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協會

北京作家協會正式成立於1980年6月,第一任主席為老舍先生。隨著國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北京作協不再吸收終身制的駐會專業作家,於1986年開始實行契約制專業作家制度和會員創作假制度。

協會簡介

北京作家協會正式成立於1980年6月。其前身為1950年成立的北京市文學藝術聯合會文學創作組。北京市文聯的第一任主席為老舍先生。 
1963年2月成立了北京作協籌備委員會,“文革”開始後即停止工作。
1978年9月籌委會重新恢復工作。
1980年6月29日,召開了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第一次會嗩代表大會,制定了協會章程,選舉了由47人組成的第一屆理事會。詩人阮章競當選為主席。
1988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開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將“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更名為“北京作家協會”,選舉產生了由39人組成的第二屆理事會。小說家兼詞作家管樺當選為主席
1997年5月21日至22日,召開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45人組成的第三屆理事會。小說家浩然當選為主席。
2003年9月18日至20日,召開了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49人組成的第四屆理事會。小說家劉恆當選為主席。
北京作協實行駐會副主席負責制,駐會副主席負責安排、組織協會的所有日常工作,作協主席、副主席均為榮譽性職務。北京作協成立後,通過各種文學活動,努力促進北京地區文學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積極扶持文學新人,不斷壯大作家隊伍,提倡並組織作家深入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鼓勵創作題材、體裁、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使北京的文學創作健康發展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果。自作協成立以來,有數十位作家上百次獲得全國性和國際性文學獎,在國內及海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1978年北京市文聯籌備恢復期間,開始組建駐會專業作家隊伍。北京作協成立後,駐會專業作家均劃歸作協管理,他們的工資待遇等同於國家公務人員。至1982年,駐會作家已發展到31人。這一批作家集中了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各個暑期的優秀代表。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文學“新時期”里,他們以自己的文學主張、文學追求、創作成績、創作經驗帶動了北京地區文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形成了新的“北京作家群”。
隨著國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北京作協不再吸收終身制的駐會專業作家,於1986年開始實行契約制專業作家制度和會員創作假制度。“契約制”面向有創作成績和社會影響、有成熟的創作計畫和比較豐富的素材積累的北京作協會員,契約期間作家從作協領取基本生活費,同時每年必須在省市級以上報刊社發表、出版不低於15萬字的文學作品,作品稿酬全部歸作家自己。自1986年至今,先後有9批42位會員受聘成為契約制專業作家,契約制的建立為作家安心寫作提供了保障。契約制與創作假所需的專項獎金,由門市財政預算中撥給。
1997年,根據國家人事制度的變化,北京作協重新制定了新的契約制專業作家聘任管理辦法,大幅度提高了契約作家的生活費。2000年,根據作家的不同需求,又開始實行“一制多元”的聘任方式,有“駐會”、“專職”、“兼職”、“掛職”等多種形式,受到很多優秀的中年、青年作家的歡迎。2004年,北京作家協會經過認真審議,聘任了新一屆契約製作家共30人,按簽約形式分為駐會、專職、兼職、返聘、特殊、選題6種。
為便於開展活動,充分發揮會員參與會務的積極性,作協分別成立了小說創作委員會、詩歌創作委員會、散文報告文學委員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影視創作委員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和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委員會。每個委員會均由會員自己選舉主任、副主任,自定活動項目,開展活動時作協人員予以協助。
至2006年,作協有駐會專業作家8人,契約制籤約作家20餘人,會員1011人。

協會章程

北京作家協會章程
一、總 則
第一條 北京作家協會(簡稱北京作協)是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的,由北京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作家的橋樑和紐帶,是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作家協會的團體會員。
本會的英文譯名是: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縮寫為BWA。
第二條 北京作協的宗旨是團結廣大作家,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繁榮首都的文學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
第三條 本會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繫,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領導下,按自身的特點開展會務活動。
二、任 務
第四條 北京作協對作家負有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責,並努力加強文學隊伍的團結,積極發現和扶持文學新人,不斷壯大文學隊伍。
第五條 本會組織並提倡會員學習政治和業務知識,深入生活。鼓勵題材、體裁、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提倡作家積極反映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並通過各項社會活動,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服務。
第六條 本會促進並加強與各省、市、自治區作家團體以及社會各行各業的聯繫和交流,增進同台、港、澳及海外僑胞中作家團體的聯繫和往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第七條 本會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擴大友好往來,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和平友誼做出貢獻。
第八條 本會依法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三、會 員
第九條 凡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發表和出版過一定水平和數量的文學作品、理論、批評、研究著作,從事文學翻譯、編輯、教學和組織工作並具有一定成績,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專家組審讀其作品,理事會審議通過,即為本會會員。
第十條 會員應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完成本會交付的工作,向本會匯報創作計畫和創作成果,接受本會的業務指導,按期交納會費。會員在本會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參加本會活動及對本會工作監督、批評和建議的權利。會員有退會的自由。
第十一條 本會會員如嚴重違反本會章程或因受法律制裁而喪失公民權者,經理事會通過,停止或取消其會籍。
四、組織
第十二條 本協會的權力機構為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代行其職權。理事會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第十三條 理事會選舉主席一人、駐會副主席、副主席若干人。理事會設秘書長、副秘書長若干人。由以上人員組成主席團。
第十四條 本會實行駐會副主席負責制,駐會副主席負責日常工作。如駐會副主席調任或退休,即免去“駐會”職務,由繼任者接替,仍保留副主席職務至任期屆滿。
第十五條 本會設名譽主席、副主席和名譽理事。名譽主席、副主席和名譽理事由理事會聘任。
五、其它
第十六條 本會經費來源:國家撥款,會員會費,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七條 本會終止活動需經理事會討論決定。
第十八條 本章程經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之後實行。修改權屬會員代表大會;解釋權屬理事會。

入會程式

1、 本人提出申請,填寫入會申請表。
2、 召開北京作協秘書長辦公會,審議申請人入會資格。
3、 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申請人的作品進行審讀。
4、 將專家評審意見提交北京作協理事會,由理事會討論通過。

歷年重大活動簡錄

(1980--2001)

1980年

6 月29日,在北京大都飯店召開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140餘人。會上通過了《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恢復活動以來的情況》和《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章程》,選舉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會由47人組成,阮章競當選為主席。
7月—9月,先後組建詩歌組、兒童文學組、電影戲劇組、小說組、文藝評論組,並召開成立會。確定各組組長晏明(詩歌)、葛翠琳(兒童文學)、紹武(影劇)、林斤瀾(小說)、向錦江(評論)。會後各組分別組織了參觀、採訪、研討、觀摩等活動。
8月25日,組織駐會作家蕭軍、張志民、古立高、李克,葛翠琳、杲向真、錢小惠等到承德、灤平駐軍訪問。
12月20日,與勞動人民文化宮合作舉辦北京市職工短篇小說創作講習班,學員27人,有300餘人旁聽。講習班採取集體聽課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學員完成習作作品30餘篇,至次年2月27日結業。
全年共舉辦各類講座8次,傳達全國性會議內容5次,召開各種研討會8次,觀摩話劇4次,組織參觀訪問7次。

1981年

1月9日—15日,組織駐會作家雷加、蕭軍、古立高、林斤瀾、劉紹棠、從維熙、劉心武等12人到唐山地區訪問,在唐山舉行報告會,與300餘名業餘作者見面座談,並參觀了保存下來的地震殘跡和重建的新區新廠。
1 月,組織成立民間文學研究組,組長為張紫晨。隨即開始民間文藝資料徵集工作。
年中,組織駐會作家和工作人員學習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檔案。
3月24日—28日,在中共中央召開思想戰線問題座談會後,全體駐會作家參加了北京市思想戰線問題座談會。並於9月15日—18日、10月4日—6日先後兩次組織了“北京作協學習座談會”。市委文教書記劉導生到會講話。會上,作協分黨組對北京市的文學創作形勢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認為“成績是大的,路子是正的,沒有出大格的作品,隊伍是比較團結的”;同時聯繫工作實際,討論通過了《北京作協關於駐會作家的一些規定》和《北京作協關於支持本協會文學刊物的意見》,並決定著手建立駐會作家業務檔案。
11月26日—28日,評論組召開“北京市部分作家作品討論會”,與會作家、評論家共60餘人。討論會評議了母國政、王蒙、劉心武、劉紹棠的作品,同時就文學創作如何更好地反映新時期的社會矛盾這一中心議題展開討論。
全年共召開文學創作專題研討會、作品討論會、改稿會20次,舉辦各類講座6次,組織參觀訪問7次,觀摩會員創作的電影及內部資料片11次,舉行專業與業餘作家聯誼會2次。

1982年

1 月19日,與《北京文學》共同舉辦第一次全體會員參加的“迎春茶話會”。
5月4 日—6日,與市文聯研究部、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文學室、市文藝學會聯合召開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學術討論會,與會70餘人。
5月3日—31日、10月4日—31日,在北戴河中海灘賓館(中國文聯休養基地)先後舉辦5期文學創作學習班,進行寫作、座談、交流、參觀等活動,共80人參加。
7月5日—10日,組織駐會作家集中學習中國文聯四屆二次全委會精神,重點討論了文藝形勢、深入生活、思想修養三個問題。7月23日,又向全體會員進行傳達,並於7月27—31日在密雲水庫招待所召開會員學習討論會。50餘人參加。
7月15日—9月16日,兒童文學組與北京市少年宮聯合舉辦“暑期兒童文學創作講座”,共10講。基本學員30餘人,旁聽學員每次100至300百餘人不等。講座期間組織作品討論5次,完成習作40餘篇。
國慶節前後,組織駐會作家集中7天時間,學習中共中央12大檔案,重點討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問題。
12月1日—4日,評論組與市文聯研究部聯合召開第二次“北京市部分作家作品討論會”,對鄧友梅、汪曾祺、林斤瀾、陳祖芬的重要作品及其創作道路、藝術風格進行探討與評論。到會50餘人,收到論文16篇。
全年共組織駐會作家集中學習6次,召開各種理論、創作座談會11次、組織參觀訪問5次,觀摩影、視、話劇14次,舉辦節日茶話會4次。

1983年

4月,與北京文學聯合開辦“北京文學講習所、小說創作班”。招收正式學員200人,旁聽學員700人。學期一年,至1984年3月結束。講課地點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電影院,全年23講。
5月,調整改革原有的6個業務活動小組,組建了小說創作委員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文學評論委員會、電影電視戲劇文學組、外國文學組,各委員會(組)主任分別為:劉紹棠、黎先耀、晏明、韓作黎、向錦江、蘇叔陽、樂黛雲。
6 月,組織作家楊沫、孫幼軍、陳染等20餘人到煙臺,蓬菜駐軍基地參觀訪問。
7月—8月,詩歌散文創作委員會舉辦“暑期詩歌、散文講座”,每周日上課,共10餘講,經常聽課的學員達700餘人。
12月6日—9日,文學評論委員會與小說創作委員會聯合召開第三次“北京市作家作品討論會”,對從維熙、諶容、陳建功、鄭萬隆的作品創作特色進行評論。
全年組織駐會作家集中學習4次,主要學習《鄧小平文選》,座談“社會主義異化問題”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問題,並討論了專業作家體制改革等問題。
全年各創作委員會和小組共組織專題研討會9次。其中有詩歌的“三個崛起”,小說的”工業題材”、“農村題材”討論會等。

1984年

3月6日,在民族文化宮舉行“蕭軍文學創作活動五十周年”慶祝會。作協主席阮章競講話,副主席雷加主持,周揚、胡風、丁玲、馮牧、周海嬰、李德倫、吳曉邦、劉開渠、張權、鍾敬文等文藝界300多人出席。陳模代表市文聯、劉紹棠代表駐會中青年作家、蘇叔陽代表全體會員、張超代表煤炭部發言祝賀。
3月,組織作家楊沫、鄧友梅、古立高、趙大年等10人到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區參觀採訪。
5月中、下旬,組織史鐵生等10餘位中青年作家到延安地區深入生活,並安排史鐵生重返插過隊的延川縣關家莊。
6月4日—7日,小說創作委員會在通縣召開“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以分析、認識農村正在發生的急劇而深刻的變革為議題,探討如何寫好農村題材的作品。與會60餘人,是同類會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7月中旬,與中國水利學會合作,組織16名會員分別參加了在鏡泊湖、南昌、杭州、運城、青島、昆明、成都、合肥等地的“青少年水利夏令營”為期一個月的活動。
11月,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在密雲聯合召開座談會,討論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與文學作品如何寫改革的問題。60餘人與會,副市長陳昊蘇到會講話。
12月5日—8日,文學評論委員會在通縣召開第四次“北京市作家作品討論會”,對張潔、蘇叔陽、陶正的作品及其創作道路進行討論。50餘人到會。
全年共組織深入生活活動7次,100多人次參加;各種專題研討會近10次。舉辦了“慶祝建國35周年徵文評獎”活動,《北國草》(從維熙)等26部(篇)作品獲獎。

1985年

開始試行“創作假制度”。作協為有詳細創作計畫的會員向其所屬單位代請創作假。全年共有14位會員請了創作假,為期兩個月至一年不等,其中10名會員在創作假期間的基本工資由作協從創作基金中給付。(作協從1982年起即為個別會員請過創作假,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先後為7名會員請了創作假,1984年下半年中共北京市委開始拔給創作基金。)
4月,與市文聯研究部聯合召開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鐘鼓樓》研討會。
7月,在密雲舉行鄭淵潔、夏有志作品討論會,為期4天,主要圍繞鄭淵潔的童話和夏有志的少年小說的創作特色進行評論。到會40餘人。
7月,組織會員24人分別參加中國林學會在贛、遼、豫、閩、陝、甘、寧、新、八省區舉辦的夏令營活動,時間7—15天不等。
9月—11月,經市政府和勞動局安排並出資,組織作家、會員33人分別去內蒙、黑龍江、陝西看望、採訪留在當地的北京知青,並為有關領導部門提供了知青生活情況。
12月,根據連續四年召開的“北京作家作品討論會”提交的論文,與市文聯研究部共同編輯成《探索者的足跡一北京作家作品評論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並獲北京市首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2月23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向各區、縣、局、總公司黨委轉發作協於9月擬定上報的《創作假制度試行辦法》和《契約製作家試行辦法》。
12月24日—27日,在京豐賓館召開“北京市青年文學創作會議”,全市青年作者100餘人參加。雷加代表北京作協作大會報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唐達成、北京市委副書記徐惟誠到會講話,阮章競、王蒙、林斤瀾、劉紹棠、浩然、劉心武、諶容、陳建功、李陀、韓少華、楊沫先後作大會發言。會議是在充分調查了解青年作者的現狀的基礎上召開的。

1986年

聘任第一批契約製作家5人,契約期2年,從本年第二季度開始。全年批准請創作假的會員15人,為期一個月至半年不等。
1月11日,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召開表彰大會,表彰“第二屆茅盾文學類”獲得者、北京作協駐會作家張潔、劉心武。
5月15日—29日,在東郊第二光學儀器廠招待所舉辦“第一期文學講習班”。正式學員25人,多為參加1986年“青創會”的工廠、農村、文化館的代表。旁聽學員30餘人,為附近工廠的業餘作者。授課共14講。
6月17日,評論委員會與市文聯研究部聯合召開諶容小說新作《減去十歲》、《走投無路》討論會,與會40餘人。其中特邀企業家10多人,使討論會別開生面。
6月19日,評論委員會與市文聯研究部聯合召開陳建功小說新作《捲毛》討論會,與會30餘人。
6 月24日—27日,兒童文學委員會與北京出版社在昌平虎峪聯合召開“
北京市兒童文學創作會議”,陳模、韓作黎主持,劉厚明傳達煙臺全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精神。60餘人參加,討論了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6月27日—30日,作協與市文聯研究部在昌平虎峪聯合主辦“新詩潮研討會”,趙金九,江山主持,在京詩歌理論家和詩人近80人出席。會上探討了“新詩潮”(俗稱”朦朧詩”)的界定、內涵、社會影響、未來趨向等一系列同題,各種觀點的代表謝冕、丁力、顧城、劉湛秋、錢光培、牛波等30餘人作了發言。會議的影響波及至今。
11月15日—18日,與《十月》雜誌社共同舉辦”城市題材及青年題材創作討論會”,80餘人出席。
12月10日—12日,在昌平召開北京青年文學評論家座談會,討論文學批評理論問題和“黑馬”現象,並集中探討了林斤瀾“矮凳橋系列”等新作。
全年共組織駐會作家和契約製作家集中學習2次7天。組織作家和會員到三峽葛洲壩、清河毛紡廠、外省氣象夏令營深入生活,60餘人參加。舉辦其它作品討論會、座談會、讀書班等7次,與北京日報“小苗”副刊合辦低幼故事、童話徵文,共23篇作品獲獎。

1987年

改進契約作家制度,建立契約製作家審議委員會。成員為:阮章競、雷加、劉紹棠、浩然、陳祖芬、李陀、林斤瀾、謝冕、宋?、趙金九、曾韜鄭雲鷺、方順景、陳世崇、高玉琨、吳光華、曹子西,共17人。
2月,各創作委員會增補中青年委員共19人。
3月18日—21日,組織黨員駐會作家和契約製作家在門頭溝集中學習中共中央有關檔案,討論“開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問題。
5月28日,與北京晚報、和平出版社、日化三廠聯合舉辦的“奧琪杯”微型報告文學徵文活動舉行發獎大會,8000多件來稿中有18件作品獲獎,46件發表在北京晚報副刊上。
6月3日,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北京日報文藝部聯合召開浩然長篇小說新作《蒼生》討論會,作家、評論家、編輯、記者60餘人到會。
6月2日—13日,組織尹世霖、夏有志、何玉鎖、殷之光等5人赴大興安嶺火災區採訪。返京後多次舉行報告會,並發表相關作品。
6月4日—11日,組織年輕會員6人騎腳踏車到河北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調查採訪。
6月中旬—7月初,組織中傑英、韓藹麗、陶正等14人到湖北襄樊、荊門“三線”工廠深入生活,為當地業餘作者講課輔導。
10月,組織雷加、理由、陳祖芬、毛志成、李功達等作家撰寫的歌頌改革中先進人物的報告文學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0月27日—29日,在八大處飯店召開“新詩走向研討會”,老中青各個流派、各種觀點的詩人、詩評家60餘人與會,探討詩歌發展的現狀與趨向。會後文藝報辟專版刊發了有代表性的論文和發言,在全國又一次引起關注。
11月23—26日,組織駐會作家集中學習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上的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市委副書記徐惟誠到會。
全年組織會員到留民營、玉甫上營村、測繪夏令營參觀採訪,100餘人參加。還召開了會員作品及其它專題討論會10餘次。

1988年

與北京文學編輯部聯合舉辦文學創作函授班,為期一年,招收學員400名。以面授、函授相結合的方式,對學員進行創作上的具體輔導。一年內舉辦面授12次,參加學員300多人次。不少學員的作品在《北京文學》上發表,有兩篇被《小說選刊》選載。
為“以文補文”,籌辦文藝聯誼中心。下半年在虎坊橋工人俱樂部開始正式營業。開業後作協及文聯其它協會在此處舉辦了十幾次活動。
經契約製作家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聘任第二批契約製作家8人。
2月29日,與市民政局、市殘聯聯合舉辦作家、殘疾人聯歡會。年中,又約請20餘名會員撰寫反映殘疾人生活的報告文學20餘篇,與民政局、殘聯共同編輯成書。
6月21日,與《十月》雜誌聯合召開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討論會。9月13日,又與《當代》雜誌聯合召開霍達的報告文學《國殤》討論會。
9月24日(農曆8月14日)晚,在頤和園昆明湖上舉行慶中秋賞月詩會。近百名來自首都和台灣的詩人、作家歡聚一堂,吟詩唱歌。王蒙、陳昊蘇、阮章競、晏明等20多位老中青詩人即席賦詩,台灣《人間》雜誌的韓嘉玲代表同伴獻辭獻歌。
11月8日,組織北京詩人和詩歌理論家與台灣詩人、詩論家羅門,《台北評論》主編林耀德就詩歌創作和理論問題進行座談,謝冕、晏明、藍棣之、吳思敬、林莽等10餘人出席。
11月30日—12月3日,在北京田園莊飯店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代表人數122名,出席會議99名。會上通過了第一屆理事會的會務工作報告和章程修改草案,決定將協會名稱由“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改為“北京作家協會”;選舉產生了由39人組成的第二屆理事會,管樺當選為主席。市委副書記汪家? 、副市長何魯麗分別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唐達成、文化部部長王蒙先後到會講話、看望。
年內還組織了肖復興作品討論會、作家企業家聯誼會等活動。

1989年

3月,與作家出版社聯合召開張潔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只有一個太陽》討論會,30餘人參加。
4月26日,與組聯部聯合組織作家、會員參觀亞運會工程,50餘人參加。
5月15日—19日,兒童文學委員會與《東方少年》雜誌聯合召開童話創作座談會,十幾位北京童話作家出席。
7月13日—15日,在臥佛寺飯店組織駐會作家、契約製作家和全體工作人員集中學習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檔案。
10月,組織會員到京郊東風農場、東郊農場參觀,40餘人參加。
11月22日—25日,組織駐會作家和契約製作家學習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檔案和《鄧小平論文藝》。
11月—12月,與北京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邀集陳建功、趙大年、劉恆、王朔、藍蔭海等10餘位作家,策劃創作電視連續劇《渴望》、《皇城根》、《編輯部的故事》。
全年組織完成“慶祝建國40周年徵文評獎”工作,從推薦上來的340餘篇(部)作品中,評選出《蒼生》(浩然)、《補天石》(畢淑敏)等40篇(部)獲獎作品,35人獲責任編輯獎。還與其它單位合作舉辦了以反映北京解放40周年為題材的“尤美杯”、“奧琪杯”報告文學徵文評獎。
年內邀請契約製作家所在單位的領導座談,溝通情況,聽取意見,求得支持。

1990年

一年中結合黨員重新登記工作,組織黨員駐會作家和契約製作家多次學習有關檔案、理論著作,就進一步端正文藝方向、反映時代主鏇律和題材多樣化、治理整頓與深化改革等問題進行討論。其間市委副書記王光、宣傳部長李志堅參加。
駐會作家駱賓基、楊沫、管樺、阮章競、雷加、葛翠琳、趙大年先後向亞運會組委會贈送了自己的作品。
5月31日—6月3日,與北京文藝學會、丹東市文聯聯合在雷加故鄉丹東市召開“雷加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遼寧、丹東的作家、評論家、有關領導50餘人出席。會上12人宣讀了專題論文,5人即席發言。會後組織參觀了雷加在解放戰爭期間擔任廠長的丹東造紙廠,鴨綠江大橋和大東港。
8月6日—8日,經過民主協商和投票選舉選出的六個創作委員會的42名新委員,在懷柔山湖賓館集中開會商討工作計畫,推舉各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新一屆主任為:小說:中傑英,散文報告文學:韓少華,詩歌:任洪淵,兒童文學:陳模,影視文學:鄭小龍,理論批評:張同吾。
8月,影視文學創作委員會召開國內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研討會,作家、編導等20人參加。會議對室內劇的結構形式、表現方法、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懸念設定等一系列問題做了詳盡的探討。
11月19日—23日,召開“趙大年作品研討會”,對他新時期以來創作的多種樣式的作品進行總體評價。管樺、雷加、張潔、諶容、白崇人、劉錫慶等30餘人出席。
12月17日—19日,與《北國風》編輯部聯合召開通俗文學創作交流研討會,探討通俗文學的界定、特徵、歷史流變、現存不足、認識誤區等問題。會議由曾韜、王葆生共同主持,20餘人參加。
12月—91年2月,為培養新人,兒童文學委員會舉辦“中、小、幼教師作家班”,招收學員150餘人,每周日講課,共13講。不少學員的作品陸續在報刊發表。
年內組織會員100人次參觀了亞運村、通縣大鎬村。組織了亞運會徵文評獎,召開了王梓夫作品討論會、與台灣詩人簡政珍座談等會議。

2001年

2月27日,為紀念原北京作協主席阮章競逝世一周年,由北京作協主辦,詩刊社、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人民文學出版社協辦的“紀念著名詩人阮章競暨《晚號集》首發式”在中國作協會議室舉行, 40餘人出席會議。
3月7日,與中國青年出版社、市文聯研究部共同舉辦了青年契約製作家徐坤、趙凝、王芫、丁天作品研討會。會議由北京作協秘書長李青主持,高洪波、陳浩增、陳世崇、賀紹俊、楊匡漢、陳駿濤、孟繁華、白燁、陳曉明、林為進、李敬澤、胡平、季紅真、李潔非、牛玉秋、陳福民等評論家及主辦單位負責人出席。北京作協一貫重視扶植青年作家,在第八屆契約製作家中,青年作家約占一半。此次為青年契約製作家專門組織研討會,既是對他們的創作進行階段性總結,也是激勵他們今後有新的飛躍。
3月21日,與北京少兒社聯合主辦了“張之路科幻小說新作出版座談會”。與會者對張之路的科幻長篇小說新作《非法智慧》進行了座談。大家認為這部小說集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於一身,將會受到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座談會由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樊發稼、北京作協秘書長李青、北京少兒社副總編趙萌共同主持。束沛德、高洪波、曾鎮南、金波、曹文軒、馬光復、張美妮、王泉根、孫幼軍、星河、金濤、陳世崇、梁倩等作家評論家及責任編輯李玲出席了會議。
4月10--11日,詩歌創作委員會在西山組織召開了本年度詩歌創作座談會,新老詩人40餘人到會,與會者就詩歌的創作現狀和前景進行了討論。
6月,市監獄管理局舉辦局先進人物報告會,應監管局領導之邀,8位作家前往參加並在會後深入各監獄進行採訪。這是兩單位第二次合作,作家們創作的作品編輯出版後,受到監管局幹警的好評。
6月23--24日,小說創作委員會在平谷縣召開本年度創作座談會,會議由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馬宗啟主持,趙大年、中傑英、曾哲、邱華棟、丁天、寧肯、程青、劉孝存、張健、甘鐵生、劉樹生、星竹、袁一強曹懷新劉廷海、柴福善作家及作協領導趙金九、李青、王升山出席了會議。會上增補劉孝存、張健同志為小說創作委員會委員。
8月8日,召開常務理事會,根據中國作協的要求,對出席中國作協六代會的北京作協代表團會員代表和第七屆中國作協全委候選人的選舉辦法做出具體安排:1、會員代表人選首先在北京作協所管轄的中國作協會員中以信選的方式推薦產生34名候選人,再由北京作協理事會進行無記名差額投票選舉,確定30名正式代表。2、全委候選人由作協常務理事會向理事會推薦,由理事會進行等額投票選舉,確定10名正式候選人。
8月13—23日,組織契約製作家前往甘肅蘭州,沿古絲綢之路到敦煌,進行考察採風交流活動。徐坤、曾哲、邱華棟、星河、趙凝、程青、袁一強、曹懷新等契約製作家和作協領導陳世崇、李青、王升山參加了此次活動。
10月19—25日,組織契約製作家和會員到浙江魯迅故鄉紹興、茅盾故鄉烏鎮杭州等地採風,開展“尋訪文學大師”的首次活動。這是繼北京作協“革命聖地採風”系列活動後的又一項專題採風活動,20餘人參加。
12月12日,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副書記龍新民等同志在市委第二會議室接見了出席中國作協第六次作代會的北京作協代表團全體代表。
12月18日—22日,中國作協第六次代表大會在京豐賓館召開,北京作協代表團共49人,代表315名北京屬地的中國作協會員參加了這次大會。

歷年獎項篇目

(截至2006年)

茅盾文學獎

張 潔 《沉重的翅膀》(第二屆、1982—1984年)
《無字》(第六屆、1999—2002年)
劉心武 《鐘鼓摟》(第二屆、1982—1984年)
凌 力 《少年天子》(第三屆、1985—1988年)
霍 達 《穆斯林的葬禮》(第三屆、1985—1988年)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王 蒙 《蝴蝶》(第一屆一等獎、1977—1980年)
《相見時難》(第二屆、1981—1982年)
鄧友梅 《追趕隊伍的女兵們》(第一屆,1977—1980年)
《那五》(第二屆、1981—1982年)
《煙壺》(第三屆、1983—1984年)
從維熙 《大牆下的紅玉蘭》(第一屆,1977—1980年)
《遠去的白帆》(第二屆、1981—1982年)
風淚眼》(第四屆、1985—1986年)
劉紹棠 《蒲柳人家》(第一屆、1977—1980年)
湛 容 《人到中年》(第一屆一等獎、1977—1980年)
《太子村的秘密》(第二屆、1981—1982年)
《懶得離婚》(第五屆、1987—1988年)
張 潔 《祖母綠》(第三屆、1983—1984年)
張承志 《黑駿馬》(第二屆、1981—1982年)
《北方的河》(第三屆、1983.一1984年)
劉索拉 《你別無選擇》(第四屆、1985—1986年)
霍 達 《紅塵》(第四屆、1985—1986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 蒙 《最寶貴的》(1978年)
《悠悠寸草心》(1979年)
《春之聲》(1980年)
鄧友梅 《我們的軍長》(1978年)
《話說陶然亭》(1979年)
劉心武 《班主任》(1978年)
《我愛每一片綠葉》(1979年)
張 潔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1978年)
《誰生活得更美好》(1979年)
《條件尚未成熟》(1983年)
李 陀 《願你聽到這支歌》(1978年)
陳建功 《丹鳳眼》(1980年)
《飄逝的花頭巾》(1981年)
劉紹棠 《蛾眉》(1981年)
劉厚明 《黑箭》(1981年)
林斤瀾 《頭像》(1981年)
諶 容 《減去十歲》(第八屆、1985—1986年)
張承志 《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1978年)
中傑英 《羅浮山血淚祭》(1979年)
母國政 《我們家的炊事員》(1979年)
劉錦雲 《笨人工老大》(1980年、與王毅合作)
曾旗 《大淖記事》(1981年)
史鐵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3年)
《奶奶的星星》(1984年)
陶 正 《逍遙之樂》(1983年)
蘇叔陽 《生死之同》(1984年)
劉 恆 《狗日的糧食》(第八屆、1985—1986年)

魯迅文學獎

劉 恆 《天知地知》(首屆優秀中篇小說、1995—1996年)
史鐵生 《老屋小記》(首屆優秀短篇小說、1995—1996年)
《病隙碎筆》(第三屆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1999年—2002年)
雷 加 《半月隨筆二集》(首屆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1995—1996年)
衣向東 《吹滿風的山谷》(第二屆中篇小說獎、1997—2001年)
劉慶邦 《鞋》(第二屆短篇小說獎、1997—2001年)
徐 坤 《廚房》(第二屆短篇小說獎、1997—2001年)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陳祖芬 《祖國高於一切》(第一屆、1977—1980年)
《共產黨人》(第二屆、1981—1982年)
《催人復甦的事業》(第三屆、1983—1984年)
《理論狂人》(第四屆、1985—1986年)
孔雀西南飛》(第五屆、1990—1991年)
理 由 《中年頌》(第一屆、1977—1980年)
《揚眉劍出鞘》(第一屆、1977—1980年)
《希望在人同》(第二屆、1981—1982年)
《南方大廈》(第三屆、1983—1984年)
《傾斜的足球場》(第四屆、1985—1986年)
韓少華 《勇士:歷史的新時期需要你》(第一屆、1977—1980年)
《繼母》(第二屆、1981—1982年)
肖復興 《海河邊的一閻小屋》(第二屆、1981—1982年)
《生當作人傑》(第三屆、1983—11984年)
沙 青 《北京失去平衡》(第四屆、1985—1986年)
霍 達 《萬家憂樂》(第四屆、1985—1986年)

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張志民 《祖國,我對你說》(第一屆、1979—1982年)
《今情,往情》(第二屆、1983—1984年)

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雜文(集)獎

廖沫沙 《廖沫沙文集第二卷》(榮譽獎,1989年評)

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

(1954—1979年):
劉厚明 《小雁齊飛》(劇本、一等獎、1954—1979年)
阮章競 《金色的海螺》(童話詩、一等獎、1954—1979年)
果向真 《小胖和小松》(小說、一等獎、1954—1979年)
葛翠林 《野葡萄》(童話、一等獎、1954—1979年)
管 樺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歌詞、一等獎、1954—1979年)
孫幼軍 《小布頭奇遇記》(童話、一等獎、1954—1979年)
金 波 《在老師身邊》(歌詞,一等獎、1954—1979年)
鄭文光 《飛向人馬座》(科學文藝、一等獎、1954—1979年)
浩 然 《大肚子蟈蟈》(小說、二籌獎、1954—1979年)
陳 模 《奇花》(小說、二等獎、1954—1979年)
羅辰生 《吃拖拉機的故事》(小說、二等獎、1954—1979年)
劉心武 《看不見的朋友》(小說、三籌獎、1954—1979年)
宋 泛 《永路和他的小叫驢》(小說、三籌獎、1954—1979年)
梁 泊 《日曆》(小說、三等獎、1954—1979年)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劉心武 《我可不怕十三歲》(第一屆、1980—1985年)
劉厚明 《阿城的龜》(第一屆、1980—1985年)
葛翠琳 《翻跟頭的小木偶》(第一屆、1980—1985年)
《會唱歌的畫像》(第三屆、1992—1994年)
孫幼軍 《小狗的小房子》(第一屆、1980—1985年)
《怪老頭》(第二屆、1986—1991年)
《啼哩呼啥歷險記》(第四屆、1995—1997年)
張之路 《第三軍團》(第二屆、1986—1991年)
《有老鼠牌鉛筆嗎》(第三屆、1992—1994年)
《我和我的影子》(第四屆、1995—1997年)
金 波 《春的訊息(組詩)》(第一屆、1980—1985年)
《我和你之間》(第二屆、1986—1991年)
《林中月夜》(第三屆、1992—1994年)
《烏丟丟的奇遇》(第六屆、2001—2003年)
羅辰生 《白脖兒》(第一屆、1980—1985年)
《下世紀的公民們》(第二屆、1986—1991年)
鄭文光 《種翼》(第一屆、1980—1985年)
鄭淵潔 《開直升飛機的小老鼠》(第一屆、1980—1985年
曹文軒 《再見了,我的星星》(第一屆、1980—1985年)
《山羊不吃天堂草》(第二屆、1986—1991年)
《草房子》(第四屆、1995—1997年)
《細米》(第六屆、2001—2003年)
樊發稼 《小娃娃的歌》(第一屆、1980—1985年)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星 河 《漫畫科學史探險》(1996年,第六屆,少兒圖書,與人合作)
霍 達 《補天裂》(1997年,第七屆,長篇小說)
楊 鵬 《地球保衛戰》(1997年,第七屆,少兒圖書)
《漫畫金頭腦》(2001年,第八屆,少兒圖書)
劉 恆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2001年,第八屆,電視劇編劇)
衣向東 《吹滿風的山谷》(2001年,第八屆,電視劇,編劇)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主辦,全國性獎):
張承志 《一冊山河》(第七屆、散文集,2002年)
郭雪波 《大漠狼孩》(第七屆、長篇小說,2002年)

莊重文文學獎

(青年文學獎):
徐 坤 第九屆
邱華棟 第十屆

中國人口文化獎

(中央七部委主辦,全國性獎):
畢淑敏 《紅處方》(1999年、長篇小說、一等獎)
《心靈7遊戲》(2004年、第十二屆、散文組、銀獎)
王梓夫 《紅河東去》(1999年、第七屆、廣播劇)
趙 凝 《大家》(2001年、中篇小說、三等獎)

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

星 河 《潮嘯如槍》(1999年,二等獎,中篇科幻小說)

國家圖書獎

楊 鵬 《漫畫金頭腦》(第五屆、少兒圖書、2001年)
張 潔 《無字》(第六屆、長篇小說、2003年)

首屆全國環境文學優秀作品獎

劉 恆 《老衛種樹》(首屆、報告文學、2003年)
郭雪波 《大漠狼孩》(首屆、長篇小說、2003年)

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畢淑敏 《紅處方》(第一屆、長篇小說、1998年)
劉 恆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一屆、中篇小說、1998年)
史鐵生 《老屋小記》(第一屆、短篇小說、1998年)
凌 力 《夢斷關河》(第二屆、長篇小說、2000年)
曹文軒 《紅瓦》(第二屆、長篇小說、2000年)
衣向東 《吹滿風的山谷》(第二屆、中篇小說、2000年)
張 潔 《無字》(第三屆、長篇小說、2002年)
曾 哲 《一年級二年級》(第三屆、中篇小說、2002年)
劉慶邦 《到城裡去》(第四屆、中篇小說、2004年)
畢淑敏 《女工》(第四屆、中篇小說、2004年)
周大新 《湖光山色》(第五屆、長篇小說、2006年)
劉慶邦 《紅煤》(第五屆、長篇小說、2006年)
曾 哲 《帕米爾案件》(第五屆、中篇小說、2006年)

老舍文學獎

凌 力 《夢斷關河》(第一屆、長篇小說,2001年)
劉 恆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一屆、中篇小說,2001年)
張 潔 《無字》(第二屆、長篇小說,2002年)
寧 肯 《蒙面之城》(第二屆、長篇小說,2002年)
劉慶邦 《神木》(第二屆、中篇小說,2002年)
曾 哲 《一年級二年級》(第二屆、中篇小說,2002年)
衣向東 《初三初四看月亮》(第二屆、中篇小說,2002年)
閻連科 《受活》(第三屆、長篇小說,2005年)
曾 哲 《香歌潭》(第三屆、中篇小說,2005年)
程 青 《十周歲》(第三屆、中篇小說,2005年)

冰心文學獎

星 河 《漫畫中國科技史》(卡通、2冊、1999年度)

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

凌 力 《夢斷關河》(首屆、新時期至2000年6月)

郭沫若散文獎

毛志成 《別處死那匹馬》(首屆、2001—2003年)
謝 冕 《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首屆、2001—2003年)
祝 勇 《舊宮殿》(首屆、2001—2003年)
韓小蕙 《光明日報》(首屆、2001—2003年)
周曉楓 《你的身體是個仙境》(首屆、2001—2003年)

國際性兒童文學獎

葛翠林 《尋找野葡萄》(1986年慕尼黑電視節二等獎)
《野葡萄》(1988年瑞士國際兒童書籍優秀作品獎)
孫幼軍 童話(1991年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
金 波 兒童詩歌(1992年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
張之路 少兒小說(1993年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
《第三軍團》(國際青少年聯盟(ibb1)優秀作家獎)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

謝 冕 《論中國新詩》(第二屆、一等獎、2002年)
任洪淵 《重新發現漢語》(第四屆、一等獎、2003年)
陶東風 《審美化、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批判》(第三屆、一等獎、2003年)
孟繁華 《重新發現的鄉村歷史--世紀初長篇小說中鄉村文化的多重性》(第五屆、二等獎、2005年)
賀紹俊 《重構宏大敘事》(第五屆、三等獎、2005年)

全國及國際性影視劇創作獎

劉厚明 《綠色錢包》(電影劇本、文化部劇本創作獎、1981年)
李 陀 《李四光》(與張暖忻合作編劇、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79年)
《沙鷗》(與張暖忻合作編劇、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2年)
諶 容 《人到中年》(編劇、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2年)
中傑英 《灰色王國的黎明》(文化部評全國優秀話劇劇本獎、1980—1981年)
《山河交響樂》(電影劇本、第二屆“夏衍電影文學獎”、1997—1998年)
劉 恆 《本命年》(編劇、1990年電影“百花獎”、第40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編劇、廣電部建國40周年劇本徵文二等獎、1990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91年西班牙第35屆瓦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金穗獎、1990年)
《秋菊打官司》(改編、首屆長春國際電影節金杯獎、1992年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2年)
《四十不惑》(改編、第45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1992年)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最佳編劇、第1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2000年)
《張思德》(編劇、獲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2005年)
劉慶邦 《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柏林電影節銀熊獎、2003年美國獨立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2003年)
鄒靜之 《五月槐花香》(電視劇本第24屆中國電視飛天獎最佳編劇獎、2004年)
孫幼軍 《小貝流浪記》(最佳編劇、第1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199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