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北端,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區域的分界點,面臨長安街。
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裡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名稱由來:
清朝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目的,除採用其它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鬥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明清城樓的構成
城門正外側一般都修建瓮城,城門正上的建築稱為城樓,瓮城上亦修建城樓,名為箭樓。這樣構成了完整的城樓結構。而在城樓前修建的用於開啟吊橋的建築則稱為閘樓。建築結構: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天安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1986年《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自癸卯霖潦之後,城垣頹圮,城樓雉堞崩剝殆盡。”
平遙城樓
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平遙城牆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 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築為“龜城”。明清兩代先後有26次維修,城牆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牆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牆。四隅角樓四座,東城牆上有點將台,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平遙城牆建有重門瓮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瓮城外原設有吊橋。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寬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 10.04 米。造型古樸、典雅 ,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