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蕁麻目Urticales
科中文名:桑科Moraceae
屬中文名:桑屬Morus
形態特徵
吉隆桑是落葉喬木,樹幹褐色,樹皮較厚,老時直裂。二年生枝條多為黃褐色,皮孔突起呈圓形或橢圓形。一年生枝條綠色,而且特別粗壯,一般直徑8—10毫米。單葉互生,葉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葉片大而厚是吉隆桑的主要特徵。葉寬11—15厘米,葉長17—20厘米,葉面深綠色且光滑,葉背面多茸毛。葉脈掌狀,葉柄長6厘米左右。雌雄異株,子房上位,成腋生的荑花序,桑葚於葉柄基部腋生,桑葚有柄,成熟後呈暗紫色。其葉柄和一年生枝條中具有白色乳汁。
生長習性
吉隆桑生長的地方,土壤多為沙壤土,呈微酸性,附近植被有:艾蒿、草竹子、蘆葦、蓼、灰灰菜、土大黃等;樹木有:喬松、長葉松、楮樹、杜梨、漆樹、杜鵑等。
吉隆桑的適應性很強,在海拔2300—2600米處坡度為45度的山坡上生長良好。同時,可與其他樹木混生,主根因土壤流失而裸露仍然生長良好。在吉隆林區發現有一株高15米、胸徑周長近1米的吉隆桑與一株楮樹並生於一處,兩者互相爭奪水分,養分、陽光,吉隆桑仍然生長很旺盛。
栽培技術
種植農桑系列品種的要求:
該系列品種對肥水要求比較高,要選擇能灌能排、土壤肥沃的水田,禁止種植在山坡地以及土地薄瘠的旱地,以免得不償失,發揮不了品種桑的優勢。
種植前的準備:
①深挖植溝:平整好土地,同時挖好排水溝,種植溝,溝要求寬30cm、深50cm,將挖出的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
②施足基肥:以垃圾、豬欄糞等有機肥為主,要求畝施50擔以上且蓋土10cm表土,並踏實,等苗栽植。
③苗木準備:大小苗要分開種植,整修苗根,剪去過長、破傷的桑根,剔除病蟲苗。
種植規格:
根據品種特性,必須按0.66米×1.35米的標準種植,每畝控制750株左右(不能超過800株)。
種植方法:
把桑苗放入預定的種植溝內,扶正桑苗,舒展苗根,再將表土填入根部,捏住苗木,輕輕向上提斜,最後踩實,壅上心土成鏝頭狀,深度以埋沒根頸(青黃交界處)5厘米為適。
種植時間:
在桑樹落葉後、土壤封凍前栽植為好。
桑苗保護:
短時間期內可堆放在室內或陰涼處,用稻草蓋好保護,保持苗木新鮮:較長時間應將苗木暫時“假植”。
管理要點
檢查:
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是發芽前(3月上旬)逐株進行,發現栽植太深、太松、不正的,要重新栽植或復土踏實,特別是根頸部露出的一定要復土,發現乾枯至頸部的苗應撥出再補種;第二次是在發芽後的檢查,如發現不發芽的要及時補植。
定乾與疏芽:
發芽前剪去苗木上部枯死部分,留下苗長25-30厘米,有利發芽,待發芽後新條長至15厘米左右時,選定兩個長勢好的枝條,其餘全部疏去。
施肥:
適量施澆清水糞,以利根部吸收、成活。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追肥2-3次;每畝糞肥40擔或餅肥80公斤、碳銨100公斤,禁止過早施化肥。
常規管理:
隨氣候、季節變化,做好除草、鬆土、病蟲害防治、排灌等工作,特別是防止前期積水
病蟲防治
褐斑病
受害症狀:桑葉上有褐色的不規則病斑。病斑初始只有芝麻大,隨病情發展病斑逐漸增大,病斑中部淡褐色,周邊濃褐色。
危害時期:5月開始有發生,8-10月是危害盛時期。多濕是病害發生和流行的關鍵因素。從初次侵染到引起再次侵染只需10天左右。春伐桑園較夏伐桑園受害嚴重。
防治方法;首先,冬季清除桑園內的枯枝落葉集中燒毀,雨季注意開溝排水,由下向上采葉,改善桑園通風透光條件。其次,藥劑防治;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殺,間隔10天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無殘毒,但要求各天采葉。
根結線蟲病
受害症狀:根結線蟲侵入桑根組織後,不斷吸取桑根營養物質,在吸取營養物質過程中,雌蟲分泌的唾液刺激桑根組織形成巨細胞,使細胞過度分裂膨大形成腫瘤。桑根產生腫瘤後,根系的正常生長發育手到阻礙,即便萌發,桑樹萌發晚,有的就不萌發,即便萌發,桑樹枝條也細少、葉薄發黃,病株1-2年後逐漸死亡。
危害時期:該病主要因調入省外帶病桑苗而傳入,桑樹受害症狀以4-7月較為突出,且多發生在河灘地和土壤沙質較重的桑園中。
防治方法:首先,強化檢疫,防止帶病桑苗的調入調出。其次,對桑園中發生的零星病株挖出燒毀。
桑疫病
受害症狀:有黑枯型和縮也型。初期桑葉上有油浸狀病斑,以後擴大成黃褐色斑,病斑周圍葉色稍黃,病葉變黃易脫落,病情擴展時,葉脈、葉柄、新梢上形成凹陷的暗黑色條斑,整個新梢變黑枯,俗稱“爛頭病”。
危害時期:桑疫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係密切,高溫多濕利於該病細菌的生長和繁殖。7-9月是該病的高發期。
防治方法:首先,因氣孔和傷口是該病細菌的主要傳染途徑,因此,夏秋采葉儘量留葉柄,減少樹體創傷;其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在剪除病梢後,用15%的農用鏈黴素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天噴一次,重點噴樹梢和葉背,噴2-3次可控制病害。
桑裏白粉病
受害症狀:該病多發生與枝條中下部的葉片上,發病初期,葉背產生白粉狀圓形霉斑,在霉斑相應的葉面,出現淡褐色的斑塊。病害嚴重時,霉斑擴大連線成片,白色粉末布滿葉背。
危害時期:該病8-10月時是發病盛期。葉片硬化早的桑品種以及地下水位的山區桑園易發生本病。
防治方法:首先,選栽桑葉硬化遲的桑品種。其次,及時采葉,防止桑葉硬化。再次,藥劑防止:與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相同。
蕁麻目百科(四)
蕁麻目(Urticales) 雙子葉植物綱 花單性、雙性或雜性,小而整齊,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並與其對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單室而內含一枚胚珠,果實為堅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種子,胚占據整個種子 |
蕁麻目百科(三)
蕁麻目(Urticales) 雙子葉植物綱 花單性、雙性或雜性,小而整齊,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並與其對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單室而內含一枚胚珠,果實為堅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種子,胚占據整個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