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叢書名: 博士文庫
平裝: 205頁
開本: 32開
ISBN: 9787802096028
條形碼: 9787802096028
尺寸: 20.8 x 14.4 x 1 cm
重量: 222 g
作者簡介
楊代友,1971年3月生,湖南省湘西治州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廣州市社會學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研究領域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評價等。發表相關論文20餘篇。
內容簡介
綠色在內涵上意味著經濟發展對環境和健康是友好的,在時間上意味著未來不比現在差。自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以來,全球綠色意識不斷高漲,世界經濟發展朝向更加綠色的方向前進。經濟發展的綠色化趨勢必然影響到企業的經營和市場競爭,在趨於嚴格的綠色標準下,企業的市場競爭將無疑是在綠色前提下的競爭。綠色化的企業在現有經濟制度條件下是缺乏競爭力的,因為現有制度維護傳統發展模式的利益,使按照傳統發展模式原則經營的企業具有競爭優勢,所以要提高綠色化企業的競爭力,必須進行制度創新,促使傳統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支持下,企業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建立新的競爭力策略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本書首先對傳統發展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區別了兩種發展模式的經濟目標、度量方式,政策取向、環境問題及其解決方法,認為可持續發展模式本身就是對傳統發展模式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然後比較分析了兩種發展模式下企業的環境成本承擔、技術選擇和產品特徵,分析得出,綠色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企業)之所以缺乏競爭力是由於具有制度優勢的傳統模式下的企業經營沒有反映出真實的環境成本。同時區別了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和綠色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本書分析認為制度創新不足及其所導致的技術失靈、公共政策失誤和市場失靈是影響經濟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障礙性因素,提出了基於市場經濟原則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包括綠色稅收制度,產品環境影響的終身責任制、自然資本利用的許可證制度和企業融資的綠色約束制度。從企業自身來說,通過從線性價值實現模式轉向基於循環價值鏈的經營模式,不僅能夠指導企業提高創新能力,而且有助於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其他企業、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從自身實力和外部環境兩方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本書研究揭示了企業綠色競爭力的理論分析框架:即企業綠色競爭力的獲得和提高來源於外在制度變革的推動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
總體上,我國經濟發展依然是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產出不斷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在傳統模式主導的巨觀形勢下,相關法規和經濟政策對企業把環境成本納入經營決策和發展戰略中缺乏足夠的激勵,從而使我國企業的綠色競爭力不僅與已開發國家差距大,而且在國內市場也缺乏競爭優勢。本書認為,通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最佳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能夠有利於我國企業綠色競爭力的提高。最後,本書從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綠色制度體系。目的是為全部經濟活動建立統一的價值標準,使每個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市場競爭能夠以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福利水平的價值標準一綠色標準一運行。這樣的制度創新將有利於發展模式的轉變,促使我國企業的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和綠色競爭能力的增強。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國內外研究評價
1.3 本書研究目標和結構安排
第2章 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比較
2.1 基本概念和內涵
2.2 兩種發展模式下的經濟目標、度量方式和政策取向
2.3 兩種發展模式下的環境問題及解決途徑
2.4 小結
第3章 兩種發展模式下的企業競爭力比較
3.1 兩種發展模式下的企業環境成本分析
3.2 傳統技術和綠色技術
3.3 兩種發展模式下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比較
3.4 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和綠色競爭力的關係
第4章 傳統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理論路徑
4.1 可持續發展的現狀
4.2 傳統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障礙因素
4.3 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
4.4 傳統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政策選擇
第5章 競爭策略的轉變和企業綠色競爭力的形成
5.1 競爭和綠色競爭
5.2 當前企業的價值實現模式和綠色競爭面臨的問題
5.3 從價值實現模式轉變中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5.4 綠色認證在提高企業綠色競爭力中的作用
第6章 我國企業綠色競爭力現狀分析和政策建議
6.1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回顧和評價
6.2 我國企業的綠色化現狀及綠色競爭力分析
6.3 提高我國企業綠色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第7章 提高我國企業綠色競爭力的制度保障
7.1 一個理論上的綠色制度架構
7.2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7.3 污染排放和環境保護
7.4 勞動報酬和人力資源投資
7.5 勞動安全和健康保障制度
7.6 小結:制度創新的成本和收益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