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7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7月13日,潘菽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陸平村的書香門第,潘菽6歲時開始在父親開辦的蒙館裡讀《四書》、《五經》。後始逢清朝末年廢科舉辦學堂,潘菽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常州江蘇省立第五中學插班3年級。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潘菽中學畢業,跳過兩年預科,直接考取了大學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大讀書期間,深得校長蔡元培欣賞:喜歡潘菽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又甚愛學習。
1920年(民國九年),大學畢業後,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費留美。
1921年(民國十年),抵達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教育學。不久,思想發生變化,轉學到印第安那大學學習心理學,獲碩士學位。
1923年(民國十二年),又轉入芝加哥大學,在H卡爾(Carr)教授指導下,於1926年完成了“背景對學習和回憶的影響”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潘菽學成回國,應聘到建立心理學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為中央大學)任副教授,半年後晉升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潘菽還和梁希、涂長望、金善寶等人在共產黨支持下,聯合包括竺可楨、李四光等著名科學家在內的一百多人共同發起組織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5月,在重慶正式召開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創始人有許德珩、潘菽、涂長望等。
1949年,南京解放,潘菽受命參與接管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後。同年9月,潘菽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員之一去蘇聯參加巴甫洛夫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
1951年,潘菽被任命為南京大學首任校長。
1952年,參與了南京及華東地區的大學院系調整工作,主持院系調整時,考慮到儀器設備搬遷問題,沒有把南京大學留在四牌樓原址,這也是潘菽本人認為的潘菽生平辦錯的第一件大事。
1955年,潘菽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是當時中國心理學領域唯一一位學部委員。
1956年,南京大學心理系併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擔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長。
1957年,潘菽又率中國心理學家代表團赴民主德國訪問,往返都路過莫斯科。
1963年,潘菽突發心肌梗塞病,幾瀕於危,住了一年多醫院。
1976年,任心理研究所所長和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潘菽一方面不辭辛苦地做了大量組織領導工作,同時身先士卒,帶頭從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揚。
198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91歲。
主要成就
科學觀點
潘菽早年對心理學的發展寄希望於實驗研究。因為當時心理學的派別很多,分歧很大。潘菽認為要取得一致的正確看法,靠空洞的論爭是與事無補的,只有通過實驗取得可靠的結果,才能求得共識,從而推動心理學的發展。後來,潘菽經過一個時期的實踐和對心理學各流派分支實質的進一步研究,認識到照自己的構想未必就能達到所期望的結果,因為對於同一個科學事實和實驗結果,仍會有不同以至相反的解釋。關鍵在於看問題的觀點和方法。只有把看問題的根本觀點端正了,才能夠對心理事實有一個正確認識,因而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心理學的科學性。基於這種認識,潘菽轉而更加注重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上世紀40年代,潘菽特為中央大學心理系開設了《理論心理學》課,試圖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說明心理學中一些長期爭論不休的根本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潘菽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一直是中國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室,中國心理學會也成立了心理學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潘菽直接領導這兩個機構的工作,帶領和指導中國心理學理論隊伍逐一研究心理學中一些有很大分歧而且又是帶根本性的理論問題。潘菽自己率先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獨具新意的深刻見解,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心理學的構想和框架。例如:潘菽認為心理學必須對人的本質有一個符合科學的理解。在潘菽看來,人的本質特徵在於具有可以得到高度發展的心理智慧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本質特徵,從而闡明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門重要的大有發展前途的基礎科學。
潘菽一向最為關注的是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道路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潘菽畢生一直在探索改革舊心理學和建立科學的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的途徑。早在30年代,潘菽針對中國學術上的“買辦制度”和“全盤西化”的論調,在心理學上則一貫反對不加分析地照搬外國的心理學,極力倡導開展切合中國實際、能夠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的研究。晚年,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心理學的四條主要途徑。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這是科學心理學的命根子;二是要密切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以求能為此更好的服務;三是要有分辨地繼承中國古代可貴的心理學思想,以發揚國光,古為今用;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國心理學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博採眾長,洋為中用。中國心理學者從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已逐步認識到潘菽這些主張的正確性,並把它視為發展中國心理學的綱領。這是潘菽為中國心理學所做出的帶有根本意義的貢獻。
教學成果
在30餘年的執教生涯中,潘菽為中國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潘菽在講授心理學史課時,先把問題分給學生,分別指定參考書目和閱讀的頁數,讓學生分頭準備。上課時先由學生講,然後自己做總結。這種教學方法,既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又鍛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潘菽既教書又育人,經常以自己的新鮮進步思想教育青年們。潘菽先後培養了3名碩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
人物著作
論文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1 | 潘菽 |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 | 科學新聞 | 1946 |
2 | 潘菽 | 關於心理學哲學問題的發言 | 心理學報 | 1959 |
3 | 潘菽 | 關於心理學性質的意見 | 心理學報 | 1959 |
4 | 潘菽 | 面臨新時期的我國心理學 | 心理學報 | 1979 |
5 | 潘菽 | 論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 心理學報 | 1980 |
6 | 潘菽 | 意識問題試解 | 心理學探新 | 1980 |
7 | 潘菽 | 近代心理學剖視 | 百科知識 | 1980 |
8 | 潘菽 | 對推動我國心理學在新形勢下繼續前進的意見 | 心理學報 | 1981 |
9 | 潘菽 | 論所謂心身問題 | 心理學探新 | 1982 |
10 | 潘菽 | 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芻議 | 心理學報 | 1984 |
潘菽、李令節 | 一門研究人類自己的重要科學-心理學 | 教育科學研究 | 1985 | |
潘菽 | 論人的實質的自然方面-新三界說 | 心理學報 | 1985 | |
潘菽 | 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的方法論 | 心理學探新 | 1985 | |
潘菽 | 略論心理學的科學體系 | 中國社會科學 | 1986 |
著作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1 | 潘菽 | 潘菽心理學文集 | 江蘇教育出版社 | 1987 |
2 | 潘菽 | 心理學簡札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4 |
3 | 潘菽、高覺敷 | 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3 |
4 | 潘菽、劉范、李令節 | 人類的智慧型 | 上海科技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出版 | 1983 |
5 | 潘菽、劉范、章志光 | 教育心理學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0 |
6 | 潘菽 | 心理學的過去與將來 | 北新書局 | 1927 |
7 | 潘菽 | 社會的心理基礎 | 世界書局 | 1930 |
8 | 潘菽 | 心理學的套用 | 中華書局 | 1935 |
9 | 潘菽、吳照熙 | 教育心理學 | 北新書局 | 1937 |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社會任職
曾任南京大學校長,南京市和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常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927-1949年,第四中山大學、中央大學理學院,兩度兼心理系主任。
1949-1956年,任南京大學教授兼心理系主任、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
1955年,任中國心理學會事長。
1956-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83-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親屬成員
父親:潘仲六是村上私塾的先生。
大哥:潘梓年,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傑出的新聞鬥士。創辦了《新華日報》
四弟:潘美年1906年出生的他是最早投身革命的,中共情報戰線領導人之一。
堂弟:潘漢年,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
人物評價
潘菽不僅是一位有淵博心理學思想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位有社會影響的社會活動家( 九三學社評)。
潘菽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和理論心理學的主要開拓者,為中國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潘菽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在心理學教育事業上辛勤耕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心理學人才。潘菽先生還是一位有影響了社會活動家。作為九三學社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他為九三學社的創建和組織特色的形成做出了特殊貢獻。( 九三學社副主席 邵鴻 評)
潘菽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國的心理學事業密切相連的,他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國心理學事業密切相連的,有潘菽先生的智者、勇者精神的昭示。( 中科院心理學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評)
潘菽先生是中國理論心理學的開拓者,他在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及其組織領導崗位上工作了60餘年,為中國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奠基人。潘菽先生一生從事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李志軍 評)
我們要緬懷潘菽先生的歷史功績,總結潘菽先生的學術貢獻,研究他的學術思想,感悟他的精神魅力,傳承他的精神財富。(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 副院長 李婷 評)
後世紀念
座談會
2007年8月6日,紀念潘菽誕辰110周年暨《潘菽全集》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銅像
2007年5月23日,由雕塑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德華製作,宜興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北京校友會共同出資的潘菽銅像在南京大學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