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東魏北齊時期(534~577)的皇族陵墓及其陪葬墓。位於河北省磁縣東南部,在南北15公里,東西12公里,已發現墓葬 123座。陵墓區的東南方即東魏北齊的都域──鄴城遺址。宋代以來誤認為這批墓葬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直到清代末年出土了一些墓誌,始確定為東魏北齊時期的墓葬。這些墓誌的志文收錄在《鄴下冢墓遺文》、《滿洲金石志別錄》等書中。志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磁縣文物管理所、開封市博物館等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省、地、縣文物機構對墓群作過多次調查和發掘。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磁縣文物管理所又共同進行了全面的調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況
墓葬墳丘均為夯築,多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夷為平地。保存較好的有前港村南的35號墓葬,俗稱天子冢。現存墳丘平面略呈圓形,東西121.5米,南北118米,高21米。墓頂長寬為43米左右。墳丘四周原有夯土圍牆,南面有大片建築基址,應是寢殿之類的建築。有人推測此冢可能是東魏孝靖帝的陵墓。大冢營村西 1號墓葬,現存墳丘南北79米,東西77米,高24.6米,據茹茹公主墓誌記載,當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陵墓。另有兩處墓葬尚存墓碑,一為劉莊東的44號墓,碑額篆書“齊故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墓主為高歡之孫高肅;一為東小屋村東北80號墓,碑額篆書“魏乕乭乿黃鉞乨乗宜陽王碑”,墓主為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之兄宜陽王元景植。有的墓尚存有石刻人像、石羊等,如灣漳村106號墓南有一石刻人像,高約3米;滏陽村西30號墓墳丘南有兩尊石羊;雙廟村西南75號墓附近有一尊石羊。現已發掘墓葬10餘座,其中著名的有北齊文昭王高潤墓、茹茹公主墓和灣漳村106號墓。三墓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甬道、墓室為磚結構。墓室為單室,平面呈方形, 四壁作弧狀外凸,棺床設在一側,有的頂呈四角攢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畫均用白灰塗抹,上繪彩色壁畫。灣漳村墓墓道壁畫保存較好,面積達300餘平方米,最高處高8.5米,氣勢宏偉,筆法細膩,生動逼真。所繪主要內容是儀仗出行隊伍,兩壁繪有如真人大小人物100餘人,這在中國壁畫史上是空前的。茹茹公主墓和灣漳村墓的墓道斜坡路面繪花草、圖案,邊用墨線勾勒,中填紅色;灣漳村墓墓道路面彩畫面積達 100餘平方米,猶如巨幅地毯。已發掘的幾座墓因墓室長期遭水浸泡, 壁畫遭受剝蝕, 殘損比較嚴重。墓道壁畫保存較好。壁畫以墨線勾勒,然後填朱、青、黃、紫等色。墓頂繪天象圖。壁畫繪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出行儀仗等場面,布局嚴謹,人像比例準確,畫面壯闊,敷彩艷麗。 隨葬品有陶俑、陶製禽畜、陶製模型、鎮墓獸、陶瓷器、墓誌等。高潤墓出土的青瓷碗與當地賈壁村窯生產的青瓷碗相似,並發現護胎釉青瓷碗,對於研究北方青瓷和護胎釉的出現均有重要價值。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拜占廷金幣,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東魏皇室元氏、北齊皇室高氏的陵墓區應有各自的區域,從已發掘的10餘座墓來看,東魏皇室的陵區似偏於西南部,北齊皇室陵區似偏於東北部,具體的區域尚需進一步確定。
磁縣文物管理所負責北朝墓群的保護管理工作,對古墓進行了編號、建檔,樹立保護標誌,建立民眾性保護組織,修繕了蘭陵忠武王墓碑亭,採取了禁止挖取墓冢封土的措施等。
現狀
來到河北省磁縣一帶,你就會被漫山遍野、錯落有致的北朝墓葬群落所吸引。遠遠望去,墓園在松柏的環繞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墓葬多達134座,主要是皇族的皇陵及功臣墓,只有一座是塞外草原上柔然族茹茹公主的墓。 1976年的春天。磁縣大冢營村的農民們像往常一樣,扛著鋤頭來到村北的地里開始春耕。忽然,有個農民的鋤頭“嘭”地一聲從手中飛了出去,又碰到什麼了、會不會是什麼寶貝呢?大家圍攏過來,輕輕地挖開表面的土層,也不見寶貝出現,硬物的面積越來越大,漸漸露出了一個墓頂。從墓頂看去,這座墓的規模可不算小,與皇家陵墓不相上下。1978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專家和考古發掘隊開始對古墓進行發掘清理。青石墓志銘上記載著墓主人的名字:魏開府儀同長廣郡開國高公妻茹茹公主閭氏。就是說,這座墓為北朝時期所作,墓主人是茹茹公主閭氏。而這位公主正是東魏大丞相高歡的第九個兒子高湛的妻子。
史跡
公元四世紀末,中國北方草原上興起了一個少數民族,稱柔然族。這個民族與北魏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在北魏被分裂成東魏、西魏的形勢下,由東魏高歡政權支持起來的茹茹王阿那穰,很想繼續利用東魏的力量。東魏為了聯合柔然族牽制西魏進攻,也想與茹茹王聯盟。於是東魏丞相高歡決定將自己的第九子高湛也就是公元561年即位的北齊武成皇帝,與阿那穰的孫女茹茹公主聯姻。這一年,高湛8歲,茹茹公主5歲。送親儀仗的氣派,從邯鄲博物館中小兵馬俑的造型和排列中看的更為具體:排在最前面的是“風帽擊鼓俑”、第二隊是負劍箙鐵索兩襠俑、第三隊為風帽儀仗俑、第四隊為短風帽儀仗俑、第五隊為札巾翻領侍從武士俑、第八隊為小冠劍囊武士俑、第九隊為負劍箙皮兩襠武士俑、第十佇列前為兵士俑,以後是騎馬俑。
茹茹公主到了中原以後,過著錦衣玉食的尊貴生活。發掘的陶俑中有武士俑、執簸箕俑、舂米俑、女侍俑、奴僕俑等,可見,漢族的夫君家對茹茹公主在生活上的服侍是周到細緻的,茹茹公主嫁過來以後,在夫家的地位是顯赫的。
茹茹公主很快就適應了中原的生活。公公高歡派了學識最好的先生來教高湛和茹茹公主讀書,從慈祥的文吏俑和侍衛俑上可以看出,兩個孩子在一起讀書的日子是快樂和諧的。從鼓樂俑和伎樂舞蹈俑上得知,茹茹公主喜愛歌舞,經常和夫君高湛一起載歌載舞地玩耍。同時,這些小人俑也印證了在南北朝時期,胡漢兩個民族是和睦平等相處的。
可是好景不長。轉眼間過去了8年,茹茹公主已經長成大姑娘了,高湛也是風度翩翩的英俊少年了。倆人在一起讀書、玩耍的時候有些羞澀了。正當高歡和東魏皇帝商議,要給倆個孩子圓房的時候,茹茹公主卻不幸突然病倒了。這一次茹茹公主病得很厲害,吵鬧著要見自己的親人。高歡急忙奏請天子,請來最好的醫生給茹茹公主治病。
雖然請來了當時最好的名醫,但茹茹公主病入膏肓,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那是公元550年,茹茹公主13歲。身居洛陽的高歡得知訊息後,馬上讓天子下昭,特意造了一輛轀輬車,就是古時專門送葬的車。將小公主的棺木以飛快的速度送往鄴城埋葬。柔然族可汗阿那穰對孫女的葬禮也非常重視,派出親屬、護衛及薩滿巫師等來到了鄴城……
俑,是中國古代殉葬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先秦文獻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俑作為隨葬的冥器,取代了過去殘酷的人殉制度。陶俑的隨葬風俗,在中國古代主要盛行於戰國到五代,北朝是其中的發展高峰。這一時期的陶俑,人體姿態勻稱,神態逼真,塑工精細,彩繪貼金,代表了這一時期陶俑的藝術風格。
墓室中還出土了15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反映了茹茹公主死後被引導升天的情形。東面畫有青龍,西面畫有白虎。虎的形象誇張,虎身被拉長至4米,龍的身上有羽翼,表現了茹茹公主死後在羽獸引導下升天的主題。
在茹茹公主的隨葬品中,還有兩枚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金幣,堪稱國寶。這兩枚金幣,在茹茹公主墓挖掘清理的過程中一度被埋在墓土裡,險些就被永遠埋沒,多虧了老專家馬忠禮,讓兩枚金幣重見了天日。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79年末,茹茹公主墓的清理挖掘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已近尾聲。專家組決定撤離,唯獨老專家馬忠禮不肯離去。他還有一塊心病,在挖掘過程中,有一件瓷器出現了一塊缺失,經過仔細尋找,缺失的磁片還是沒有找到。大家認為,一來這件瓷器並非特別貴重,二來缺失的磁片隱藏在墓土中,找起來太難了。可是老專家的認真勁上來了,說你們都先回去,我一個人慢慢找總可以吧。
大家走後,墓室里頓時空落落地顯得有些陰森。馬忠禮找來了一個篩子,借著昏黃的燈光,鍥而不捨地篩起墓土來。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缺失的磁片還是沒有找到,馬忠禮身旁的墓土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再篩下去還有意義嗎?
也許是馬忠禮執著的精神感動了墓主人,篩著篩著,馬忠禮眼前一亮,兩枚金燦燦的圓片展現在眼前。拿起來仔細辨認,他的眼睛濕潤了,這分明是東羅馬拜占廷帝國時期的金幣啊!
這兩枚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金幣在茹茹公主墓的發現。
公元542年,正值東羅馬查士丁尼皇帝時期。陪都君士坦丁堡的集市商鋪林立,商人、小販雲集,格外繁華。在這座充滿歐洲風情的城市裡,一隊中國商人在集市中格外顯眼。原來,柔然族的可汗阿那穰想在茹茹公主出嫁前,為她添一些珍貴的嫁妝,於是有了這次柔然商隊的拜占廷商貿之旅。茹茹公主的家人在貿易過程中,看到了新鑄的金幣,以為金幣可以避邪,便用帶來的中國絲綢為茹茹公主換了兩塊新的金幣。這是查士丁尼皇帝新鑄造的金幣。金幣的正面是半身皇帝像,頭上戴皇冠頭盔,身披戰袍鎧甲,右手持標槍,左手持盾,背面是勝利女神像,側身向右作前行姿態,右手持長柄十字架,左手持盾,頭部與十字架之間有一顆八芒星;金幣正反面都刻有羅馬銘文。
商隊回到草原後,家人拿出那塊金幣,茹茹公主看到特別喜歡,因為她自己手裡也有一塊拜占廷金幣,是東羅馬阿那斯塔一世皇帝時期所鑄的金幣。
這兩枚拜占廷金幣,作為茹茹公主的貼身避邪寶物,出嫁後自然被帶到了高湛的家中。茹茹公主死後,也作為重要的隨葬品被送進墓室。兩枚金幣的發掘不僅為人們研究中西古代的貿易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還因其自身的珍貴价值,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其中阿那斯塔修斯一世皇帝時期的金幣,直徑1.6厘米,重量2.7克;另一枚查世丁尼一世皇帝時期的金幣,直徑1.8厘米,重量3.2克。這兩枚金幣,含金量均為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