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

紅十字

紅十字標誌是國際人道主義保護標誌,是武裝力量醫療機構的特定標誌,是紅十字會的專用標誌。紅十字標誌是紅十字運動的象徵,體現著當今世界的人道與同情。它的存在和正確使用,對於執行人道主義保護任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紅十字標誌是為了對紅十字發祥地瑞士表示敬意,掉轉瑞士國旗的顏色而成,其中不含有任何政治或宗教因素。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獨立、中立的組織,其使命是為戰爭和其他暴力局勢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護和援助。

基本信息

國際紅十字運動

1國際委員會與國際聯合會標誌
國際紅十字運動不是個單一機構。它是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以及189個國家紅十字會構成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各自獨立的法律地位並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都共同遵守在七項基本原則之下。
這七項基本原則包括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和普遍。運動每個組成部分都盡力尊重和維護這些原則。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獨有的人道使命是保護武裝衝突和其他暴力局勢受難者的生命和尊嚴,並為他們提供援助。該組織主導並協調運動各成員在武裝衝突中開展的國際性援助行動。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創立於1863年,它是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的發起者。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成立於1919年,它鼓勵、協助並促進各國紅會為最脆弱人群開展各類人道活動。該組織主導並協調各國紅會為自然災害和技術災難受害者、難民和受衛生緊急情況影響的人開展的援助活動。
國家紅十字會是其本國政府在人道工作領域的助手,負責提供包括救災、衛生和社會項目等一系列服務。在戰時,他們會援助平民並為武裝部隊醫療服務機構提供支持。
要想加入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國家紅會必須先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然後加入國際聯合會。運動章程中列出了獲得承認的十項條件,其中包括在其本國立法中承認紅會的自治地位、使用公認標誌以及堅持七項基本原則等。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紅會,而且紅會必須設在獨立主權國家的領土之內。
在2007年召開的第30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上,因巴勒斯坦紅新月會的地位問題而免除了最後一項條件。
運動全體成員與日內瓦公約所有締約國每四年召開一次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在其他時候,如需處理運動面臨的問題時,也可以召開國際大會。
由9人組成的常設委員會負責組織這些會議。常設委員會有5名委員是在國際大會期間通過選舉產生的。另外4人是依照職位兼任的委員: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國際聯合會各占兩席,包括這兩個組織的主席。
運動各成員與各國政府定期召開國際大會,這是人道事務領域所獨有的。它反映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各國紅會的歷史和淵源以及國際人道法(尤其是日內瓦公約)的核心重要性。
在行動方面,運動通過了《塞維亞協定》,理清各組成部分在不同局勢中的作用和責任。“主導作用”概念旨在通過加強合作並消除工作重疊和重複來將運動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運動在一線與其他非政府組織有很多合作,因此制定了行為守則來確保為戰爭和災害受難者提供高標準的援助。
雖然運動本身並不是一個組織,但它還是有自己的出版物《紅十字紅新月雜誌》,該雜誌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國際聯合會日內瓦總部共同編撰出版。

發展歷史

紅十字紅十字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1863年至近代的歷史可分為四部分:紅十字創建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致力於發展規制武裝衝突的法律以便更好地保護那些沒有參加或不再參加戰鬥的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日內瓦公約》息息相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建與初期階段(1863-1914)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創建“五人委員會”發展而來的。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戰役期間目睹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回國後撰寫《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並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與日內瓦知名家族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一起在日內瓦創建了“五人委員會”八天之後,五人決定將委員會更名為“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63年10月26-29日,由委員會召集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舉行以討論如何制定改善戰地醫療服務條件的可行措施。1863年至1914年期間,通過委員會日趨有效的行動,亨利·杜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由於杜南先生為瑞士人,為了表彰其為國際人道做出的傑出貢獻,用其祖國瑞士國旗相同圖案相反顏色的旗幟作為這個組織的會旗,這就是紅十字旗。
同時,委員會的建立和發展還推動了《日內瓦公約》和《國際人道法》的誕生。1876年,委員會採用了新的名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這一正式名稱沿用至今。5年之後,通過克拉拉·巴頓的努力,美國紅十字會成立。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了日內瓦公約並實際上在武裝衝突中予以遵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紅十字運動在國際上廣受尊重並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國家紅會日益成為志願工作的場所。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紅十字總體而言——已得到充分發展。各國紅十字會以從前難以想像的規模在後方提供急救隊志願者和更多支持,與此同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其工作範圍擴展至保護戰俘。
它設立了國際戰俘局——一個關於被關押者名單和救濟包裹供應的中央信息交換所。當許多平民在敵人後方被切斷聯繫之後,它還將為平民傳遞訊息納入其工作範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1918年2月發起了一項呼籲,號召交戰方停止使用有毒氣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歷史:1918年至1939年期間
1914-1918年衝突被描述為一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紅十字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維護和平上,它開始組織起來向那個方向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癒合不佳的傷口、經濟災難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導致了一些衝突的發生,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現自己既要在歐洲開展工作,也要在遙遠的地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工作。
它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平民傷亡不斷攀升的國內衝突。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礎是匱乏的,而且,儘管它盡力使政府採用新法律以保護平民,1939年之後法律的缺乏還是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拉丁美洲和數箇中立的歐洲國家免遭戰禍。在歷史上,軍用飛機使炮轟數百平方公里的敵區首次成為可能;平民中受害者的數目也首次超過了士兵受害者的數目。從一開始,希特勒政權就發動了一場旨在征服斯拉夫民族並消滅所有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種族戰爭。
國際人道法包含規制戰俘待遇的規則(1929年7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但不包括規制平民人口待遇的規則。因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能夠開展活動以保護和援助戰俘,但它為某類平民——特別是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平民——所開展的工作卻是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
1945年以來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當歐洲——二十世紀大多數暴力的滋生地——努力建設和平堡壘的時候,世界其它地區則繼續忍受著衝突的影響;一些衝突有了新的形式,自由戰士、游擊隊運動和獨裁政權占據了中心舞台。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戰爭所提出的挑戰,並考慮到20世紀30和40年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新的法律規則。首先在1949年對《日內瓦公約》進行了修改和補充;1977年,兩個《附加議定書》使其更加完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協助起草了所有這些法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了1945年之後這個時期的衝突,並對其中產生的人道問題具有獨特的洞察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歷史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正在逐步更新,以介紹其工作的概況。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20世紀90年代繼續開展行動。199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打破其一貫對媒體保持的沉默態度,公開譴責盧安達種族大屠殺。雖然該組織盡全力想去阻止1995年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及其周邊地區的罪行,但它也不得不承認“儘管已盡力幫助數以千計從城中被驅逐出來的平民,儘管代表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現場工作中,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對這場悲劇的發展所施加的影響極為有限。”2007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再次公開表態,譴責緬甸軍政府犯下的“重大違反人權的行為”,包括對無辜平民不論男女老幼實施的強制勞動、飢餓、謀殺等行為。

決策機構

2002年,大會決定調整指導委員會的結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管理機構由大會、大會理事會和主席團構成,全權負責制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關發展國際人道法方面的政策、戰略和決議。這些機構監督該組織開展的所有活動,包括一線和總部行動以及目標和預算審批。它們還監督大會指導委員會或大會理事會決議的實施,並在監督委員會以及內部和外部審計單位的協助下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由大會(最高管理機構),大會理事會(大會的附屬機構,具有在某些方面代表大會的職能)和指導委員會(執行機構)共同管理。2012年7月1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新任主席彼得·毛雷爾正式上任。他的前任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先生在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間擔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一職。

主席團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一位主席和一位副主席。主席主要負責該組織的對外關係,在國際社會中代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並與指導委員會總幹事密切合作,負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人道外交事務。在該組織內部,他負責加強組織凝聚力,保證運作順利並促進發展。

員工團

191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僅有12名雇員,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有1900名雇員並有1800名志願者作為補充。在兩次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有1900名雇員並有1800名志願者作為補充。,20世紀80年代一線員工平均人數達到500人,90年代則達到1000多人。20世紀70年代起,每年有15%的員工流失,75%的員工工作不滿3年即離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員工來自多個國家,2004年平均約有50%的非瑞士籍員工。

指導委員會

指導委員會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行政機構,負責實施和保證實施由大會或大會理事會制定的整體目標和組織戰略。指導委員會還負責確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常運轉和員工整體工作效率。
伊夫·達科爾(YvesDaccord),總幹事
多米尼克·施蒂爾哈特(DominikStillhart),行動部主任
海倫·奧爾德森(HelenAlderson),財務與後勤部主任
夏洛特·琳賽-屈爾泰(CharlotteLindsey-Curtet),交流與信息管理部主任
海倫·德拉姆(HelenDurham),國際法與合作部主任
蓋拉爾多·蓬特蘭多爾菲(GherardoPontrandolfi),人力資源部主任

大會

大會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它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所有活動進行監督。大會制定政策、整體目標和組織戰略,並批准預算案和決算案。大會提名各部門主任以及內部審計負責人。大會由15至25名經原任委員選舉產生的瑞士籍委員組成,具有社團性質。大會的主席和副主席也就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主席和副席。
彼得·毛雷爾(PeterMaurer),主席
克里斯蒂娜·貝利(ChristineBeerli),副主席
胡戈·本齊格(HugoBänziger)
弗朗索瓦·比尼翁(FrançoisBugnion)
雅克·沙皮伊(JacquesChapuis)
貝爾納·G·R·達尼耶爾(BernardG.R.Daniel)
保拉·吉拉尼(PaolaGhillani)
亞歷克西斯·凱勒(AlexisKeller)
於爾格·凱塞林(JürgKesselring)
伊夫·桑多(YvesSandoz)
多麗絲·舍佩爾(DorisSchopper)
羅爾夫·蘇瓦龍(RolfSoiron)
布魯諾·施塔費爾巴赫(BrunoStaffelbach)
海迪·塔利亞維尼(HeidiTagliavini)
丹尼爾·蒂雷爾(DanielThürer)
莫羅·阿里戈尼(MauroArrigoni)
蒂埃里·隆巴爾(ThierryLombard)
梅爾希奧·德穆拉爾特(MelchiordeMuralt)

東亞代表處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負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四國開展工作。該代表處1987年始建於香港,1996年遷往曼谷。2005年7月,代表處遷至北京。
東亞代表處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各界了解並實施旨在最大程度減輕戰爭苦難的國際人道法。代表處還致力於使各國政府、專家學者和各國紅十字會熟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全球開展的人道和緊急應對工作。
東亞代表處在中國的活動主要包括:
推廣國際人道法。與政府保持積極對話,同時在高校開展國際人道法教育及研究。
關於人道問題對話。包括與政府對話爭取政府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人道活動的支持;與中國紅十字會開展合作項目;向各大媒體介紹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人道活動;通過中文官方網站和出版刊物使公眾關注人道問題;與智庫及相關研究機構保持接觸,就如何對弱勢群體進行幫助交換意見。
為雲南昆明的假肢康復中心提供支持,該中心現由中國紅十字會雲南省分會負責,其工作之一是為地雷倖存者提供假肢。
與中國政府部門就監獄衛生問題進行交流,舉辦各類研討會,並特別關注結核病與愛滋病的管理問題
組織和支持專業培訓和活動,旨在加強緊急情況下的人道應對能力。2012年,此項工作包括H.E.L.P.(密集人群衛生應急)培訓課程。該課程旨在向專業人員提供在緊急情況下開展衛生干預所必需的公共衛生知識。

中國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於1904年在上海創立,起初叫“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建會後一直從事救護傷兵、救助難民和賑濟災民活動,並積極參加人道主義救援活動。1906年,清政府簽署承認了《日內瓦公約》。1907年,“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1912年,“大清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1912年1月15日通報各國,正式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成員之一。1919年,紅十字會國際協會成立後,中國紅十字會於當年7月8日加入該會。1952年7月,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惟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因而成為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第一個恢複合法席位的團體。
中國紅十字會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和許多國家紅十字會有著良好關係與合作,也積極援助姊妹國家紅十字會。1985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曾三次擔任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領導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副主席。

相互關係

在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內部的關係
憑藉其在國際人道法中的歷史和地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紅十字運動的領導機構,然而在運動中它也經歷了一些權力鬥爭。1997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聯合會簽署了塞維亞協定,進一步對運動中這兩個組織的職責進行了劃分。根據協定規定,在未發生武裝衝突的緊急狀況下聯合會是運動的領導機構。
在世界格局中的關係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國際社會中最大的,最為人尊敬的非國家人道組織之一。一個多世紀以來,它致力於為武裝衝突的受難者提供援助和保護。

職責使命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法律職責
此項職責具有兩個淵源:
《日內瓦公約》,它使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承擔以下任務:探視被關押者;組織救援行動;幫助離散家庭重新團聚以及在武裝衝突期間進行類似的人道活動。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它鼓勵該組織在《日內瓦公約》不適用的國內暴力事件中承擔類似的工作。
《日內瓦公約》是有拘束力的國際法條約,它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適用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是在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上通過的。該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日內瓦公約》的締約國都參加會議,因此,它賦予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一種準法律或“軟法律”的地位。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宗旨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公正、中立和獨立的組織,其特有的人道使命是保護武裝衝突和其他暴力局勢受難者的生命與尊嚴,並向他們提供援助。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還通過推廣和加強人道法與普遍人道原則,盡力防止苦難發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創建於1863年,它是《日內瓦公約》和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的發起者。該組織負責指導和協調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在武裝衝突和其他暴力局勢中開展的國際行動。

人力資源部

已經有超過1400人,包括專業人員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代表,參與到了本機構在世界各地的實地工作中來。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大約11000名當地雇員的支持,以及大約800名日內瓦總部雇員的支持和協調。
由於事件的輕重緩急是迅速變化的,因此所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都應靈活變通,應該時刻做好準備,可以立即出發到一個發生戰爭或戰爭剛剛結束的國家的陌生環境中去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好準備,在受僱的頭24個月中接受無人陪同的外派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尋求成熟、有動力、具有團隊精神的人,他們應具有與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互動以及對抗壓力和困境的能力。
有171個國家紅十字會參加了這一旨在弘揚人道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進步事業的運動。

基金和獎勵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負責管理許多基金。例如,保羅·路透基金每兩年頒發一次,以鼓勵國際人道法相關著作的出版。法國莫里斯·德馬德爾基金為因事故、生病或死亡而處於困境中的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工作人員或其家庭提供幫助。昭憲皇后基金則是為了促進“和平時期的救援工作”,而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則授予那些“在和平或戰爭時期表現出眾”的人。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致力於在武裝衝突以及流行病疫情、洪水和地震等緊急局勢中預防和減輕人類苦難。

財政與預算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資金來源包括《日內瓦公約》的締約國(政府)各國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超國家組織(例如歐盟委員會);以及公眾和私人捐助。所有的捐助都是自願的。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得到資金前就會開始對實地的緊急需求做出反應,並依賴於捐助者的善意來儘快獲得資金。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每年年終提出總部和實地兩份預算籲請,以維持未來一年的活動。活動信息以及統計數字和財政表格(以最初的預算籲請為基礎)都在年度報告中匯總。

救災爭議

2014年7月20日,超強颱風威馬遜過境,南方多省收到影響,海南廣東廣西多地道路一片狼藉,交通受阻,經濟損失嚴重。
“威馬遜”過後,瓊粵桂三省區數十萬受災民眾在高溫炎熱、水電中斷的情況下等待應急救助。紅十字會總會已調撥存儲在廣州備災中心的2000床棉被運往颱風災區,估計7月20日下半夜到達湛江、茂名、陽江
此時的海南、廣東廣西受災市縣普遍達到35攝氏度高溫。湛江市徐聞縣重災區的海安、龍塘、前山等鎮政府幹部向記者表示:因水電中斷,災區急需供水;安置點裡的民眾需要涼蓆、毛巾被,但棉被肯定是用不上的。一些基層幹部和民眾對此並不認同:一些被大水衝垮房屋的民眾,可能真的需要棉被過冬用,但那也是災後重建所需。當務之急是應急救災。災區此刻迫切需要的是涼蓆、飲用水、糧食、急救防疫藥品等。
紅會回應
2014年7月22日,紅會負責人稱災區房屋倒塌情況嚴重,很多受災民眾連帳篷都進不去,他們只能拿門板、木板搭床,在這種情況下,棉被就不止是棉被了,它能鋪能蓋,用途廣泛。其次,廣東雖然天氣熱,但存在晝夜溫差。這次災區民眾多集中在農村地區,有老人、小孩、孕婦等體弱人群,他們需要被子。所以給海南發5000件夾克衫也是這個考慮。

重要事件

2014年8月4日,紅十字會發布聲明回應郭美美案表示,郭美美的所作所為不僅令中國人道、慈善事業遭受損失,也嚴重破壞了社會誠信體系,每個社會公民都是受害者。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新聞發言人希望,公安機關的偵查結果不僅還紅會一個清白,同時也給全社會一個重塑誠信體系的機會。
2014年10月2日,一枚炮彈落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烏克蘭代表處附近,導致該處的瑞士籍工作人員洛朗·迪帕基耶身亡,安理會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同時向迪帕基耶的家屬、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瑞士政府表示深切同情和衷心慰問。安理會還強調,有必要對這一悲劇性事件展開客觀、徹底的調查。
2015年5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習近平高度評價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150年來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並高度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和支持紅十字事業。莫雷爾感謝中國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支持,表示中國有著重要的國際影響力,為國際紅十字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評價

習近平高度評價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150年來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積極參與中國人道救援。習近平表示,紅十字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面旗幟,跨越國界、種族信仰,引領著世界範圍內的人道主義活動。人道主義事業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相信紅十字精神將不斷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