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屬概述
中文名:錐頭麻
科拉丁名:Urticaceae
屬拉丁名:Poikilospermum
低海拔:600
高海拔:1400
花期:4月
果期:5-6月
土壤PH值:4.5-5.5
年降水量:1200-1500
保護級別:3
中國植物志:23(2):374
英文植物志:5:181
現狀:稀有種。在中國,僅雲南南部保存較好的熱帶季節性雨林中或其林緣有分布,多年來因植被破壞嚴重,錐頭麻植株日漸減少。
標準出處:《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1992年)
形態特徵
錐頭麻是攀援狀灌木,長10-15米,莖皮灰棕色,下後髓中空。葉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20(-35)厘米,寬7.5-15(-23)厘米,先端突尖或鈍,稀漸尖,基部銳尖、鈍圓或微心形;鍾乳體點狀,在上面密布,在下面僅沿細脈整齊排列,側脈8-12對;葉柄長5-15厘米。
雌雄異株,花序二歧聚傘狀。腋生;雄花序長2.5-5厘米,2-3回分枝,末回花序梗短,排成假傘形狀,球狀團傘花序直徑3-6毫米。
雌花序長約5厘米,寬約6厘米,1-2回分枝,球狀團傘花序2-4,直徑2.5-4厘米;苞片大,對生,舟狀。
雄花無梗,長約2毫米,花被(3-)4裂,雄蕊(3-)4,花絲在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長約1毫米;雌花具短梗,花被管狀,4淺裂,柱頭舌狀。
瘦果卵狀,長約4毫米,熟時藏於宿存花被內;胚直立。
生長習性
錐頭麻在中國的分布區屬低山季節性雨林,為層間植物,宜高溫多濕和溪溝常年流水的小氣候環境。
錐頭麻在中國是本種植物分布的北緣,多生於海拔500-750米低山溝谷季雨林林緣和常年流水的溪溝旁。
產地年平均溫19——21℃;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勻,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但乾季多霧,年平均霧日達120——150天,多集中在10-2月,可以補償水分的不足;相對濕度82-86%。
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岩構成的黃壤性土,有機質層厚,pH值4.5——5.5。錐頭麻在透光的林緣處生長特別旺盛,攀援於藤灌叢或小樹上;在上層喬木濃密覆蓋的林中,植株少見。
花期4-5月,散發密香氣,果期5——6月。結實雖多,但天然繁殖能力較差,幼苗稀見。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錐頭麻是熱帶季節性雨林典型的層間植物之一,形態特徵處於桑科和蕁麻科之間,對本屬的分類地位的研究將對蕁麻目各科的演化關係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在已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內應加強保護和管理,促進天然更新。與本種分布一致、生境類同的毛錐頭麻P.1anceolatum(Trec.)Merr.也應同時進行保護。
栽培方法
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場地選擇
低海拔地區栽培錐頭麻,應主要解決夏季高溫影響錐頭麻生長的問題。因此,應利用樹陰、樓房背後陰地和室內栽培錐頭麻。
種麻選擇
栽培時間
在錐頭麻休眠期栽培可獲得高產。冬季寒冷,栽培錐頭麻容易凍壞,且防寒工作也很麻煩,宜在3月下旬解凍後栽培,稱為春栽。栽後錐頭麻雖不萌動,但蜜環菌卻能生長。只有在錐頭麻萌動前和蜜環菌建立關係,錐頭麻才能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栽培錐頭麻宜早不宜遲。如在室內或有防寒條件的場地栽培錐頭麻,也可在10月底收穫錐頭麻時邊收邊栽,稱為冬栽。
栽培深度和用種量
在室內或有樹木遮蔭、土壤濕潤的地方,錐頭麻栽後覆土不超過10厘米;在溫度較高、雨水又少的地方,栽後覆土可適當增加,一般不超過15厘米,每平方米用種約500克。
繁殖栽培技術
準備工作
每平方米需直徑5-10厘米、長40厘米的闊葉樹鮮段木20根(以柞木為好),在段木兩側每隔5厘米砍上魚鱗口,用濕沙培好備用。乾柞樹葉或栗葉2千克,栽培前用水浸泡。1立方米河沙,1麻袋鋸末(也可用山林中腐殖質土),可栽培5平方米。河沙和鋸末(或腐殖質土)按體積2:1拌勻,含水量50%(用手握能成團)。
栽培時間及操作方法
4-5月份。經人工有性雜交所獲得的錐頭麻種子,細小如灰。播種時需用萌發菌進行培養,使其萌發,約經二月的培養萌發,肉眼能見到細小的原球莖時便可轉移到蜜環菌材繼續進行培養,這樣培養的麻種即為原種。通過萌發菌經一段時間培養後轉入用蜜環菌材培養其操作方法是:6-7月份先在地面鋪5厘米厚純沙(水泥地面鋪10厘米),後鋪2厘米厚樹葉,然後取1份種子的1/2撒勻,接著每隔5厘米擺1根段木,在每根段木的一側擺菌枝3-4根,並用混合沙填實覆蓋,再按上述方法種第二層,最後覆蓋10厘米混合沙。此外,也可用菌材和段木間隔擺放栽培。
田間管理
防寒
冬栽錐頭麻在田間越冬,為防止凍害,必須在11月份覆蓋沙土或樹葉30厘米以上,翌年開春後再除去覆蓋物。
調節溫度
為加快錐頭麻長勢,應及時覆蓋地膜增溫,5月中旬氣溫升高后又必須撤去地膜,待9月下旬再蓋上地膜,以延長錐頭麻生長期。夏季高溫時,要覆草或搭棚遮蔭,把地溫控制在28℃以下。錐頭麻生長期間不必拔草、追肥。
防旱排澇
病蟲害預防
錐頭麻和其它植物一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遭到病蟲害的危害。
病害
主要是雜菌感染的危害,嚴重時會使錐頭麻塊莖腐爛。雜菌菌絲呈綠、黃、白等顏色。但一般不能生成根狀菌索,很容易識別。發現雜菌時必須清除。
防治方法
選用蜜環菌菌索旺盛而無雜菌的菌材;培養菌材時應加大用種量,造成蜜環菌生長優勢,以抑制雜菌;栽培錐頭麻的沙土要乾淨,並在收穫翻栽時更換1次;菌材使用2-3年後應全部更換;澆水要均勻,注意調節溫度、濕度;栽種前用石灰或其它殺菌劑和殺蟲劑對栽培場地進行處理。
蟲害
螻蛄,有殺蟲雙水劑250克,炒香的麥麩25千克加水7.5升拌和後,於傍晚撒於地表誘殺。
蠐螬,在栽種前,用呋喃丹1.5-2.5公斤點蔸。有條件時可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
植物價值
經濟價值
錐頭麻是熱帶季節性雨林典型的層間植物之一,形態特徵處於桑科和蕁麻科之間,對本屬的分類地位的研究將蕁麻目各科的演化關係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化學成分
從錐頭麻枝葉中分離到10個化合物:
(1)、2α,3β,19α-三羥基-12-烯-28-烏蘇酸;(2)、羽扇豆醇;(3)、β-谷甾醇;(4)、β-胡蘿蔔苷;(5)、大黃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5α,8α-表二氧-(22E,24R)-麥角甾-6,22-二烯-3β-醇;(7)、(2S,3S,4R,8E)-2-[(2'R)-2'-羥基二十四烷醯氨基]-1,3,4-三羥基-8-十八烷烯;(8)、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Z)-2-[(2'R)-2'-羥基二十四烷醯氨基]-3,4-二羥基-8-十八烷烯;(9)、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羥基二十四烷醯氨基]-3,4-二羥基-8-十八烷烯;(10)熊果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