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培智中心學校

石景山區培智中心學校成立於1987年,是石景山區教育系統唯一一所為殘疾學生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

基本信息

簡介

石景山區培智中心學校成立於1987年,是石景山區教育系統唯一一所為殘疾學生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有教職員工31人,主要負責我區有特殊需要的殘疾學生的教育和康復工作。多年來,我校秉承“一切為了殘疾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的辦學宗旨,通過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殘疾學生接受適合他們的教育,我們把“培智、育心、塑魂”作為教師文化的核心理念。學校根據殘疾學生實際情況,樹立面向未來,不斷改革創新的辦學理念,形成了早期教育、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勞動康復站四位一體的辦學模式。目前在我校接受早期教育的學生有10人,九年義務教育段學生有72人,職業培訓訓練班學生有18人,勞動康復站有30個學員,在課程的選擇上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發展,通過連續的教育與培訓,使我區的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士有針對性的接受一體化的康復、教育和培訓的教育服務,使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提高生活品質。

指導思想

我校的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本著“一切為了殘疾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為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以適應智力殘疾學生當前和未來的需要為宗旨,針對殘疾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重視學生自身經驗的積累,積極營造適合他們的生長環境,努力培養他們積極熱情、樂觀向上、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精神,為他們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智力障礙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公民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適應家庭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具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的現代公民。即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的培養,注重學生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依據此目標並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段分別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重點。低年級:以發展學生的智慧型為主,加大遊戲治療,注重學生在玩中學,注重動作、感知覺及簡單的認知訓練,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則,加強學生的視覺刺激,建立圖片溝通系統,注重學生多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組織形式綜合為主,以認識自己、認識學校、認識家庭生活為主,設定不同的單元主題教學活動。中年級:以社會適應目標為主,兼顧智慧型發展領域的部分內容,涉及少量生活實踐領域的目標。高年級:以社會適應和生活實踐目標為主。

課程的分類和各類課程的比重

我校的課程設定參照《北京市培智學校課程設定方案》以及《石景山區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畫(試行)》的精神,課程設定遵循特殊性、生態性、發展性、選擇性、統整性、規範性原則,以功能導向為主的課程觀。課程設定以智力障礙殘疾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依據,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功能性、實踐性等特點,打破學科界限,著重訓練基本技能、學習基礎知識,培養殘疾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課程的主導思想是功能、參與、活動,並通過使用課程培養學生學會溝通、自理、在家生活、社區使用、社交技能、安全與健康、休閒娛樂、自我引導等功能性學科技能。功能性課程涉及到以下領域的教學:實用語文綜合常識、實用數學、生活適應、康復訓練、體育與律動等課程。
1、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時間39周左右,每周按5天編排課程,學生每天在校學習和活動,包括午飯和休息時間為7小時,學生每周安排時間為35小時。每學年上課39周,學校機動3周(包括學校傳統活動、社會大課堂、文化節、市特奧活動等)。
2、每周活動總量:每周安排5天教學,每天6課時,每課時35分鐘;每天20分鐘早安活動時間,每天不少於1小時的集體體育鍛鍊時間,中午1小時休息時間。

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學校名錄

特殊教育是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需要,採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教育者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擁有良好品德,提高適應能力的一種教育,實施對象主要是盲、聾、啞、智力落後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本任務是盤點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