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
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地
處鄭州、洛陽之間,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7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於此。世稱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時間的先後,八陵的順序依次是: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水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和宋哲宗的永泰陵。加上后妃、宗室、親王、王子、王孫以及高懷德、趙普、曹彬、蔡齊、寇準、包拯、狄青、楊六郎等功臣名勛共有陵墓近1000座,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北宋的諸帝、後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布在西村、蔡莊、孝義、八陵4個陵區,占地30餘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歷史淵源
北宋皇陵的諸帝陵園建制統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4部分組成,圍繞陵
園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西村陵區位於西村鄉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間,包括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蔡莊陵區位於蔡莊北,有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孝義陵區位於縣城西南側,包括仁宗趙禎的永昭陵、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區位於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哲宗趙煦的永泰陵。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為鵲台、乳台、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宮;上宮四周夯築方形神牆,周長近千米,四面正中辟有神門,神牆四隅築有闕台(角闕);上宮正中為底邊周長200餘米的覆斗形陵台,台下為地宮。後陵在帝陵西北,布局和建築與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較小,石刻較少。下宮為日常奉饗的地方,在上宮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向北為望柱1對、馴象人1對、瑞禽1對、角端1對、仗馬1對、控馬官4對、虎2對、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1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具有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造詣。發掘故事
陪葬墓的發掘1961年發掘的魏王夫婦合葬墓,由主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組成。墓門為青磚券砌仿木構建築。甬道兩側各有一耳室。墓室為穹頂,平面為圓形,直徑6.54米,自底至頂高6.48米。墓內地面用石板平鋪。墓葬早期被盜,出土墓誌兩合,隨葬遺物有薄胎白釉瓷碗片等。1984年發掘的永熙陵北的李後陵,斜坡墓道,墓門為券門,青石門楣和門扉線刻飛天、武士等圖像。墓室為接近圓形的多邊形磚砌單室,穹窿頂,墓壁周圍砌有磚雕的角柱、昂、耍頭、枋、椽、望板、檐瓦等,耍頭鋒面還刻有人首、人身、兩手合掌、鳥腹、鳥爪、背上有翅的迦
陵頻伽圖像;有墨線勾勒的盆花圖案,周壁還繪有樓台殿閣和雲朵彩畫,已剝蝕不清;墓頂塗青灰色蒼穹,用白粉繪出星辰及銀河。墓前發現2道磚基,出土許多磚、瓦等建築構件。推測陵前當時應有建築。墓內遺物早年被盜殆盡,殘存文物多已破碎。出有玉冊及80多件青釉、白釉或黑釉的瓷器殘片,其中帶"官"字的定窯瓷器和越窯龍紋大盤,頗為難得。多年來,在宋陵範圍內還收集了一批墓誌和碑記,其中包括親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孫,如楊國公主墓誌、益王墓誌、燕王墓誌以及燕國公主追封記、鄧國公主追封記等。此外,還發現許多綠釉琉璃瓦和瓦當,說明北宋陵園建築已使用琉璃構件。宋陵的保護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保護古蹟名單的通知》 ,其中包括鞏義市宋陵。1963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宋陵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在各陵園附近的村子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79年以後,國家多次撥款,對各陵墓的石刻進行扶正、粘結和維修,並樹立文物保護標誌,劃定保護範圍,一些重點範圍內的土地由國家徵購,設立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幹部。鞏縣宋陵目前保存較好。宋陵,即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於鞏義市境內,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餘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北宋9帝,除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死於漠北之外,其餘7帝均葬此,加上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墓由開封遷此(稱永安陵),所以人們稱七帝八陵。依次為宣祖(趙弘殷)永安陵、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幀)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永定陵系真宗趙恆的陵墓。兆域內還陪葬著三座後陵和寇準、包拯等大臣墓。帝陵石刻
世俗風貌
宋陵石刻數量多,保存完好,僅現存在帝後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種動物和各類人物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達千件以上。這些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無不俱備,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體現了世俗生活的風貌,集中反映了北宋石刻藝術的風貌和大型陵墓石刻的發展脈絡。
宋陵石刻造型渾厚,雖力感稍差,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氣勢雄偉,但表現手法細膩,華表紋飾和人物的冠服飾等均精心刻劃,別有一番韻味。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獅是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們披鬃卷尾,昂首舉步,神態豪邁而莊嚴,忠誠地守衛著帝後的安寧。
異域風情
人物造像中的精品,當屬馴象人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飾特徵表現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錦繡,背置蓮花座,長鼻委地,體態宏偉,生動傳神。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鍘,腕有鐲,戴大耳環,其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番使,面目服裝各異,他們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象徵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於大宋皇朝之意。
藝術珍品
其他石刻也多有可點之處,宮人雙肩削瘦,束髮簪珥,女性的特徵維妙維肖;內侍體態微胖,神情拘謹,手執體現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塵;武士身軀高大,形象勇猛,或拄劍肅立,或手執斧鉞;文臣執笏在前,武臣拄劍在後,反映了北宋抑武揚文的官制序班;石虎尊嚴而高貴,石羊柔順而淑美;華表(望柱)為方基蓮花座,六棱或八稜柱身,柱頂為合瓣蓮花。帝陵柱身為纏枝牡丹雲龍紋,後陵柱身為翔鳳紋,線條流暢,結構謹嚴,是難得的雕刻藝術珍品。
氣魄漸失
根據各類石刻的形態和裝飾的變化,可將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後三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
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文氣十足,而威風日稀,正如趙宋的江山一樣。
宋陵,在河南鞏縣嵩山、洛河間丘陵上。計八座皇陵,前述望柱,各種人物、動物石刻,列於帝後陵者,有550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可達千件以上。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那有。
宋陵石刻特點:
1、造型質樸,氣魄不大,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
2、表現手法細膩,塑柱的紋飾,或是各種人物的冠服佩飾,由精心刻劃。最成功的作品,是永熙、永定、永裕3陵的奔獅,披鬃卷尾,昂首舉步,神豪邁而莊嚴。馴象人和客使,是人物造像中的上品。面貌和服飾特徵表觀出人物的不同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3陵的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釧,腕有鐲,戴耳環,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客使,面目服裝各異,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說明來自不同同家和地區。塑柱是集各種裝飾花紋於一身的雕刻品,它下部施方基蓮花座,中間為六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蓮花結頂,柱身飾減地平鈒或陰線刻纏枝牡丹及雲龍(後陵為翔鳳)圖案,線條流暢,結構謹嚴。宋陵石刻可分作前、中、後3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4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2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2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