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城由外城、內城、瓮城、羅城、城壕等部分組成,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形成重城並守之勢,構成了一個壁壘森嚴的軍事防禦工程。並與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構成堅固的古代防禦體系。 嘉峪關內城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頭垛口林立,磚垛牆高1.7米。東西城垣開門,門上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修建的東西二樓:東為“光化樓”,西為“柔遠樓”,均系單檐歇山頂、周有迴廊的三層木結構建築,總高17米。東、西門外均有土築瓮城回護,瓮城與內城同制辟門向南,門上各有一座閣樓。西瓮城外羅城凸出,中辟門向西,為關城正門,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明弘治8年(公元1495年)於羅城上修建嘉峪關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同處一條中軸線上。清同治末年左宗棠駐節肅州時,曾修整關牆和關樓,並親筆題“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高懸關樓。南北兩端城頭各有一座箭樓,為警戒哨所。關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樓,南、北牆居中各有一座敵樓,城內有游擊將軍府、宮井。關城城牆四周有瞭望孔、燈槽、射擊孔等防禦設施。羅城兩端連線南、北、東三面土築圍牆,形成外城,周長1263米。外城廣場有文昌閣、戲樓、關帝廟、墩台等,外城又與南北延伸的長城連線。登上城頭,南望祁連山,雪峰如玉,綿亘千里;北有黑山,石壁嶙峋,如鑄銅色。兩山對峙,關踞其間,形勢險要,素有“河西第一隘口”、“邊陲鎖鑰”之稱。1961年被國家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築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傳說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管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為“最後一塊磚”。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瓮城門)門樓檐台上,旅遊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後一塊磚”,引起對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智慧的敬佩之情。嘉峪關自建造以來,屢有戰事。明正德年間的1515-1522年,吐魯番滿速爾兵數犯河西。當時嘉峪關只是座孤城,以致滿速爾兵兩破關城,並屢掠附近請部民眾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關建成為一座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後,關城鎖陰邊睡,又有明牆暗壁相合,才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關。
今天,嘉峪關經過修葺,仍可見當年雄險的邊關氣勢,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翰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