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16世紀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以宗教改革為旗號發動的一次大規模反封建的社會政治運動。主要反對教皇通過教會對全國進行控制以及天主教會內的驕奢腐化。
主要起因
1、經濟方面;日益腐朽的天主教會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政治方面:羅馬天主教會與歐洲各主權國家及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4、宗教方面:天主教會腐敗,基督教徒要求振興基督教。
背景
中世紀後期的歐洲,教廷勢力越來越大,教會占有土地,出售贖罪券,與世俗政權聯繫密切又彼此爭鬥,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極其嚴重,各階層民眾對之日益不滿。1517 年10月31日,德國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抨擊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矛頭直指羅馬教皇 ,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 年 ,路德又發表《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敦促教廷和教會恢復使徒時代的廉潔和簡樸。此後宗教改革運動迅速在歐洲展開,並且形成一些派別。主要內容
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有: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教皇和教會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力,強調信徒因信稱義(得救),教皇和贖罪卷均無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與上帝相通,無須由教會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語言舉行宗教儀式,簡化形式,主張教士可以婚娶等等。路德的主張得到市民上層和部分德國諸侯的支持。運動從改革教會發展成為政治運動。以閔採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張用武力推翻現存封建制度,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產的千年王國,參加並領導了1524—1525年的德國農民戰爭。1536年法國加爾文出版《基督教原理》,認為人得救與否全憑上帝預定,主張廢除主教制,並且在日內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權。英國王亨利八世因多種原因,於1534年與羅馬教廷決裂,在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權確定教義和任命神職人員,並規定脫離天主教的英國基督教為英國國教。北歐各國世俗君主,也相繼擺脫教皇控制,置本國教會於自己控制之下。運動的直接結果是產生了包括路德宗、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宗派的基督教新教,各種民族語言的《聖經》也相繼出版。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會,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語言文化的發展,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道路,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過程與重要人物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1483-1546年)- 早在耳弗大學 (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 獲威登堡大學(Wittenburg)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讀《聖經》時,看到“義人必因信得生”(羅馬書1:17)時,突然覺醒到原來人的得救只是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賜,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證使人得以“稱義”。他這信念也在獲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親眼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所寫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網看法,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由於當天恰巧是人們前往教堂朝掲所拜遺物的萬聖節 ,自然很多人看到張貼的內容。雖然當印刷術才使用不久,但兩周后傳遍全德國;四周后各種譯文傳遍全西歐。教皇終於下令將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會一部分制度,從此他也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此後他所代表的教派總稱國“更正教”或“新教”(Protestantism),與之相對的東,西方天主教,則成國舊教。他直接建立的教會成為“路德會”或“信義宗”。由於他個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會仍保留《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舊教傳統,如祭壇,蠟燭 ,基督畫像,造解禮,周日禮拜與聖誕節等。
慈運理
慈運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生在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爾(Basel)、伯恩(Bern),及維也納(Vienna)受教育。慈運理在維也納就讀大學,當時候的維也納大學正在推行大學改革。當時在人文主義者采爾蒂斯等人的領導下,促使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者的改革。隨後,他又在巴賽爾大學內,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強化了他對人文主義的立場。於瑞士東部接受區牧的職務,在1519年成為蘇黎世教會的牧師。慈運理在語言上是很有能力的,他可以將無論是希伯來文、希臘文或是拉丁文翻譯成蘇黎世的當地語言,後來,蘇黎世市議會決定了聖經改革方案,成為官方政策。在 1525年蘇黎世市議會廢止彌撒,改由慈運理的聖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題是教會內道德的重整,他開始攻擊贖罪券,且是有計畫性的攻擊。在聖禮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張: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僅是象徵性;基督不在聖餐之中。這點與路德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改運動的早期,慈運理在瑞士尤以東部,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1531年的一次戰役中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