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
2.動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動物新品種培育、禽畜飼養、水產養殖、野生動物保護等。
3.有害動物的防治:農業、林業的有害動物控制,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寄生蟲病防治等。
4.促進醫學生物學的發展:人也是一種有智慧的高等動物,動物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也同樣適用於人類。動物生物學研究有利於改善人類的膳食營養、疾病防治,促進健康長壽,探索人類起源等。
5.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動物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動物生態學研究有利於解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重大社會問題,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主要內容
2.多細胞動物的胚胎髮育主要包括動物發育的一般規律、脊椎動物個體發育的模式動物。
3.動物的類群及其多樣性主要包括動物的分類和系統發生、動物體的基本結構、單細胞真核生物——原生動物門、無脊椎動物類群、脊索動物類群。
4.動物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包括動物身體的保護、支持和運動,動物的排泄和體內水鹽平衡調節,動物的循環、呼吸、淋巴和免疫,動物的消化和吸收,動物的神經調節,動物的激素,分泌和調控,動物的生殖。
5.動物的遺傳和進化主要包括遺傳的基本定律、動物遺傳的染色體基礎和分子遺傳的基本原理、動物進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6.動物的地理分布與多樣性保護主要包括動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動物多樣性。
與動物學內容差別
研究對象
1.個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電子
2.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生物分界
三界法: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19世紀德國的Haeckel,1834—1919)。
五界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1969,Whittaker)。
四界說:原核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Leedale,1974)。
六界說:病毒界、細菌界、藍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1979,陳世驤)。
T.Cavalier&Smith1989年提出了一個八界系統,古細菌界、真細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動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有學者認為這一分界是較為合理和清楚。
五界系統被比較多的學者所接受。
分類系統
動物界根據動物體細胞的數量而分為單細胞的原生動物(Protozoa)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Metazoa)兩個類型。後生動物又可根據胚層分化、體制、體腔、身體分節、附肢性狀、脊索和脊椎構造等又分為30多個門。分類學家對動物門類的劃分尚有爭論。Johnson(1977)將動物界分為28門,Webb(1978)分為33門,Alexender(1979)分為30門。
隨著近年來研究的進展,動物界分為34門的觀點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其中一些原來的“綱”升為“門”,如輪蟲綱升為輪蟲動物門,並增加了一些種類少的動物門類,如星蟲動物門
動物界主要特性
真核細胞、無細胞壁;典型的異養生物,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物質和能量才能得以生存;對環境刺激能夠產生行為反應,即具有活動性(Activity),多數組織和器官發達。常用分類系統
側生動物(Parazoa):側生動物門
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兩胚層、輻射對稱動物腔腸動物門
兩胚層、兩側對稱動物
無體腔動物(Acoelomata)扁形動物門
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a):輪蟲動物門、腹毛動物 門、動吻動物門、線蟲動物門、線形動物門、棘頭動物門、內肛動物門等。
真體腔動物(Eucoelomata):
不分節動物(Unmetameric):軟體動物門
分節原口動物(MetamericProtostomata):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
後口動物(Deuterostomata):
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棘皮動物門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
脊索動物門: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物種
生殖隔離:在自然情況下,不同物種的個體不發生雜交或雜交不育。
生殖隔離的形式:
(1)不發生交配。由於性行為不同、雌雄性器官不相配合等。
(2)配子不親和。即使發生交配,但雌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或受精後雜種胚胎不能正常發育。
(3)雜種不育。雜種即使能夠生長和發育,但不能繁殖後代。
亞種與品種
亞種(subspecies):物種內部由於地理上充分隔離後所形成的形態上有一定差別的群體(geographicorecologicalpopulationswithconspicuousdifferencesfromothergroupsinaspecies)。如東北虎和華南虎。豐富的亞種保證了物種能夠適應於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如果消除了地理隔離,亞種可互相交配和繁衍。品種(varietyorbreed):經過人工選擇,物種內部所產生的具有特定經濟性狀或形態的群體。如:家鴨可分為肉用型(如:北京鴨)、卵用型(金定鴨)和卵肉兼用型(土北鴨)等不同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