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根據皮亞傑的說法,嬰兒最初完全是以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來看這個世界:他們生活在此時此地,對於他們能夠直接知覺到的範圍之外的任何東西,他們沒有任何的意識。給他們一個可愛的玩具,他們會伸手去夠它。但當大人在他們抓住玩具前用一塊布蓋住玩具的時候,他們就會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別處,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樣。只有到出生9個月之後,嬰兒才會繼續他們的尋找——在皮亞傑看來,這種尋找意味著嬰兒在無法感知到玩具時,玩具仍在他們的頭腦中。這就是獲得客體永久性的開始。但是這種觀點仍有局限,如果在藏玩具和允許嬰兒伸手之間加入一段時間間隔,結果就會有所不同。皮亞傑認為,只有到了大約18個月時,嬰兒才能以基本成熟的形式對消失的玩具進行心理表征。
發展階段
皮亞傑對他稱之為客體永久性現象的發展進行了一些有獨創性的觀察,認為兒童認識到物體永久性的能力是從生命的第一天起緩慢發展的。
第一和第二分階段
(0~4個月)中,嬰兒沒有存在於他們之外的客體的概念。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客體離開他們的視野,大多數情況是嬰兒只在他們最後看見這個客體的地方去尋找一會兒,如果這個客體不再出現,他們就接著做別的事,並不想再去尋找它。對嬰兒來說,眼中看不見,心中也就消失了。
第三分階段
(4—9個月),有了新的進步。這時嬰兒對外部世界感到有興趣了,結果使得他們逐步獲得一種對外界事物永久性的較完整的觀念。如果客體在他們眼前落下,他們會到客體落下的地方尋找。他們也能尋找部分拉隱藏的物體。同樣,如果他們暫時把一個客體放在一邊(例如放在背後),過一會兒他們仍能找到這個客體,當然只有客體與他們動作有關時才能這樣做。不過,這一階段的嬰兒不能找到其他完全隱蔽的客體。例如正在玩的物體被完全移到幕後時,嬰兒只是縮回伸出的手。從他的反應看,好像客體已經消失。
第四分階段
(9~12個月)標誌著對客體永久性的名副其實的觀念的開始。這時,嬰兒能找到完全隱藏的客體。例如,將玩具用毯子完全蓋著,嬰兒會揭開毯子找到它。表明這時的嬰兒已經知道:即使物體看不到,它們依然是存在的。但是,皮亞傑發現這一分階段有一個有趣的局限,當他把物體藏在A處時,嬰兒能找到它,然後,他把物體放在B處,嬰兒仍然會到A處尋找它。皮亞傑認為這是兒童不能遵循一個轉位的系列(從一個隱藏的地方到另一隱藏的地方的移動)。
在第五分階段
(12—18個月),嬰兒能夠根據物體位置的移動來尋找它們。但是,當位移過於複雜,他們仍然會回到原處尋找,好像客體仍存在於他們過去發現之處,並未隨著移動而變化。
直到第六分階段
(18—24個月),嬰兒才能跟隨看不見的轉位。例如,這時兒童能夠找到繞著沙發迂迴滾到沙發下面的一隻球。兒童所以能夠這樣做,是由於他雖然看不見球了,但他仍能在自己的內心摹想球滾動的軌道。皮亞傑指出,兒童形成客體永久性的觀念是同他對客觀世界的整個時間——空間組織和因果性組織的認識密切聯繫著的。在皮亞傑看來,兒童的客體永久性觀念的發展是兒童在以前和物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運動協調性發展而形成新的經驗結構的結果。兒童客體永久性的發展是逐漸的連續的過程。
相關研究
關於兒童獲得客體永久性觀念,許多學者作了類似於皮亞傑的實驗研究,提出了有別於皮亞傑的見解。其中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當主試把玩具藏在A下面讓9個月的嬰兒兩次成功地找到它。如果主試把玩具藏在B下面,而且讓兒童看見,兒童是否仍然到A處下面尋找?結果發現,把玩具藏到B下面,延緩5秒鐘後讓兒童尋找,兒童到A下面尋找的錯誤容易發生;如果延緩時間很短,只有1秒鐘,兒童就不會產生這個錯誤。對兒童行為的解釋,皮亞傑認為這是兒童客體永久性概念發展的反映。但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新的假設,認為兒童搜尋藏起來的物體能力中,記憶是重要的成分。在一個水平上,12個月的嬰兒確實相信隱藏著的物體的永久性,否則不會去尋找。但這種能力可能只有在回憶已經成熟以後才能力生。
意義
兒童獲得客體永久性觀念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感知動作階段0-2歲)的最大成就,皮亞傑把這一成就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從以自我為中心變為把自己僅看作是無數客體中的一個。這一最大成就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形成了穩定性客體的認知格式,當某一個客體在視野某處消失,他們仍能在該處尋找。(2)空間——時間的組織也達到了一定水平,形成空間“位移群”的基本結構。這時,對客體的定位可以按“位移”的線路追蹤出來。皮亞傑指出“這個群的心理學的等價語義就是包含著回到原初位置或者圍繞一種障礙進行迂迴等等行為的可能性”。位移不僅反映了空間的特性,同時也體現了時間序列的特點,因為位移總是遵循一定順序發生的。(3)表現出因果性認識的萌芽。皮亞傑認為穩定性客體及其位移的體系又是同因果性結構不能分離的。兒童最初的因果性認識產生於自己的動作與動作的結果的分化,以後擴展到客體之間的運動關係。當兒童能運用一系列協調的動作實現其一個目的——如用手拉動面前的毯子,拿到放在毯子上的玩具的時候,就意味荷因果性認識已產生了。所以,兒童獲得客體永久性觀念對兒童後來的認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後來兒童認知活動發展的基礎。
套用
皮亞傑的理論概念和研究發現不斷地影響著其他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從2000到2003年之間,這類文章多達170餘篇。例如,有一項研究用類似皮亞傑所做的遊戲,比較6個月和半個月的嬰兒對黑暗處的物體和光亮處所藏在布料下的物體的搜尋傾向(Shinskey & Munakata , 2003)。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嬰兒確實具有在黑暗中尋找物體的基因優勢”。然而,研究者並不確定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其中一個解釋是也許遮羞布的出現干擾了嬰兒本身就很弱的在腦中表征物體的能力。另一個解釋是從進化和適者生存的觀點來看,比起搜尋僅藏在明亮處的物體來說,人類思考並尋找黑暗中的物體的能力要更為重要。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嬰兒的睡眠與其客體概念的發展有關(Scher, Amir & Tirosh, 2000)。這種關係是,在同年齡組(9個月)的嬰兒中,客體永久性概念水平較高的嬰兒比水平低的嬰兒睡眠狀況要好。比較直觀的感受就是,如果你不能確信第二天早晨醒來你的財務依舊原封不動、沒有消失,你可能也睡不安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