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最早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可追溯到1897年N.特里普利特的有關他人在場和競爭對個人行為影響的研究,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社會促進現象。他研究了人們騎腳踏車的速度,發現個人單獨騎腳踏車的速度要比一群人一起騎腳踏車的速度慢20%。後來,他又以一群10~12歲的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實驗內容是卷線,發現團體卷線比單獨工作的效率高10%。他根據這兩個實驗得出結論:團體工作效率遠比個人工作效率高。
雖然特里普利特的實驗不很完善,但卻有重要意義。它第一次告訴人們,社會現象也可以用實驗室的結論去解釋和說明,同時也帶動了一批人開始從事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903年心理學家A.邁爾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他從數量、質量上比較學生在家和在學校兩種環境中的學習成績,結果表明,學校內的團體環境對學生記憶詩歌、作文、數學等學科內容,遠比在家裡單獨做作業有效。
發展簡史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式。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套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實驗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的工作彌補了默德的遺憾,他於20年代用類似的方法進行了實驗,對象是哈佛大學學生,其過程是:準備1個大房間,5個相互隔離的小房間,要求5個被試既在大房間一起作業,又在小房間單獨作業;作業內容有乘法、刪去字母、辨別圖形、分辨氣味、區分物體重量、自由聯想以及反駁古代哲學家著作的片斷文章等。奧爾波特比較被試在上述兩種不同條件下發生的感覺、注意、思維等心理活動的特點。結果表明,由於作業性質不同,發生的心理活動在兩種條件下有不同的特點:被試在單獨作業時,對古代哲學家著作評價的質量要比在團體中進行時為高,自由聯想也是個別作業時好,但在辨彆氣味、區分重量等方面,大家在一起則能減少判斷的極端性。奧爾波特對個人在團體中的行為、競爭等理論作了系統總結,並由I.C.魏特墨爾擴展成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理論。
實驗方法

F.C.巴特利特於1932年出版《記憶》一書,對實驗社會心理學有所貢獻。巴特利特最有名的一個實驗是讓被試閱讀一篇由300字組成的民間故事,故事中有些陌生的觀點和不通順的地方,然後讓被試複述他們讀到的東西。結果發現,被試受自己的文化(圖式)的影響很大。巴特利特的工作不但使人們對記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堅持了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向。30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涉及社會問題。心理學家對領導、輿論、謠言、種族關係和價值的衝突等問題給予重視並加以研究。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M.謝里夫和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謝里夫於1935年開始以似動錯覺為內容進行社會規範的研究,勒溫於1939年和他的助手們控制了3種形式的領導作用(專制的、民主的、放任的),形成了3種團體氣氛,觀察不同的團體氣氛對工作效率與生產質量的影響(見團體動力學)。
研究對象

自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套用研究,重視以現場套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今天的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循環、相互論證。同時,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群體和民眾的心理現象;二十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社會定律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係,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普通心理學的規律可以套用於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係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於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於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係。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係更加密切、更加複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係、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實驗結論

由於社會現象的複雜,那種嚴格而單一的實驗心理設計不能很好地加以適應,社會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準實驗設計等方法,更好地進行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同時,各種各樣的高級統計方法也為這些研究提供了方便條件。雖然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經常招來同行們的批駁,但實驗社會心理學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但使社會心理學得以成熟並完善起來,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而且對社會心理學的科學化、客觀化做出了貢獻。實驗社會心理學所進行的研究過於抽象和一般化,往往把某個具體實驗所得的結果推廣到一般的場合,忽視了個體、情境、乃至種族間的差異,這是它的一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