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樓》

《安定城樓》

《安定城樓》是李商隱詠懷詩的代表作,氣韻流動,俊逸高邁,歷來受到推崇。全詩將憂念國事、抒寫抱負、感慨時世、抨擊腐朽融為一爐,雖是傳統登臨題材,卻一反寫景抒慨的陳規,僅在首聯以登樓遠眺發端,以下通篇純粹抒懷。其中情緒多端,有慷慨,有失意,有激憤,有惆悵,有迷惘,有孤苦。這種繁複的感情、凝鍊的語言,使得這首詠懷詩意蘊深厚。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安定城樓》《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雛竟未休。

詩詞注釋

李商隱李商隱
1.此詩馮《譜》、張《箋》俱編入文宗開成三年(838)。李商隱於開成三年應博學宏詞科不中,乃回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府治在關內道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參《舊唐書·地理志》)。王茂元於大和九年(835)節度涇原,至開成四年猶在涇原。因唐之涇原在隋代為安定郡,故此詩依舊習稱"安定城樓"。

2.迢遞:此形容樓高而且連續綿延。謝朓《隨王鼓吹曲》:"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3.汀洲:汀指水邊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寫登樓所見。

4.賈生:指西漢人賈誼。《史記·賈生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又《漢書·賈誼傳》載:賈誼認為"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太息者六。"因此"數上書陳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並未採納他的建議。後來他嘔血而亡,年僅33歲。商隱此時27歲,以賈生自比。

5.王粲: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載:王粲年輕時曾流寓荊州,依附劉表,但並不得志。他曾於春日作《登樓賦》,其中有句云:"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商隱此以寄人籬下的王粲自比。

6.永憶兩句:《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乘扁舟歸隱五湖。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後才行。

7.不知二句:鵷雛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像鳳凰的鳥。《莊子·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商隱以莊子和鵷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並非汲汲於官位利祿之輩,但讒佞之徒卻以小人之心度之。

寫作背景

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寫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時詩人年二十六。安定城即涇州(今甘肅涇川),當時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隱仕途受阻,遠道投王茂元幕,還被王茂元招為女婿,而在當時的牛李黨爭中,王茂元屬李黨。據說李商隱就是因為這一原因,在應博學宏辭科試時受當權的牛黨排擠。這首詩就是在應試落選後重回涇州時所作。詩中主要抒寫了詩人自己建功立業的志趣、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無端受讒的憤慨。它是晚唐時期年輕士子在朋黨爭鬥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實寫照。

詩詞題解

《安定城樓》《安定城樓》
唐文宗開成三年(838),二十六歲的李商隱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結果落了榜,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中做幕僚。這首詩就是他客中登安定城樓遣愁言志的名作。安定城樓,即涇州城樓。涇州,是唐朝涇原節度使府所在地,在今甘肅涇川縣北。

古往今來,登高臨遠的文人騷客總愛賦詩言志。不同遭際的詩人,把酒臨風,登高望遠,總是思緒飛揚,感慨萬千。相似的主題,表現出不同的人生情感和人世感慨,登樓詩成為中國詩歌里頗有意味,頗有深度的一類作品,湧現出大量的千古名。那么,當失意的李商隱站在安定城樓上舉目遠眺時,他又有什麼獨特的人生感喟呢?

詩詞句解

《安定城樓》《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高峻綿延的城牆上聳立著百尺高樓,站在高高的城樓上放眼望去,只見婆娑的楊柳之外,是無盡的水邊平地。“迢遞”,高遠綿長。“汀洲”,水邊平地。登高遠眺,楊柳蔭蔭,河水清清,洲青沙白,天地是那么廣闊,山河是那么壯美,而自己的處境卻是這樣的侷促,滿目春色頓時化為滿眼的淒迷。一個“盡”字,涵蘊無窮。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禁悲從中來,道出了自己壓抑許久的悲傷。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想當年,賈誼少年才俊,卻只能空自垂淚,枉有滿懷抱負;王粲才高,亦無用武之地,只能春日遠遊,寫寫《登樓賦》,在紙墨之間寄託憂思。這是詩人借賈誼和王粲來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賈生”,即賈誼,西漢著名文學家。二十二歲就被漢文帝召為博士,可謂是少年英才。他曾向漢文帝上《陳政事疏》,說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李商隱借“垂涕”來指代賈誼的憂國憂時之情。可惜他的建議不僅沒有被漢文帝採納,而且還遭到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十三歲即抑鬱而死,未得漢室重用,所以說是“虛垂涕”。

《安定城樓》《安定城樓》之王粲
王粲,漢魏間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歲詔受黃門侍郎,因避三國戰亂,離開長安到荊州去依附劉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個春日,他登上城樓,寫下傳頌千古的《登樓賦》,抒發內心的抑鬱苦悶。“春來更遠遊”一句是指王粲《登樓賦》中所言“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是田野里萬物生髮,欣欣向榮,雖然確實很美,但畢竟自己寄居異地,有志難申,不可稍留,而當遠遊。仔細體味,正與李商隱寄居岳父之所,眼望涇州盛景、胸懷挫折之情相通。

賈誼獻策之日,王粲作賦之年,都與詩人一般年輕。詩人應博學宏詞科考試而落第,其心境與賈誼上書未一樣抑鬱愁苦。詩人遠赴涇州入王茂元幕府,與王粲一樣寄人籬下,流落幕府。萬般情懷,便由這兩個典故準確地傳達出來了。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常想白髮年老時歸隱江湖,披散頭髮,駕一葉扁舟,悠遊於江湖之間,但需待自己扭轉乾坤,迴旋天地,建功立業之後。詩人雖然遭遇困頓,可是他的凌雲之志並未減退。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王之業後,辭去爵位,乘一葉扁舟飄然而去,成為千古美談。李商隱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想學范蠡,建功立業,等到功成名就之後便引身而退。“欲回天地”說的是自己渴望有回天之力,以重振李唐王朝。“永憶江湖”強調自己並非貪慕功名利祿,而有功成身退之心。“永”字表達的是詩人畢生的理想,“欲”字可見詩人強烈的用世之心。

這一聯歷來備受推崇,它不僅對仗工整、氣勢雄渾,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既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又追求淡泊寧靜的超遠人生。有了前者,才能胸襟開闊,兼濟天下;有了後者,就會區別於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紀曉嵐曾經盛讚此聯“千錘百鍊,出以自然,杜亦不過如此”。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不料死老鼠被當成美味,而秉性高潔的鵷雛竟然被猜疑個不休。“鵷雛”,鳳凰一類的神鳥。這一聯出自《莊子·秋水》。戰國時惠施任梁國相,莊子準備去探望他。有人對惠施說,莊子是想來謀奪你的相位,惠施於是百般防範。莊子聽到這事後,就對惠施說:南方有一種叫鵷雛的神鳥,從南海飛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樹不歇,非竹實不吃,非甘泉不飲。有隻貓頭鷹剛獲得一隻死老鼠,看到鵷雛飛過,懷疑它要來搶食,就仰頭向它發出“嚇嚇”的怒叫聲。現在你也想用梁國這隻死老鼠來“嚇”我嗎?

詩人巧妙地借用莊子的典故,把本來很難用簡短文字表達的意思說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李商隱應博學宏詞科考試而落選,與某中書大人“此人不堪”這一含有道德人品的非議有關。詩中所用典故,大概正是對這種猜忌與中傷的憤慨。同時,也可能是諷刺那些企圖把持利祿、一力排斥異己的朋黨勢力。

詩詞評解

《安定城樓》《安定城樓》
李商隱《安定城樓》採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對朋黨之爭的議論,情意曲折、隱晦,把事業上遭受的不幸和內心的憤懣不平寄予借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表達抒發出來。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歐陽修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結,其興於怨刺(《梅聖俞詩集序》)。這是他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有真實的創傷體驗才有詩內的真情實感,用西方文論的術語來稱,是一種客觀的投影,是一種現實的體驗但又與作者的情意有直接關聯,才能引發如此深刻的體會。

李商隱向來以善用典著稱。這首詩用典很多,也很成功。由於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詩人有相似之處,以其比擬自己的憂時羈旅之感,便使一位奮發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作者的隱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隻字表達出來,而藉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無意於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態,還巧妙地反擊了對自己的惡意中傷。

據《蔡寬夫詩話》記載,王安石晚年喜吟此詩,他說:詩人們都向杜甫學習作詩之法,但真正學得好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李商隱;他的“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一聯,“雖老杜無以過”。

詩詞賞析

李商隱李商隱
李商隱的七律中,這首詩寫得較有氣魄,表現了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他雖仕途受阻,並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並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詩中多用典故,這是他作詩的特色,但此詩流暢明快。《蔡寬夫詩話》載:王荊公晚年這次喜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永憶扁舟之類,雖老杜無以過也。《李義山詩集輯評》引朱彝尊曰:通首皆失意語,而結句尤顯然。第六句尤奇,後人豈但不能作,且不能解。紀昀曰:刺同侶猜忌之作。《昭昧詹言》:此詩脈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間之者。然用事穢雜,與前不相稱。
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寫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時詩人年二十六。安定城即涇州(今甘肅涇川),當時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隱仕途受阻,遠道投王茂元幕,還被王茂元招為女婿,而在當時的牛李黨爭中,王茂元屬李黨。據說李商隱就是因為這一原因,在應博學宏辭科試時受當權的牛黨排擠。這首詩就是在應試落選後重回涇州時所作。詩中主要抒寫了詩人自己建功立業的志趣、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無端受讒的憤慨。它是晚唐時期年輕士子在朋黨爭鬥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實寫照。
首聯扣題,寫登樓所見。頷聯以古人自況。賈誼為漢文帝獻《治安策》,條陳時勢,中有痛哭長太息之語;王粲遠道避亂荊州,投依劉表,作《登樓賦》;兩人都有懷才不遇之痛。詩人化用杜甫去國哀王粲,傷時哭賈生的成句,寫得更具體更動感情。上句一個虛字,既是對賈誼獻策未售、英才埋沒的惋惜,又是對自己報國無門的慨嘆。下句則借王粲十七歲時遠遊荊州、十五年間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終於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隱憂。頸聯由憂時感事、自嘆不遇轉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時范蠡輔越王勾踐滅吳後乘扁舟,浮於江湖的典故。永憶是堅持地嚮往著的意思。這一聯所表現的積極入世的態度,深得宋代王安石的激賞,以為雖老杜無以過也。但是,詩人這種要功名不要祿位的衷情,在朋黨傾軋的環境下卻屢遭歪曲,於是詩人憤憤不平地唱出了尾聯。尾聯運用《莊子·秋水》中所寫的鴟鷹嘴含腐鼠忌鵷雛搶奪而鵷雛不屑一顧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譏諷。表明自己應試博學宏辭,不是為了區區祿位。遠道投幕,婚於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飛黃騰達。對於那些利祿薰心的權貴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端造謠中傷,則表現了極大的憤怒。
全詩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四個典故,都能貼合自己的身份、處境與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聯繫、構思縝密。如頷聯所用的賈誼、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齡同自己相仿,都是奮發有為的青年時期;二是經歷遭遇同自己相仿,都在虛垂涕、更遠遊之痛;三是與頸、尾聯結構緊湊,頸聯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闡明垂涕遠遊的目的,尾聯鴟鷹忌鳳凰之曲則速寫他人對垂涕遠遊動機的歪曲。另外,此詩用典手法也多有變化,賈誼、王粲典是明用,好在準確深沉;范蠡曲是隱用,好在有意無意之間;出於《莊子》的典是活用,好在靈巧而流轉。正由於能通過使典用事含蓄而深刻地抒情言志,《安定城樓》才成為李商隱七律代表作之一。

寫作特點

用典自然貼切

本詩連用四典,層次錯落有致,功用各各不同。賈誼上《治安策》不售,王粲避亂荊州,李商隱流寓王茂元幕中,雖都用以自況考試不第,卻又有細微的差別:談賈側重於政治抱負不得實現,才調虛論;說王則著眼在異鄉萬里,登樓傷懷。暗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故事,既表現了詩人建功立業的渴望,又充分顯示了詩人不以名利是求的沖淡胸懷。最後舉莊子自比“鵷雛”以調侃奚落惠子醉心權位的寓言,筆觸掃向那些以“腐鼠”為美味的惡意中傷者,寄慨尤深。全詩層層設喻,活而不亂把一個遭逢辛苦,“欲回天地”的少年志士的複雜情懷表現得鮮明深刻。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博愛),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