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成長對外貿依賴程度,人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成長速度為 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 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1985~1990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出口緩慢增長。1985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為9.02%,進口依存度為14.08%,1990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首次達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為16.05%,進口依存度為13.84%,中國出口慢慢趕上並超過進口。這一階段,主要由於國內資源緊缺和大量技術設備的進口,使進口依存度連續多年高於出口依存度。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2000年,在這一階段,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巨觀經濟調控措施,使出口額年均增長達到12.4%,超出了中國年均GDP的增長速度8.8%。勞動密集型產業崛起,加工貿易的開展,使出口快速增長,出口依存度超過進口依存度,推動外貿穩步上升,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於1994年突破40%。雖然1996~1999年四年內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達到43.9%。
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至今。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的作用日益明顯,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歷史性的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和世界貿易的增長。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快速增加, 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經高達63%。據有關學者分析中國已經躋身中等貿易依存度國家行列,即貿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間,如法國、義大利、英國、韓國、德國等。
原因分析
1)對外貿易政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外貿政策,大力鼓勵出口,千方百計地通過出口進行創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調整進出口結構,運用了價格、匯率、利率、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手段調控外貿,使出口額年均增長達到12.4%。這些外貿政策的實施,導致了中國進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升,中國貿易規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斷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進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升甚至出現偏高的現象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政策的產物。
2)中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過高
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長過快,與中國的加工貿易增長密不可分。近10年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調動了三資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這給大量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創造了條件,造成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的過度發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因此從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對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初,加工貿易從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貿易額超過一般貿易,到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28%。 2005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已達6 905.1億美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比重的48.55%,加工貿易出口與進口的年均增長速度高28.8%和24.2%,遠高於出口和進口的年均增長速度 15.3%和14.9%。加工貿易已占中國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通常從事低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高於從事高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從事的是低層次的加工貿易,即使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加工貿易也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價值不高,國內採購率較低,利用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產後出口,它與國內經濟的聯繫不緊密,因此運用包含加工貿易在內的外貿依存度指標,無法真實反映對外貿易對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貿易,出口依存度顯著降低。
3)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
從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分析看,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則外貿依存度下降;人民幣貶值,則外貿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間人民幣匯率一直
處於貶值中。1978年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換1.5771人民幣,1993年下降為1美元兌換5.7620元人民幣;而1994年中國實施匯率並軌,國內銀行掛牌的美元兌人民幣的年平均匯率驟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幣計算的進出口總額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猛增11個百分點;1994年~2003年,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處於穩定趨勢。國內外多項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匯率比其購買力平價(PPP)低3倍左右。從2003年至今,人民幣受到來自多方因素的影響,匯率小幅上升。但從總體上看,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對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外貿依存度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說中國外貿依存度的較快提高,人民幣貶值是一個重要原因。4)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對外貿易依存度計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統計結果對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對有著直接的影響。由於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採用產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國家,所以統計遺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國家統計局兩次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從兩次公布的結果看,1993~2004年中國的GDP總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經濟普查年度GDP上調了23 002億元,GDP年均上調7 418億元。與GDP數據修訂前相比,GDP數據修訂之後中國曆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對外貿易依存度修訂之前是70.01%,修訂之後下降了10.2個百分點,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對GDP進行修訂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其中第三產業可貿易程度較低,所以在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時,第三產業在GDP中比重越大,計算得到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小。因為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獲取利益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資本、技術輸出、服務貿易等方式。在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時一般用商品貿易額/GDP,所以作為分子的進出口貿易額就較小。因此,第三產業發達的國家外貿依存度就較低。從全世界範圍看,21世紀初,世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為62%,其中低收人國家平均為38.8%,48箇中等收入國家為54%,高收人國家(即已開發國家)平均為67%左右,第三產業成為主要已開發國家產值最大的部門。如美國,其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75%,2005年其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 25%,因而列入較低外貿依存度國家。而中國第三產業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以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貿易依存度就會偏高。
決定因素
首先是經濟規模,也即一國GDP的大小。一般而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小國的貿易依存度大於大國,其主要原因是小國本身的資源和市場都有限,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進出口。相比之下,大國由於本身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廣闊等因素,對外部經濟依賴程度不大,外貿依存度相對較低。其次是國民收入的構成。三次產業變動對外貿依存度有很大影響,而產業結構又與一國發展階段有關。處於經濟初級發展階段的國家,由於農業比重較大、製成品比重不高、出口競爭力不強等原因,一般外貿依存度較低。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中可貿易程度較小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有較高比重,因此它們的外貿依存度通常也不高。相比之下,處於經濟發展中期階段的國家由於第二產業比重高,產品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所以外貿依存度較高。從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可以觀察到,它們的外貿依存度經歷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變化。
第三是經濟發展戰略以及由此導致的對外開放程度也是影響外貿依存度的重要因素。採取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常常通過低估本幣匯率、採取出口獎勵等政策手段壓低出口部門的生產成本,使國內資源更多地流向對外部門,同時這些國家又受本身市場、資源等限制,為保證出口增長還需要進口原材料等上游產品,因此這些國家外貿依存度會更高一些。與此相反,採取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國家外貿依存度一般較低。
第四是匯率水平的影響。匯率水平對外貿依存度的影響分為直接和間接影響兩種。直接影響是,由於匯率水平影響到國內外價格比,所以它對外貿依存度的分子、分母都產生影響。例如,當一國本幣被低估時,以外幣衡量的GDP會低估,這樣計算出來的外貿依存度就較高,反之則反是。間接影響是,匯率往往是一國外貿政策的工具,如實行出口導向的國家選擇採取匯率低估政策,那么會促使對外部門在經濟中比重的提高,從而導致外貿依存度發生相應的變化。
此外,GDP和GNP的差異也影響到外貿依存度。一般來說,由於大國GDP和GNP差別不大,所以以GDP計算的外貿依存度和以GNP計算的外貿依存度相差不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對外投資的增加,兩種算法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差異,例如隨著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規模大大增加,已開發國家的境外要素淨流入擴大,GNP大於GDP,這樣已開發國家以GDP衡量的外貿依存度往往高於以GNP衡量的外貿依存度。相比之下,開發中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
測算方法
按照上面的定義,外貿依存度最普遍的計算方法是進出口額與GDP的比值。由於這種計算方法簡單,所以被廣泛使用,特別是當一國對外貿依存度進行時間序列比較時常常使用該方法。但是這種算法沒有考慮GDP中產業結構的組成,例如第三產業中很大一部分屬於不可貿易產品,如果一個國家第三產業比重高,那么按這種方法計算的外貿依存度就較低。
對上述方法進行修正的方法是比較可貿易品的依存度。這種方法考慮了GDP的產業結構組成,計算結果反映出可貿易品的對外開放程度或對外依賴程度。這裡又主要包括兩種計算方法,其中第一種方法是計算進出口額與工農業增加值的比值,或者是進出口額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一些國際經濟組織,如世界銀行就採取了這樣的計算方法,在2005年《世界發展指數》中,世界銀行計算了各國外貿與貨物GDP(goodsGDP)的比值。第二種方法在考慮貨物貿易的同時,還考慮了服務貿易對外依賴程度,即分別計算出貨物貿易與工農業增加值的比值,以及服務貿易與第三產業的比值,再將兩個比值按照一定的權術加權平均。後種方法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全面的外貿依存度,但由於計算方法相對複雜,所以一般很少採用。
在本文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進出口額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所計算出來的外貿依存度稱為工業外貿依存度,以區別於我們通常所稱的外貿依存度。
注意問題
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在理論界一直是大家爭議的焦點,評價各不一致。根據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與國民經濟之間形成乘數效應。而出口取決於國外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情況,如果外國處於經濟上升時期,則對本國的產品需求會增大,從而促進本國國民經濟成長;但是如果外國進入經濟成長衰退期或經濟成長不景氣,則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從而會將本國帶進甚至加速經濟衰退。因此,可以說對外貿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雙刃劍,任何國家在獲得出口增長導致國內經濟成長加快的同時,都應該認識到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對於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這一指標不宜過高。否則,會使一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的波動十分敏感,並且忽視國內市場的培育和開發。而有學者研究表明,中國GDP每增長10%,對外貿易的貢獻度為2.5%。鑒於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且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仍要從自身優勢出發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對外貿易在今後將更進一步發展。但人們應調整對外貿易的狀況和結構,使對外貿易切實拉動並穩定國內經濟成長。
1)繼續開放市場,儘快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去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不能離開世界其他國家。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中國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國際經濟全球化中去。
2)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定國內經濟成長
從長期看,為了利用好對外貿易依存度這把雙刃劍,減緩國際經濟波動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應穩定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擴大內需,將中國的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之上。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形成中國工業製成品的比較優勢,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自己掌控企業的生存狀況。
中國的國內市場容量潛力巨大,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與繁榮的基礎應是國內消費和投資。國內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是今後的重心,對外貿易活動應服從於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在目前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逐漸增多的情況之下,擴大內需不失為促進經濟成長,穩定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良方。
3)加強技術創新,創立國際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
中國目前大力發展的加工貿易能耗高、污染嚴重、效率低下,始終處於國際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必須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從貼牌生產到創立世界品牌,使中國改變給已開發國家打工,外貿以數量取勝的面貌,取得自主定價,商品以質量取勝的真正貿易大國地位。
4)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服務貿易出口
服務貿易是現代經濟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從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軌跡分析,服務貿易的整體增長既最佳化了一國的產業結構,擴展了一國的經濟規模,也降低了外貿依存度。同時服務產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處於較低水平,發展比較落後。因此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經濟和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提高服務貿易出口量,調整產業結構,必須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了,才能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
加強調控
第一,中國必須改變對進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伴隨中國對外貿易數額的不斷增長,制定更為合理的、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對持續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各級政府要放棄以追求貿易數量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一貫做法,轉變觀念,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已往的立足於進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轉化為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並以此作為制定外貿政策乃至經濟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於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第二,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防止“外資依賴症”陷阱。當前,國內大部分產業出現了供大於求、重複投資、出口增長過快的新問題。我國引進的5000多億海外直接投資中,技術含量較高的投資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資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由於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市場已經飽和,因此這些投資所生產的產品紛紛湧向海外市場,是造成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過度競爭的重要原因。不符合中國產業政策的外資還嚴重干擾了中國的貨幣金融政策等巨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對這部分資本必須加強規範和引導。一方面,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WTO國民待遇的原則,逐步取消對出口企業在稅收(所得稅減免、出口退稅等)和銀行貸款上的優惠。這樣才能從長遠角度改善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檔次和價格,增加企業的利潤,改變大量出口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商品的舊格局,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儘快實現對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原則,取消各種“超國民待遇”的優惠,通過抬高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來提高外資的質量,防止中國經濟陷入外資依賴症陷阱。
第三,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建立規避外部風險的機制。提高政府統籌內外經濟發展的能力,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在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地區多雙邊經濟合作和自由貿易區的同時,著力打破國內各種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在努力做好“引進來”的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大力發展貨物貿易的同時,逐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完善國內經濟核算制度,準確反映經濟總量及其變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四,解決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擴大內需,這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開發中國家,必須將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這是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做好對農村市場的開發,做好城市市場的細分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特別要注意保持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由於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還不夠高,金融體系,如保險業、養老金、失業基金、教育基金、住房基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得還不成熟等,導致消費者拚命儲蓄,內需不旺。因此,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應與內需調整政策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