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會

北美洲信義宗教徒總計1900萬。 非洲信義宗教徒總計1100萬。 南美洲信義宗教徒共200萬。

路德會(信義宗、路德教派,Lutheranism)基督教新教的一個分支,屬於更正教之一,在歐洲語言中原為“路德宗”,因信義宗肯定“因信稱義”,即認為人是憑信心蒙恩得以稱義,故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改譯“信義宗”。天主教義認為人要蒙恩必須得到上帝的代表教會的喜愛,必須有足夠的善行。而信義宗認為人們可以無懼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必恐懼“罪惡、死亡和魔鬼”,也不必因相信自己是有功才得救而驕傲。因為耶穌因自己的死已經為人類贖罪,原罪已經因耶穌的死而赦免,以後人可以只依靠自己的信心去稱義。

歷史

信義宗源自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於公元16世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
宗教改良運動的啟幕標誌,是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德國薩克森維滕堡萬聖教堂門口(該處常用作大學的公告板)張貼的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至1520年間,馬丁·路德通過出版書籍、小冊子,凌厲抨擊羅馬天主教。很多基督教神學者都認同他的主張,他們也提出宗教理念平民化的訴求。馬丁·路德遂得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農人尊他為民族英雄,貴族起誓保護他,日耳曼各公國的統治者也希望藉此擺脫羅馬教會的勢力,使內政得以獨立。馬丁·路德因此得罪權貴,與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結怨。
1520年,為了解決路德的“問題”,教皇與羅馬天主教會向路德發出教皇印函,督命路德放棄主張,並致殺身威脅的言外之意。(此前,羅馬教會曾以這種方法殺害過呼籲改革的人,如捷克的改革者楊·胡斯即被火刑燒死。)但1520年12月,路德與他的支持者們當眾焚毀了這份印函。
盛怒的卡爾五世要驅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但幕僚力勸,認為路德在民眾中聲望殊高,所以若施以壓制,會引起暴動。更重要的是,路德所在公國的統治者智者費里德里希堅拒讓自己的臣民未經審判而被定罪。於是,路德受傳召參加沃爾姆斯會議,羅馬教會授意路德在會議上公開宣布放棄一己之見。然而,當著羅馬教會官員的面,路德說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抗辯辭:“我不能在教皇或教會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因為當今他們屢屢犯錯、自相矛盾。因此,我只信奉《聖經》……我不能,亦不會放棄……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那么,請上帝幫助我,阿門!”(馬丁·路德,1551年4月16日)
赴沃爾姆斯會議之前,路德曾獲得安全來回的承諾,可是這承諾並不可靠——當年楊·胡斯遇害前亦有同等待遇。趁夜幕濃重,路德的支持者從沃爾姆斯協助他逃走,使他免於被囚甚至受刑。路德隱居了一段時間,一邊繼續寫作、思考。發現路德出逃之後,卡爾五世發布沃爾姆斯法令,驅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並將他們定為異端,路德的作品亦遭禁。
原本在神學院內的學術交鋒,現在已經泛化為社會與政治的衝突。路德與他的支持者將矛頭直指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統治著低地國家、新大陸和神聖羅馬帝國,而日耳曼地區亦屬其中)與羅馬教皇,雙方勢均力敵。衝突愈演愈烈,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氣氛之下,釀成宗教戰爭。
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三政會在斯派爾相商,作出如下協定:在常委會裁決路德的著作屬性之前,沃爾姆斯法令不必強制執行,各公國領主可自主決定是否允許路德在領土內傳道。到1529年,三政會在斯派爾再作商議,推翻了上次的協定,無視各公國及自由城邦的異議。
路德派思想成為分離運動的象徵。1530年,卡爾五世企圖壓制日益壯大的新教思潮,遂在奧古斯堡召開會議。在會上,菲利普·墨蘭頓呈交了一份路德思想的摘要,這份檔案史稱奧古斯堡認信。幾位日耳曼公國領主(後來又有其他國家的國王和諸侯加入)在檔案上籤字,為“路德派”教會辟領地。這幾位諸侯於1531年結盟,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成立。宗教戰爭的雙方,即施馬卡爾登聯盟與卡爾五世轄下的神聖羅馬帝國。
施馬爾卡登戰爭結束後,卡爾五世致力在贏得的領土上推行羅馬基督教會的教條。然而,路德派運動所贏得的領土更為遼闊。1577年,路德派運動的第二代繼承人蒐集整理前人學說,為路德派教會的承傳奠下理論根基,這份檔案世稱《協和信條》。到1580年,所有的文獻都歸集為《福音派路德教會之認信》。這兩份文獻都流傳至今。
路德與其後繼者開始脫離羅馬天主教會,史稱宗教改革。其後數十年間,大批歐洲人認取路德當年貼在維滕堡教堂門口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們大部分生活在日耳曼領土和羅馬教會轄下的奧地利。點燃這場大眾運動之火的路德,被尊為宗教改革之父,歷史上也被視為新教之父。
今日,全世界每4名基督徒中,即有1名是新教徒,而每5名新教徒中,即有1名是信義宗教徒。也就是說,全世界有5%基督徒認信信義宗。

《聖經》與《路德教會之認信》

路德改革運動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性教義主張是“唯獨聖經”。信義宗相信,《聖經》是傳道與授教的唯一準繩。信義宗也認為,《協和信條》是對《聖經》的解釋說明。依照傳統,信義宗的牧師、教會和教徒均須學習《協和信條》,以理解上帝的話語。因此,信義宗教徒,尤其是保守派的信義宗教徒常以“懺悔的信義宗”自況。此外,那些大體認同路德教義的信義宗教徒,卻也對某些部分抱有異議,則自足於《聖經》。
一些信義宗教會堅信《聖經》確切無誤。也有一些信義宗教會認為《聖經》固然為上帝的話語,但卻是人寫就的文獻,因此不免會有所弊漏。儘管如此,後者與現代自由派神學仍然有所區別。

中心教義

信義宗的中心教義,即“三個唯獨”(Three solas):
唯獨恩典(sola gratia)
唯獨信心(sola fide)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又因三唯獨均指向基督,故亦稱
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信義宗堅信,上帝創世之始,世界是完美、神聖及無罪的。然而,亞當與夏娃選擇了背棄上帝,寧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知識和智慧,是為原罪。原罪導致了人類其後的諸多罪惡,所以每個人都生而帶罪,每個人都是罪人。信義宗所指的罪,並非指個體主動所犯下的罪行。
信義宗相信以下四點
罪人無法逃離上帝公義的審判。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受罪及罪惡動機的濡染。上帝愛罪人,因此不會袖手旁觀,唯獨憑他的恩典,他無條件的救恩,人才能得到赦免,成為神的兒女,並得到永恆的救贖。
人唯獨通過信心,才能領受神的救恩——要全心相信神的承諾。因為就連信心,也來自上帝的賜予,所以,聽神的話語,並接受洗禮,是獲得信心的途徑。
救贖是通過耶穌基督的出生、受難和復活,才降臨於人類的。信義宗相信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兼具神性與人性。因神性,他生而無罪,因人性,他會死亡。他以自己的死贖買了一切人類的罪惡。
基督徒死後,會直接進入天堂,他們在天堂等候基督的再度降臨,從而得到復活和永生。

宗教理念的實踐

信義宗強調禮拜儀式的重要性。音樂在傳統禮儀中舉足輕重。信義宗教會大都設有音樂部,包括唱詩班、手鈴樂隊、兒童唱詩班,建有鐘塔的教堂甚至會組建鍾樂隊。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是虔誠的信義宗教徒,他的作品多為信義宗教會創作。
信義宗也很注重教育,教會中多設兒童部門。信義宗教徒建立了大量主日學、護士學校、國小、神學院和大學。牧師往往使用當地的日常用語。

世界信義宗教徒數目

芬蘭赫爾辛基路德宗教堂全世界共有1.04億信義宗基督徒。這裡的統計,包括了所有名義上的信義宗教徒,他們不一定歸屬於某個具體的教會。信義宗現時是芬蘭、挪威、丹麥及冰島的國教。2000年之前,信義宗亦是瑞典的國教,但其後國家立法修訂,取消了信義宗在瑞典的國教地位,並使信義宗成為國家教會。
歐洲
歐洲信義宗教徒總計6600萬。
德國 - 4001萬
瑞典 - 782萬
丹麥 - 512萬
芬蘭 - 472萬
挪威 - 420萬
拉脫維亞 - 132萬
愛沙尼亞 - 113萬
匈牙利 - 50萬
冰島 - 25萬
其他 - 100萬
[編輯] 北美洲
北美洲信義宗教徒總計1900萬。
美國 – 1800萬
加拿大 - 80萬
非洲
非洲信義宗教徒總計1100萬。
衣索比亞 - 330萬
坦尚尼亞 - 220萬
馬達加斯加 - 150萬
納米比亞 - 90萬
南非 - 85萬
奈及利亞 - 65萬
其他 - 130萬
亞洲及大洋洲
亞洲及大洋洲信義宗教徒總計600萬。
印度尼西亞 - 240萬
印度 - 130萬
巴布亞紐幾內亞 - 90萬
澳大利亞 - 25萬
其他 – 80萬
南美洲
南美洲信義宗教徒共200萬。
西半球所有的西班牙語國家 - 100萬
巴西 - 100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