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線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隱藏起了光輝,山嶽也潛伏起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的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種樂趣哪有窮盡呢!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
注釋
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現在湖南岳陽。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1045)
越:超過,過了。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通:順利。
和:和樂。
具:通“俱”,全,皆。
乃:於是。
增:擴大。
制:規模。
屬:通“囑”,囑託。
作文:寫文章。
記:記敘。
勝狀:勝景,好景色。
銜:包含。
吞:吞吐。
浩浩湯湯(shāng):水波浩蕩的樣子。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
橫:廣遠。
際涯:邊。( 際 涯 的區別: 際專指陸地邊界; 涯專指水的邊界)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
暉:日光。
氣象:景象。
萬千:千變萬化。
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備:詳盡。
然則:雖然如此,那么。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極:盡。
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的人。
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會:聚集。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覽:看。
異:不同。
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於”。
淫雨:連綿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開:放晴。
陰:陰冷。
濁:渾濁。
排空:沖向天空。
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曜:光輝
岳:高大的山。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
潛:隱沒。
行:通行。
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
檣:桅桿。
楫:槳。
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這。
則:就。
有:產生。
去國懷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
去:離開。
國:國都。
憂讒畏譏: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
畏:害怕。
讒:說壞話。
譏:批評指責。
蕭然:蕭條冷落的樣子。
感:感慨。
春和:春風和煦。
景:日光。
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
驚:這裡有“起”、“動”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萬頃:極言其廣。
沙鷗:沙洲上的鷗鳥。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
集:鳥停息在樹上。
錦鱗:美麗的魚。
芷:一種香草。
汀:小洲。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
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時。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
一:全。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裡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
璧:圓形的玉。
何極:哪有窮盡。
曠:開闊。
怡:愉快。
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
寵:榮耀。
偕:一起。
臨:迎著。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
把:持,執。
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嘗:曾經。
求:探求。
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
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
異:不同於。
為:這裡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以: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進”即指“居廟堂之高”。
廟:宗廟。
堂:殿堂。
廟堂:指在朝廷。
處江湖之遠: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
是:這樣。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一定。
先:在……之前。
後:在……之後。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微:沒有。
斯人:這樣的人。
誰與歸:就是“與誰歸”。
歸:歸依。
寫作背景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已複雜而尖銳,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脅、西夏的侵略)也日益嚴重。不少有遠見的知識分子要求實行政治變革,並以范仲淹為中心,形成一個較有進步性的政治集團,與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黨”(以夏竦、呂夷簡為中心)作鬥爭,由於大地主官僚的經濟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實權,因而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中的許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擊,做了“遷客”。
《岳陽樓記》是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寫的。作者於前一年出知鄧州。就是說,作記的時候,他已經是“遷客”。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遷客”往往也是“騷人”。那些“遷客騷人”,大都因“懷才不遇”而牢騷滿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幾次被貶謫、如今又做“遷客”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卻能否定一般“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被個人得失和環境變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謂“古仁人”做榜樣,這分明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因受“邪黨”迫害而做了“遷客”的許多朋友的勉勵──首先是對滕子京的勉勵。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為一體呢?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達方式作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敘事入手到寫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寫作意圖。這一構思體現在文章上,就是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自然結合。文章第一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陽樓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說明他不同於一般的“遷客”。這就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蘇州市吳中區)。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閱讀指南
1、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文正是他的諡號。慶曆三年,范仲淹提出整頓政事的主張,遭保守派反對而未能實施,他也一次被貶官鄧州。不久,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貶謫守岳陽州,重修岳陽樓,寫信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
2、全文共五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盛況,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寫“遷客騷人”登樓的“覽物之情”,觀看景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的感受。這一部分可分兩層,第一層(第二段):總寫遠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二層(第三—四段: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因景而異,或喜或悲。這是 文章的主體。第三部分(第五段):正面寫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政治抱負。
3、本文主要通過寫景
描寫了“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並由此過度到議論,從而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即使自勉,又是與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