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出土鐵器318件,其中犁、犁鏵、鏟、錛、攫、鍤等農具206件,均為鑄制,此外還有齒輪、矛、鑿等產品,說明遺址的產品以農具為主,十餘件鐵器上有“河一”銘文。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牆外。 1965年文物調查發現,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75年,鄭州市博物館對遺址的冶煉區發掘1700平方米,在發掘範圍內,發現煉鐵爐爐基兩座、爐底積鐵十餘塊,最大的重約23噸、礦土堆約60立方米、水井一眼、水池一處、四角柱坑、烘范爐十三座、船形坑一個等遺蹟。出土鐵器318件、陶器380餘件、石器8件。
兩座煉鐵爐爐基東西並列,間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基下部和爐前工作面相連,平面呈“凸”字形;爐缸呈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殘高0.54米;爐前工作面面積24平方米;爐壁、爐基、爐前工作面用摻石粉、炭末的黑褐色耐火土夯築建成。圍繞兩座爐基四周有水井、水池、礦石加工場、木柱高架、烘范爐、船形坑、鼓風管及煤渣堆積,遺蹟的分布顯示出以煉鐵爐為中心組成的一套完整的冶煉系統,而且已經使用煤餅做燃料,用於預熱鼓風。
出土鐵器318件,其中犁、犁鏵、鏟、錛、攫、鍤等農具206件,均為鑄制,此外還有齒輪、矛、鑿等產品,說明遺址的產品以農具為主,十餘件鐵器上有“河一”銘文。出土陶器中有眾多的鑄造鐵范用的陶模、典型的犁模、犁鏵模、鏟模、六角承模等,都分為上內模、上外模、下內模、下外模和范芯上、下模六種類型,一般在上內模上陰刻“河一”銘文。
考古發掘表明,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漢代國家治鐵專營時期河南郡第一冶鐵作坊,出土鐵器經過部分金相檢測,有灰口鐵、白口鐵、麻口鐵、鑄鐵脫碳鋼、古代球墨鑄鐵等,反映了我國漢代已達到最高的黑金屬冶鑄技術水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冶鐵遺址,在我國和世界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地址: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交通線路:在河醫立交橋下小公交322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