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基本信息
劉維嘉(1956—),曾用名:劉維佳,筆名:運河雄鷹,北京人。祖籍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滿族鑲白旗。1975年5月在北京市通縣五金廠參加工作,後調入北京市通縣麵粉機廠,1989年5月調入北京市通縣民政局參與北京市通縣(1997年撤縣設區)殘疾人聯合會籌建工作,此後一直在北京市通州區(通縣)殘疾人聯合會工作直至退休。劉維嘉1964年1月至1974年1月先後在河北省永年縣田堡國小、北京市通縣民族國小和北京市通縣三中學習。1983年春在北京市總工會幹部學校青年勞動模範政治理論培訓班學習。1984年至1987年先後在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全國職工文學創作函授講座和河北作家搖籃刊授學校學習文學創作。1989年6月畢業於北京市通縣經濟委員會中等專業學校“機械製造”專業。1992年7月畢業於民政部民政管理幹部學院“民政管理專業”(大專)。2001年第二季度在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進修。2006年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公共管理”專業(本科)。
現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文創委委員,中國旅遊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北京市通州作家協會會員,《千高原》理事委員會常務理事,《散文世界》《千高原》《散文選刊》和人人文學網、上海文藝網等刊物及網站簽約作家。北京市殘疾人寫作學會副會長。
曾經擔任《中國殘疾人》《摯友》《北京日報(郊區版)》《北京晚報》《民政之聲報》《北京社會報》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殘疾人天地節目”通訊員。
作品散見於《時代中國-中國報告文學》《中國志願者》《中國散文家》《北京作家》《當代人》《千高原》《散文選刊》《散文世界》《散文百家》《海外文摘》《文學月刊》《華夏散文》《2012最受中學生喜歡的散文精選》《內蒙古文學》《旅遊散文》《新文學》《中華作家》《世界華文作家》《雙麗文學》《華文月刊》《摯友》《運河》(山東)《運河》(北京)《漢陰政協》《中國殘疾人》《殘疾人文學》《中國社會報》《北京晚報》《北京法制報》《北京日報(郊區版)》《京郊日報》《民政之聲報》《北京社會報》《通州時訊》和中國作家網、百度文庫、中紅網、人人文學網、中國論文網、中國知網、八鬥文學網、散文網、梨園百年瑣記、上海文藝網、貴州作家網、江西教師網、中國蘭州網、南京龍虎網、吾喜雜誌網、道客巴巴、豆丁網等60多家報刊和100多家網站。
部分散文入選《中國散文大系》《中國最美散文》《美哉天下•中國旅遊散文優秀作品選》《追夢者的姿態--首屆林非散文獎獲獎作品選集》等20多部文集。至今已在全國60多家報刊上發表散文、隨筆、文學評論、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作品達150多萬字。獲得首屆林非散文獎等各種散文獎、新聞獎20多項。搜狐網、華夏文化傳媒網等30家網站對劉維嘉進行了宣傳報導。
著有散文集《永年花糕》《運河畔抒懷》《水墨隘江村》。分別被中國國家圖書館、運河書庫和浩然文學紀念館永久收藏。
通州電視台和《通州時訊》報都對劉維嘉的散文創作進行了專題採訪報導。
工作經歷
劉維嘉於1989年11月至2011年7月期間歷任北京市通縣殘疾人聯合會第一、二屆執行理事會副理事長,機關黨支部書記;北京市通州區殘疾人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執行理事會副理事長,機關黨支部書記。1994年7月至2011年7月任中共北京市通州區(通縣)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2011年7月因年齡因素改任副調研員。劉維嘉自1975年6月參加工作至今,歷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北京市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第一、二、三、四、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一、二、三、四、五屆主席團委員,中國共產黨北京市通縣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通縣第五、六、七、八、九屆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通州區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三、四、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三、四、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通州區青年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三屆紅十字會理事、常務理事,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三屆慈善協會理事、常務理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北京市通縣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通縣傷殘人體育運動協會副主席,北京市通縣殘疾人聯合會第一、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一、二屆主席團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殘疾人聯合會第一、二、三、四次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一、二、三、四屆主席團委員。
散文文集
個人著作
《永年花糕》劉維嘉著(名譽主編:王梓夫、張寶璽,主編:杜德久,執行主編:劉祥,運河文庫叢書。李玉君作序。灕江出版社出版發行)。
《運河畔抒懷》劉維嘉著(主編:林非,中國散文家文庫叢書。林非、張驥良作序。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水墨隘江村》劉維嘉著(主編:梁文偉、周亞、譚朝華。劉一達、劉祥、劉輝、張驥良作序。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品入編
《中國網路詩歌史編》(主編:雪瑤,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散文大系(抒情卷)》(主編:紅孩,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散文大系(旅遊卷)》(主編:石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2011年散文大聯展》(主編:石紅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散文精選300篇》(主編:林平,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美哉天下•中國旅遊散文優秀作品選》(主編:王海峰,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獲獎作品集》(主編:胡鋒,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當代文學作品精選(第1卷)》《當代文學作品精選(第2卷)》(主編:田緒清,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最美散文》(主編:卞毓方,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錦繡》(主編:滄海無言、林下清風,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部落格•心靈牧場(散文卷)》(主編:王展、邱兆燕,線裝書局出版社出版發行)。
散文集《春江水暖》和詩歌集《花開有聲》(主編: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文學作品選》2014年卷(主編:夏寒,線裝書局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散文佳作精選集》(主編:畢凌鋒,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散文選粹》(主編:阿若,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追夢者的姿態--首屆林非散文獎獲獎作品選集》(主編:林非、雷達)。
《存在的見證》(主編:蘇偉,白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新視野詩文精品選讀》(主編:夏寒劉靜,白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人生奮鬥夢想--北京市殘疾人寫作學會優秀作品集》(北京市殘聯和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育指導中心編輯)。
主要作品
《人生精彩,凝結於每一章的韻律節拍》 《所有付出,都為了一個大寫的“愛”》《難忘的小人物》《潭門傳人譚世英和譚少英》《瞻仰譚鑫培墓園》《鳳凰小阿妹》《穿越陰霾的陽光鳥》《品讀永年城》《難忘那遙遠的小山村》《珍藏仇莊》《記憶中的田堡水塘》《聽聽那夜雨》《永年的年味兒》《邯鄲學步》《那牽動我的情思》《商賈老調重彈》《在運河邊的一個秋日》《看啦,這樣的草原》《烏鴉和喜鵲》《風擋上的小生命》《我的小動物朋友》《令人陶醉的人生風景》《心燈在理想的天空點燃—首屆林非散文獎頒獎典禮系列活動側記》《悠悠母校情》《漢陰之歌》《幸福的旅行》《水墨隘江村》《造訪寒山寺》《湘西沱江漫筆》《驚嘆!中越跨國大瀑布》《初冬的吉達姆草原》等。
獲得的主要榮譽
文學創作獲得的榮譽
2010年12月,通訊《癱瘓姑娘,堅強的心》獲得2010年度首都殘疾人事業好新聞通訊類一等獎(劉維嘉與北京社會報記者張美榮合寫)。
2011年9月,散文《湘西沱江漫筆》獲得由中國大眾文學學會和《散文選刊》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美文天下•首屆全國旅遊散文大賽”最佳文化散文獎。
2011年11月,散文《水墨隘江村》獲得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徵文大賽一等獎。
2012年4月,散文《水墨隘江村》獲得《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二等獎。
2012年8月,散文《水墨隘江村》獲得《海外文摘》全國文學筆會散文類二等獎。
2012年12月,散文《水墨隘江村》獲得中國散文華表獎。
2012年10月,《風擋上的小生命》《湘西沱江漫筆》獲得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2012年12月,獲得人人文學網年度網路文學獎—優秀獎。
2014年10月,散文《初冬的吉達姆草原》、《珍藏仇莊》獲得“第三屆散文世界盃”全國散文獎三等獎。
2014年12月,散文《德天跨國大瀑布》獲得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
2015年5月,散文集《運河畔抒懷》獲得首屆林非散文獎最佳散文集獎。
2015年12月4日,報告文學《穿越陰霾的陽光鳥》獲得北京市“人生·奮鬥·夢想”徵文一等獎。
2015年12月19日,散文《初冬的吉達姆草原》獲得第二屆“中國散文佳作獎”二等獎。
工作期間獲得的榮譽
1979年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北京市新長征突擊手”榮譽稱號。1980年被共青團北京市委命名為“北京市學雷鋒樹新風先進青年”。
198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1985年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1985年被北京市政協命名為“北京市統戰系統為四化服務先進個人”。
1995年4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1年,劉維嘉的事跡被編入民政部、中國殘聯主編的《中國殘疾人名人辭典》。
1997年,劉維嘉的事跡被編入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勞模大典》。
《北京日報》《北京日報(郊區版)》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曾報導過劉維嘉的事跡。
研究成果
1997年11月,在深圳召開的全國第三屆社區康復學術會議上,劉維嘉撰寫的專題調查報告《預防殘疾,增進健康》被確定為大會發言材料,並被編入《全國第三屆社區康復學術會議論文集》。2006年7月,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民政部、法務部、衛生部、計生委、廣電總局、中國殘聯七部委在全國婦聯舉辦了“尊重生命,尊重愛”全國“婚前醫學檢查”研討會,劉維嘉以《廣泛宣傳,提高婚檢率,預防和減少兒童殘疾的發生》為題,在會上作了重點發言。這次徵文,全國共收到各類論文233篇,會議選擇了23篇論文在會上作了重點研討並被編入優秀論文集。
劉維嘉多篇論文被編入北京市委政法委、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編輯的相關調研成果論文集。
評 論
林非和張驥良的評論
離開輪椅史鐵生挪動不了半步,但他卻想得很遠;史光柱連點光感都沒有,他的詩文中不但不缺乏色彩,反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柱單拐的劉維嘉,既是一位筆耕不輟的殘疾人作家,又是一位區殘聯的領導者,區人大常委會的一位委員。當我讀完他即將出版的散文集《運河畔抒懷》,讓我感到很興奮。領導幹部從事業餘文學創作的太少了,而身為殘疾人的領導幹部,這樣的例子恐怕是少而又少。
文學能帶給我們什麼呢?按照人們一般性的常識,好的文學作品能帶給社會善良、希望和美好。如果領導幹部迷上了業餘文學創作,他的內心世界一定會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升華。善良的內心世界對從政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有一位女作家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學文學的人犯罪率極低。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但善良的內心對於從政者是需要的。從政者熱愛業餘創作這一點,我認為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柱單拐的劉維嘉,他的內心世界不柱單拐,反而出奇的健全。他的心走得很遠,他的腿也跟得遠,他的筆走得遠而又遠。那厚厚的一疊書稿,把我帶到了寒山古寺,帶到了蒼山洱海,帶到了沱江之濱,帶到了大運河畔,讓我足不出戶飽覽了祖國的大好山河。有了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完全是文學帶給我的力量,這完全是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大自然的愛,帶給我的興奮。
我以前對殘疾人朋友了解得不多。去年秋天,我先後在朝陽區殘聯、中國盲人圖書館為殘疾人朋友,其中還有不少盲人朋友舉辦過兩場文學講座。才了解到喜愛文學的殘疾人朋友還真不少,竟然有的同志筆耕不輟幾十年,這不能不讓我動容了。文學由大眾化走向了小眾化,閱讀的群體越來越萎縮。在這種情況下,仍然還有許多的殘疾人朋友依然對文學一往情深,這著實令我興奮不已。
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話題,作者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沒有展覽過去的痛苦,也沒有描述自己拼搏、奮鬥的慘烈,更沒有讀到成功後的喜悅,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命運、社會與人生,對待自己經歷過的痛苦、挫折、困惑、奮鬥與抗爭,他沒有彷徨,沒有嘆息,我卻明明白白感覺到了文字背後的寬容與真誠。
我讀著作者筆下的文字,心情一下子穿越了冰封雪飄的冬季,一下子感覺到了周身的溫暖;心情一下子穿越了沒有色彩的季節,眼前出現了五彩繽紛的圖景。這是緣於作者的心智十分健全。他具備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感受生活中美好的心靈,一支記錄美傳遞色彩的筆。這三樣具備十分重要。有些作者感嘆生活的不如意,感嘆活得太累、太鬱悶,競爭的壓力讓他們的心理變了形,作品不自覺地流露出暗色,與這位殘疾人作家筆下的意境、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我在最近才見到作者,那是在旅遊題材文學大賽的頒獎會上,他的遊記散文《湘西沱江漫筆》獲得了“美文天下•首屆全國旅遊散文大賽最佳文化散文獎”。在這本散文集中,正好收入了這篇作品,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一個“漫”字用得準確、生動。看起來漫不經心,實際上匠心獨運。作者沒有停留在景色的描繪上,而是在描述的過程中加進了自己的思考與議論,這正是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
遊記散文的寫作很難,這一點作家們都很清楚。《岳陽樓記》、《石鐘山記》、《內蒙訪古》,古人、今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中國現有的風景名勝,都被作家們寫遍了,有的地方竟被文壇聖手寫過多遍,想再突破更加難上加難了。作家的年齡已經不年輕了,但他的心理年齡仍舊年輕,他仍然保持著一顆童心。在他文章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激情。我認為這激情十分可貴。作為一個寫作者,保持住內心裡的激情很不容易。就寫作本身而言,創作怎么可能離開激情呢?
話還得說回到遊記散文的創作上來。就以天安門廣場為例來說吧!寫過的人實在太多了,可今天仍然有人還在寫。難道他們就不怕撞車嗎?不怕,為什麼?因為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不同的文筆。一千個人寫天安門,就有一千種寫法,一千種表述方式。再比如《紅樓夢》研究,從五四運動至今仍在研究,每位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是對立的,這就形成了爭鳴。對於文學創作與研究而言,爭鳴是一件好事。越爭觀點越明,越論事實越清。而我們的這位殘疾人作者,並沒有被古人的輝煌所嚇倒,而是靜下心來觀察、思考、分析,最後進入專注的寫作狀態。
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面對那些前人留下的遺蹟,作家一般都持歌頌的態度。比如泰山、黃河、杜甫草堂。而我們這位身有殘疾的作者不是這樣。《造訪寒山寺》就另闢蹊徑。作者把寒山寺比喻成一位歷史老人,是這位歷史老人領著他走進這座千年古寺,他和老人邊參觀邊對話。歷史和今天見面了,唐代詩人張繼和今天的作者對話了,寺院的土木建築者與文學聖殿的建築者對話了。這正是這篇散文的可貴之處。作者跳出了對前人遺蹟的敬畏,跳出了一般作家思維的老套子。敢於在表現手法上創新,這正是遊記散文生命力之所在。也許作者在語言上仍然有可以推敲之處,也許作者在查閱典籍上確有一定的難度,對於一篇作品而言,只要有突破,只要視角獨特,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
殘疾人作者的文學創作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在為殘疾人朋友們舉辦了兩次文學講座之後,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讀了小劉同志的這本散文集後,我猛然間有所頓悟,殘疾人作者用他們筆下的文字,鑄造著自己的情感世界,用他們手中的筆,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與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對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訴求日益提高,他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愿,訴說對社會生活的理解與認知。史鐵生作為這個群體的代表人物,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猶在。一位又一位殘疾人作家接過了他手中的筆,繼續思考命運,書寫人生,也許你能書寫出人生的輝煌。
那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朋友們,該怎樣對待社會生活中的不如意?怎樣面對人生中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請你打開這本散文集讀一讀吧!也許你會或多或少受到啟迪。(2012年1月於北京)
林 非:著名學者,散文大家,原中國散文學會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家協會名譽會長,《千高原》主編、《散文世界》創刊者之一,《中國散文家》雙月刊雜誌顧問,《華夏散文》月刊名譽社長。
張驥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一個寫作並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溥儀,終結一個時代的人》(獲得全國“首屆盲人文學獎”一等獎)的盲人作家,至今已在全國近500家報刊上發表散文、隨筆、文學評論、詩歌、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作品達500萬字。2015年9月出版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驥行千里》。
劉一達的評論
《水墨隘江村》這個書名有點兒意思,不知道的以為是一本書畫集呢。不過,從這個書名可以看出作者是個心中有風景的人。有風景才有詩意,有詩意才有“妙手著文章”的衝動。
本來,我不想道出本書的作者劉維嘉是個殘疾人,但他心中的風景,讓我不由得生出感慨: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風景,只不過景色不同罷了。生活中的維嘉跟一般腿腳利落的人相比,肯定有這樣那樣的麻煩和苦惱,但他心中的風景卻像是一幅水墨畫兒,那么雅致,那么幽靜,那么有詩意。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正因為他心中有風景,所以他才能細緻地品味生活,體會生命的意義,享受活著的快樂。這些,我們在這本散文集裡,是能咂摸出其中滋味的。
維嘉是個筆耕勤奮的人。這些年,他在各種報刊發表了不少文章,匯集成書的這三十多篇散文,是經過他精挑細選的。三十多篇散文不算多,但濃縮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反映了他對人生的感悟,更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才情。
維嘉散文的最大特點是文筆細膩,樸實無華。文字像散落的珍珠,但能讓他細心地穿起來,成為項鍊。從文氣上看,他有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抒情達意上落筆從容舒展,雖無綺麗詞藻,也無婉約沉意,但用情之處,尚能做到曲致可懷。比如記人寫事的《譚門傳人譚世英和譚少英》、《鳳凰小阿妹》;寫家鄉的《記憶中的田堡水塘》、《那牽動我的情思》、《遠去的記憶白帆》;寫異地風光的《夜半鐘聲的千年餘音》、《湘西沱江漫筆》等等,這些文章在行文上都能達到直抒胸臆,形散意不散,收放自如,開合有致的藝術效果。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說法。文貴於精。只有精細才能傳神。我們已經進入微信時代,掌上乾坤,只要手裡有手機,人人都可以寫文章,人人都可以視如作家。但世風的浮躁自然會侵淫其間,由此帶來的快餐文化,使人有感而發文,有情就宣洩,從而使文章變得越來越水,文氣也浮在雲端了,雖然文章汗牛充棟,但經典難覓。我常想文學是需要沉澱的,燙麵餃子雖然好吃,但總沒有醒過的面蒸出來的饅頭有嚼頭兒。
維嘉散文的可貴之處,就是沒有這種浮躁之氣。看得出來,幾乎每篇文章都是他踏踏實實,平心靜氣,經過仔細推敲寫出來的。現在還能在如此心境下寫文章的人已經不多了。
我與維嘉並不太熟,但僅有的兩次交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今年頭春節,他特意請我和生命陽光文學社的秘書長曹雁到通州,商談本地殘疾人文學創作的事兒,中午吃飯,他生怕慢待我們,雖然是家常便飯,但他細心周到,拄著雙拐忙前跑後地張羅。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他為人的厚道熱情,做事的認真。讓我每每想起來就頓生感念。
在那次吃飯時,他談到了出書的事兒,想不到這么快,書稿已定。在即將付梓之際,他讓我作序。感念其為人,感動其為文,更感知其心中風景,秉筆直書,權以為序吧。(2015年3月18日 北京 如一齋)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北京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當過工人、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委機關幹部、《北京晚報》主任記者、專欄主持人。現在是北京文聯理事、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社區民間文藝活動中心主任、北京讀書形象大使。
1980年開始從事寫作,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迄今已創作出版10多部長篇小說,40多部紀實文學、散文、隨筆等1400多萬字的作品,獲得各種文學獎、新聞獎50多項。曾獲得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報刊之星等稱號。其創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京味兒風格,深受讀者喜愛,被讀者譽為京味兒文學的“掌門人”。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傳世貓碗》、《人蟲兒》、《百年德性》、《畫蟲兒》、《故都子民》、《胡同根兒》(上下卷)、《北京爺》(上下卷)、《大酒缸》等。紀實文學《壇根兒》、《門臉兒》、《大街面兒》、《皇天后土》、《蒼生凡境》《憑市臨風》、《京城玩家》、《爺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兒》、《老根人家》、《老鋪底子》等。散文隨筆《咂摸北京》、《網上絕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話劇《玩家》等。
其中《人蟲兒》、《百年德性》、《胡同根兒》、《故都子民》、《畫蟲兒》等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播出。《人蟲兒》、《故都子民》、《走進什剎海》等被翻譯成日文、英文出版發行。
劉祥的評論
在通州文學圈里,王梓夫、張寶璽與我本來都是寫小說的,後來由於王梓夫的作品出類拔萃,他自然成了通州文學的領軍人物;張寶璽擔任文委主任、文聯主席職務,自然成為文學隊伍的領導者和支持者。我呢?負責作協具體工作,培育文學新軍、辦刊出書,每天與作者、作品打交道,自然也有我的糾結與快樂。
正是由於我的工作性質,我結識了眾多的文學作者,和他們親如兄弟姐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劉維嘉便是其中之一。
我和劉維嘉相識較晚,也就七八年,比起二三十年前就混得很熟的老作者,他不過是個文青(其時他已進入中年了),而且還是個行走不便的健康弱勢者。當得知他是通州區殘聯副理事長並具有處級幹部身份時,我又從同情走向了迷惘,他不會是來玩票或附庸風雅吧?
我就是在這種印象中在通州文聯主辦的《運河》期刊上發表了他的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散文化小說《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說寫得還可以,有些藝術感覺,不過,以往類似的事情也是有的,有些人或是一時興起,或是為了和什麼人打什麼賭吧,總之,發一、二篇文章,此為開始,也即結束。他們的最終目標不在文學上,只不過是退休後“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一些談資。
我向來對一些作者特別是年輕作者“立志文壇”抱有實事求是態度的。有些大學畢業生,寫了一點東西,就張揚做專業作家或自由撰稿人,從學府進家門,根本不知社會為何物,只有那一點青春浪漫的校園生活,試想,這能寫出有氣勢、有深度的大作品來嗎?我常勸他(她)們,先找個飯碗,解決生存問題,別做啃老族,業餘做做學問,或許更具新鮮感,更切實際,也有利於文學上的可持續發展。
劉維嘉沒有這些後顧之憂,不過,像他這個年紀,這樣的身份背景,又同處虛華浮躁的當今社會,他能甘守寂寞,以隱忍的態度存世,堅持寫作下來嗎?
後來的事實顛覆了我的預想,面對著源源不斷的一篇篇來稿,不斷發表的散文及幾部正式出版的散文集,還有他加入幾個專業學會和網上文友圈的建立、交流,我甚至認為他是通州的一個另類,一位寫作狂。他真要做文學上的“運河雄鷹”(其網名)嗎?
是的,這隻曾經折斷過翅膀(腿疾),然而憑著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終於振翅高飛的雄鷹不虛其名!
劉維嘉不吸菸,不喝酒,沒有不良嗜好,卻有寫作癮(據聞其本職工作也很出色,曾多次成為通州和北京市的先進青年、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為殘疾人辦了不少好事、大事),他甚至到了為寫作多次自費外地採風而不能自拔地步,真可謂運河文脈已滲透到他的骨子裡了!
劉維嘉的寫作具有起步晚,起點高的特點,他能從公文寫作慣性中較快進入文學寫作狀態,是個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俱佳的聰明人。他的散文,思維敏銳,視野開闊,透射著時代精神,一如《放眼騰衝的遐思》對抗戰英雄民族精神的崇敬與對今日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者的憎惡;《讓人痛心的草原之旅》對草原、羊群與人類相處的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烏鴉和喜鵲》通過兩種禽鳥的對比分析,引發人們對歧視問題的思考。他的寫作風格既有大開大闔有如《驚嘆!中越跨國大瀑布》的氣勢,也有對《風擋上的小生命》一隻小蟲的人文情懷的婉約細膩。其寫法、架構有如《夜半鐘聲的千年餘音》將寒山寺、何山這些古建古蹟虛擬為人物,仿佛千年古人與作者在行走中絮語,也有寫平民百姓故鄉舊景串糖葫蘆式的傳統寫法。
劉維嘉的散文大體分為三部分:遊記、思辨性散論、懷舊情結散文。遊記有幾篇寫得很有聲色,仿佛引領讀者身臨其境與其同享快樂;思辨性散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不過,據我及讀過他作品的通州作者看,他筆下最能打動人心,頗具文采的還是他那些懷舊的故土故人故事。細分又可分為寫親人和寫社會普通小人物兩類。
寫故人故事胡同里的小人物,裡面有搖撥浪鼓賣針頭線腦的老人,送煤的黑大個子,磨剪子戧菜刀的,小爐匠,夾包剃頭的,賣報紙的,看腳踏車的,梆子聲聲里賣香油的,彈棉花的,東街修鋼筆的,終日裡丁丁當當的黑白鐵業鋪……”作者是帶著深深的故土情結,懷著對這些默默無聞者無比崇敬之心而為他們畫像的。“他們都是非常不起眼兒的小人物,沒有什麼顯赫的社會地位,總是在平凡的位置上默默無聞地,任勞任怨地辛勤勞作。他們宛如天上的星星,在太陽光芒的照耀下,顯不出自身的流光異彩,但是,他們始終用自己那微弱的光芒照耀著人們。”
劉維嘉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描述他曾工作過的五金廠常說:“秋皮釘知道吧?就是那種指甲蓋高,藍瑩瑩,四棱見線,上粗下尖錐形體釘鞋掌用的小玩意兒。”他有豐富的感情經歷,婚姻上的幾經波折、職場上的風風雨雨……
搞寫作的人不只靠志氣(立大志無可厚非),不只靠自己有限的一點生活經歷(總有寫完的一天),要接地氣、下力氣、聚靈氣。要成大家,還要有思想上的哲學引領、內容上的史學底墊,文學上的古典文學造詣及對外國文學的了解。
劉維嘉的散文儘管寫得已經很不錯了,但文學之路天高地遠,在寫作的征程,仍須向更高境界攀升,還要多讀書,讀經典,增加文化修養;再思考,寫出別人沒意識到的什麼。
說多了,打住。祝“運河雄鷹”高飛!(2015年4月22日於通州中上園)
劉祥,曾用筆名劉洋,北京市通州區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運河》雜誌執行主編。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劉洋散文選》《劉洋作品選》《少女的運河》,長篇紀實文學《熱血人生》《超越親情》《大地的回聲》《孽閹錄》(合作),評論集《通州作家群》《曹雪芹與通州》等。編輯出版《運河文庫》100部,《運河文化》叢書10部。執行主編《通州文物志》《通州文化志》兩部志書。執行主編《通州文化論壇》等作品集30多部。創作的歌詞《運河組歌》(五首)獲1986年第二屆北京合唱節二等獎,歌詞《大順齋糖火燒》獲1993年文化部第三屆群星獎創作優秀獎、大運河沿線(七省市)農民歌手大賽創作二等獎,廣播劇《紅河東去》(四集,合作)獲1999年文化部等七部委中國人口文化獎一等獎、廣電總局中國廣播劇獎三等獎、首屆老舍文學創作獎提名獎。
劉輝的評論
劉維嘉先生是值得我很尊重的朋友。
偶然一次部落格文字交談,我就喜歡上了這一隻翱翔於通州運河水面上的“運河雄鷹”。有他的睿智,能透視出千姿百態的風雲變幻;有他的勤奮,能記錄下五彩斑斕的精彩世界;有他的正直,能折射出文化傳統下的真善美!
我與維嘉是新浪、八鬥文學等網站的博友,進而成了微信往來的朋友。同樣的文字愛好,同樣的願望與追求,我們很自然地成了經常往來的密友。
維嘉先生打小兒就落下肢體殘疾。他的為人處事之正直、他的文字功底之深厚、他的觀察體驗之細膩、他的視野範疇之廣闊,我絲毫感覺不到維嘉先生因身有殘疾而遲緩或不便。反過來稍有機遇觀察一下左右,真正身體健全的人士未必都能像維嘉先生那樣:辛勤勞作而去享受耕耘文字所帶來的愜意。
此次劉維嘉先生散文選集《水墨隘江村》就要付梓出版,囑我為其書寫“序”。儘管我的文字表達水平有限,但我還是非常爽快地答應下來。真摯朋友的信任,我沒有推脫的任何理由。
去年五月,我與維嘉聚會,他送我一本新出的散文集《運河畔抒懷》(獲得首屆“林非散文獎”最佳散文集獎)。當晚我就把書讀完,興奮之餘寫下一篇京味兒散文:《一雙隱性的翅膀,帶他繼續高飛》。一篇文章,寫下我對劉維嘉先生堅韌不拔的追逐精神的認同與敬佩。那一本《運河畔抒懷》,凸顯了“運河雄鷹”——劉維嘉先生植根通州、大愛運河、情寄家鄉的深情厚誼。
《水墨隘江村》,此次出版集中了劉維嘉先生近來在各種紙媒、網媒發表的優秀散文作品。就我所知,其中一些作品獲得過各種獎項,很多作品得到專業人士的讚譽。維嘉彙編於此,或許總結一下文學跋涉的心路,或許表達一下對他文字成就所支持人士的真誠謝意。
維嘉把散文集的電子稿發與我。揣摩了一下內容,我想預先向閱讀者們談談一些想法。
全書分為五個不同的單元。
“心讀所聞所見”——曾經在身邊、曾經在記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縈繞維嘉腦海與筆尖上。通州城裡:逝去的行業、逝去的叫賣,玩伴兒與發小兒,就在左右、就在夢裡。寫譚鑫培以及譚門傳人譚世英和譚少英,歷年的奔波與傳承如一的細細雕琢,縱然使國粹發揚光大。不僅僅使人記住:維嘉的家庭與譚家有很近的血緣關係,更了解到梨園世家為了京劇的推廣與傳承而不惜志在四方。
“家與家的味道”——分明再現了維嘉的艱苦而溫馨的童年。字裡行間,我們體味到作者雖然身在城市,但姥娘的那份憐愛始終觸動維嘉的心。每當讀到這些文字,你會觸摸到作者的忠孝之心、仁愛之心。姥娘的攙扶、水塘的蘆葦、鄉間的小路……陪伴著維嘉慢慢走來。運河與通州,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猶在心頭呈現。所有文字就是作者最深刻的體驗,維嘉先生筆下的兩篇“老通州往事兒”與我的系列叢書《老北京那些事兒》真有異曲同工之趣。
“善思天地之間”——有經歷、有評述。作者身為通州一名副處級幹部,正義情懷始終如一。世間的怪事醜事,維嘉自有獨到的見解。一個“善”字,涵蓋了作者的為人處世原則;一個“思”字,顯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如此之強烈。
“心讀我師我友”——幾篇精選的文章熱情洋溢,任意揮灑對師友的敬重。把友情的細節娓娓道來,把友情的延伸平鋪直敘。不做作、不虛假,讀起維嘉的文字,仿佛亦師亦友的形象就矗立你的面前。
“愛溢華夏山河”——充分再現了維嘉先生對祖國山河的深情熱愛。就我所知,維嘉雖有殘疾但絲毫不會妨礙他欣賞山南海北的濃厚興趣。每一個神奇的景致,每一個旅途的心得,他都會留下文字記載。此書所收錄的遊記部分,據我估算只是其中十分之一。
讀書,要讀好書。劉維嘉先生的《水墨隘江村》,應該是一本值得一讀、值得品味的文學作品。
維嘉的散文:貴於實在——紀實性很強。貴於真情——忠孝仁義的成分俱在。貴於細膩——善於包羅萬象。文筆樸實——不會堆砌華麗辭藻。
謹以以上小文是為序。(2015年3月11日京城陋室急就)
劉輝,筆名文軍,著名京味兒作家。當代中國出版社《老北京那些事兒》系列叢書文字作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常有京味兒散文、京味兒雜文、詩歌、文學評論散見於紙媒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