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解放前,使用的鋼筆大都是舶來品,以派克金筆為多,公事人也以擁有一支派克金筆為自豪。那個年代的派克金筆,手感極有分量,筆尖的頂部有一點點黃金,字跡圓潤,書寫起來極其流暢。但使用久了,磨損很大,就要找修鋼筆的師傅鑲金。師傅是箇中年人,把鋼筆小心夾在一個模具當中,用噴燈熔化一根金絲,再用一根針挑起一點,蘸到筆尖上,待冷卻了,用細砂紙輕輕磨試一番,又是一支書寫流利的好鋼筆了。隨著這類金筆的稀少,以至絕跡,修鋼筆成了專門更換配件的簡單工作了。修鋼筆的利潤一直很低,一來鋼筆的價格本來就便宜,二來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學子,故而修鋼筆一直是一個比較清貧的職業。也因此,我們只能在學校周圍和鄉鎮上,還可以見到修筆人像筆一般瘦削的身影……
現狀
北京有以為修鋼筆的老人,被譽為“修鋼筆最後一位老人”。張師傅的拿手戲是“點筆尖”,“點筆尖”就是把比小米粒還小的白金和銥金合成的小圓球,用氬弧焊焊在筆尖上,再一破兩半。這門手藝,瀕臨失傳。張師傅修鋼筆的名氣已漂洋過海,不少來自國外的感謝信,老人都一一收藏著。對於老人來說,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修理用的配件無從去找,許多生產廠家都已不存在了,這讓老人很頭疼。
為了守住從父親手中傳下的修筆手藝,張師傅也有過徒弟,但由於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修筆業不景氣,徒弟們也相繼離開了。現在相對清閒很多,張師傅時常與速寫老北京的畫家切磋起鋼筆畫。
正在消逝的那些老行當
兒時的記憶中,誰沒有吃過糖人,誰沒有哭喊著還得落在剃頭匠的手裡?讓我們記住這些正在消逝的行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