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

一、綠色生產
首先要做到綠色研發設計和綠色生產。這是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最基礎的一步,但對於中國這樣的製造大國而言,這卻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否綠色,必須從研發設計源頭抓起。松下電器(中國)正在推行“綠色計畫”,承諾用3年時間,使在華30多家工廠全部實現清潔生產——不污染環境,不使用有害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再如國內的康佳電子,它通過對生產工藝的改造,實現了無鉛化生產,並對回流焊、波峰焊等關鍵設備進行升級。很多受到環境處罰的企業,大多是因為生產環節沒過關,如過量排放廢氣、廢水,噪聲超標等。可以預見,國家的環保法規和處罰力度都將更嚴格,誰都不可能僥倖逃脫。
二、綠色管理體系
綠色管理體系主要是指國際通行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這個體系包含產品生命周期環境評估、環境意識培養、機構和職責制定、環境指標計畫等內容。目前在國內,家電和電子消費類企業推行較早。如聯想已經設立專門的環境管理部門,制定綠色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計畫、綠色商務管理計畫等,推動國內PC行業環保標準的提升。
環保是很多國際知名企業選擇供應商的重要標準之一。如前面提到的:索尼按環境標準把供應商劃分為5個等級,而最高等級就是看有沒有通過ISO14001認證。沃爾瑪也是如此,無法達到環保標準的供應商,將中止與其的所有合作。如果沒有嚴格的綠色管理體系,也就意味著,將失去很多合作夥伴和商機。
三、綠色供應鏈
把綠色理念融入採購、設計、物流和銷售等環節。富士能擁有完整的綠色採購體系,其中,對有害化學物質的限制就多達幾百種。通用汽車則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來降低整個供應鏈的能耗和排放,比如幫助供應商提高環保能力、資源利用率等。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是惠普,它採用大量包裝方法:將多個產品放入一個大而且打開後能重新蓋緊的箱子。這主要是為了降低包裝的廢料,同時也大大降低收取、存放及使用的處理費用。惠普還使用了產品生命周期分析工具,讓工程師在開發產品時,能夠減少材料和能源的使用。
四、綠色行銷
綠色行銷是企業獲得綠色競爭力不可或缺的環節,要通過相關行銷活動,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引導消費者重新識別品牌價值,並促進綠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這樣,企業可以鞏固其綠色產品市場地位,開拓綠色市場容量。譬如,諾基亞已經推出多款環保手機,由此獲得了很好的銷售業績,同時,它還在全球85個國家建立回收廢棄手機和配件的收集點。北大方正也提出綠色電腦概念,從設計到裝備都融入環保理念。
五、綠色財務核算
綠色財會核算用來衡量綠色成本和綠色收益,其中包括環境成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和環境收益。由此可以看出,環境是被當作重要資產來經營的。很多跨國公司在公布年報的同時,還公布綠色年報,以說明在環境方面的投入和收益。在很多已開發國家,這些綠色財務指標,都是衡量企業業績的重要數據,甚至能影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
策略

消費觀念的轉變主要是指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引導和倡導綠色消費。雖然現在我們也倡導綠色消費,但內容和深度遠遠不夠,大眾對於綠色消費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業,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級層面上。事實上,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既有益於人類自身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又有益於自然生態保護,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具體到個人、家庭的實踐。從已開發國家的情況來看,凡是推行綠色消費的國家和地區,都是以社會公眾參與為主,以政府為輔。因此,改變社會公眾傳統的消費觀念,引導公眾主動參與綠色消費,參與到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創造綠色生活之中,只有這樣,綠色產品才有市場,企業綠色競爭力提升才有動力源泉。
2.引入生態競爭,推動企業競爭模式的轉變。
在綠色競爭力的強弱影響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情況下,要求企業的競爭模式應從單一的市場競爭模式向市場競爭與生態競爭的雙重競爭模式轉變。在市場競爭中加入生態競爭的成分,將企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聯繫在一起,使企業在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同時取得經濟價值的增值,這實際上也最大化了社會價值。在“雙重競爭”模式下,擁有綠色競爭力的企業會因為具有獨特競爭力而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先進企業就值得我們學習,它們遵循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生態化和綠色化的方向和目標,進行企業的再造與轉型,追求企業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三者的統一和最大化,實現現代企業的“綠色再造”和“綠色轉型”。如美國的ILLINI環境公司通過從事冷卻劑管理以及再循環使用業務,實現了生態與利潤雙贏;3M公司的綠色行銷戰略,使3M公司不但節約了成本,而且使自己在長期競爭中處於優勢。“雙重競爭”模式使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內在要求下注重綠色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反過來,綠色競爭力的提升也會使企業獲取更多的利益。
3.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政府決策思路的轉變。
我國政府在推動綠色生產提高綠色競爭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綠色GDP試算、施行綠色採購等,但政府對於綠色競爭力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鑒於此,必須實現政府決策思路的轉變:將綠色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戰略層面,上升到與可持續發展同等的高度,成為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綠色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應當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主要任務之一,因為綠色競爭力不足不僅會影響未來經濟的發展,而且其已經影響到了目前的經濟發展;徹底改變傳統的“唯速度論”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綠色競爭力就沒有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這已經成為不容置辯的道理。
4.制定國家綠色產業規劃,強化巨觀層面的指導。

5.推出相應的綠色政策,提供必要的綠色補貼。
國家應當採取多種途徑鼓勵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開發,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提供必要的綠色補貼,用以補償企業因保護環境而增加的費用。在世貿組織的《補貼與反補貼協定》中,均對成員政府的此類綠色補貼給予例外,允許其存在。通過政府在綠色政策、綠色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我國企業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開發,從而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
6.規範各行業的綠色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
在大多數行業,我們還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綠色標準,與已開發國家的相應標準更是相去甚遠。雖然,我們和已開發國家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在綠色大勢的壓力之下,我們也必須分階段分步驟地結合我國的實際制定各個行業的綠色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使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早日達到國際綠色標準或進口國的綠色標準,消除綠色弱勢。
7.提高綠色檢測技術水平,對綠色認證進行統一有效管理。
對於什麼是綠色產品、達到何種標準才算是綠色產品,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檢測技術和標準。這需要國家和相應的行業協會根據相應的綠色標準和產品技術要求,加大對綠色檢測技術的研究,儘快修訂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檢測標準,不斷提高我國的綠色檢測技術力量與設備水平,同時建立規範的綠色認證機構,並對綠色認證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
8.建立綠色出口基地,扶持綠色競爭力的先行者。
在一些出口基地,由於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這些地區的企業普遍具有培育綠色競爭力的內在動力,並且已經有了一些基礎和積累,國家可以順勢加以鼓勵和扶持,把它們培育成具有綠色競爭力的綠色產品出口基地,從而形成示範效應,帶動本地區其他行業以及其他地區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影響

1.綠色競爭力影響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於忽視對環境的關注,中國企業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環境的破壞也十分嚴重。環境問題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國際競爭力,部分企業甚至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隨著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環境壓力的增強,中國企業要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必須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此外,中國企業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與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顯得極不協調,因為從長遠看來,這必將損害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因此,識別和研究環境問題是中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2.綠色競爭力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3.培育綠色競爭力才能使“中國製造”繼續贏得國際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面對各種來自外部環境管理帶來的市場競爭壓力和自我生存壓力,中國企業僅靠傳統的競爭手段已不能適應目前這種生態化市場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已開發國家在進口時設定的綠色標準,雖然背後隱藏著已開發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用心,但是這些標準本身同時也反映出我國企業綠色競爭力不足的現實。農業、紡織、服裝和機電行業是我國出口的主幹行業,但也是我國最容易遭受“綠色壁壘”的行業。在機電方面,自從1995年機電產品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產品時,就遭遇“綠色壁壘”。企業的設計製造及環保檢測水準,比起已開發國家差距很大,僅機電產品出口一項,我國每年就要因“綠色壁壘”損失90億美元。綠色競爭力的匱乏,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產品向規模巨大的發達市場的出口;只有培育綠色競爭力,才能使“中國製造”繼續贏得國際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