有效率為94%。藥理作用
主要有抗菌,抗炎等作用。1.抗菌、抗炎 芍藥湯在1:5、1:10時有殺菌作用,1:20時無作用;對感染痢疾桿菌芍藥湯組小鼠存活6/10隻,無檳榔芍藥湯組無一存活,兩組差異顯著,此方給小鼠腹腔注射,每隻0.3ml,合生藥0.41g,可消除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的小鼠耳廓炎性腫脹。
2.對離體腸管活動的影響 本藥在劑量為4×10-2,2×10-2,1×10-2時,能使家兔離體腸管活動出現急劇而短暫的張力上升,很快轉為下降。方中減去檳榔,抑制作用仍存在,但無興奮現象出現。
3.急性毒性作用 小鼠按100g/kg口服給藥,72小時小鼠死11/12隻;死亡小鼠肛門見潮濕、似“拉稀樣”。若方中去檳榔後仍按同樣劑量給藥,則無動物死亡。提示檳榔在方中是能產生毒性的主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