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博弈聖經》意識在沒引入空間前,可以改變自己的狀態,一旦被空間包圍,就是決策。如果決策人在自由的狀態下,突然決定作為決策人引入空間,結果仍然不會改變決策的性質, 那畢竟還是決策,決策人的決策過程也完全是決策的性質。一個決策的結果反反覆覆地不改變決策人和對抗者的性質,真是令所有參與博弈的人費解。所以抽象理解博弈決策人的過程,它會像以前我講過的分宇宙單獨運行、單獨分裂一樣,多數分裂都可以分裂成功,像從洗衣粉的水中引出一個水泡一樣的方便,這樣更容易理解。我們不必過於細想,不然會成為序延中的聯想主義者。一大堆活生生的洗衣泡有它的內在原理,每一次決策也一定要分裂,或許我這種比喻很難說服任何人,更不會有人信仰。當我的理由並不那么真實、形象的時候,還是各自信守各自的影像主義。有時決策人也像執行影像殘渣時的形式,儘可能地按照自我的想像尋找一些共同或共通之處加以合併,一旦讓決策人用語言表達出他的理由,也只是一些都能做到的簡單選擇和平平常常匯合的普普通通的形式
《博弈聖經》的熵理論
熵是區分。熵是在對國正論區分時產生了經濟。
熵是區分的量具,熵位於四大量具之首,萬物的區分都會使用規則、貨幣、飛秒瞬間和熵這四大量具。
經過四種量具作出的救濟性區分、或事物性的流動,那才是完整的經濟知識論。
生命是什麼
這和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描述的一樣,生物的自私本能會把秩序之流集為一身,防止衰變成混亂的原子。決策人看似是粒子狀態符合自己的都會加以利用。那么一點點自我的表現,都會影響著整個決策結果,融入國里的川流。一個決策人的博弈行為決策點,很像一片枯葉落在起伏不停的川流中,雖然高低起伏,心靈意識對浮在表面上的枯葉,浮想聯翩,然而到頭來發現未曾有多少改變。意識對眾多現象的眾多體,越敞開一個單純一性空間,越會失去意識中的本來意思,這算不算單一弱智原理?我相信,在博弈中存在這種原理,任何私人行為面對單一自選,都會出現大半不盡人意的結果。那些表現個性意識的觀點,無論理由多么充分,也只能置身於國的更深處。一些觀念的聯合,像洗衣泡相互緊緊地擁抱,將它們分開組成新的泡團,它們並不甘願排斥。我們用意識理解那個單純一性空間,並藉助粒子行為鏈模型和行為沼澤模型,把意識伴隨著物質影像排列在單純一性空間模型的空間媒體裡,另一個路徑是純單純一性空間,也就是對抗者。根據日常表現出的結果,發明家還構想了另一個大家的決策人影子空間,就是像靈魂似的被複製出優先特性的空間。目前我們已經知道
這些,別無它法,很容易用語言表達決策人的飛秒背景。巧妙地安排,理解飛秒瞬間背景,就不會犯下對抗者變為決策人這樣的性質上的錯誤。不去研究正在發生的情形,只是越想在過程中克服困難,困難有可能越多地出現;越加努力,錯誤和荒謬就暴露得越加清楚;越是尋找事件發生的根源,越接近問題的分叉核心。因為生物事件和時間的不可逆性,是誰也無法越過的核心。如果真想去掉這個矛盾,就應該回到模型上的合適的位置,找到決策人的基本反面的行為替身。當一個決策人決策時,根據飛秒瞬間分清先後,於是第二個決策人就不能有決策人的特徵。第一個是實驗者,但如果沒有第一個,對抗者也就是第一個決策人,對抗者也就不是對抗者。總之,決策人和對抗者是以各自的行為和時空背景確定的,由此推斷,一個比一個正確,沒有前面決策人的實驗,就不會有對抗者後來的成功。這些觀念在未來會面臨挑戰,也會招來奇異的眼光,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也許這就是科學,是未來的博弈科學。
澤維爾發現
從澤維爾發現了“飛秒”這個最短的時間,從他因這一發現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刻,“飛秒”這個瞬間已被世界關注。人的一生中有無數個飛秒瞬間,無論任何事情,我們用國正論分出大小的過程,就是在那個千萬億分之一秒分成了兩半。無論我們今天看到一個驚天動地的事件還是悲慘淒涼的形式,粗略地看待它們,好像是時間的煎熬,其實是經過飛秒瞬間之後,給予我們的感悟。讓人無奈的是,我們感覺到的一切奇蹟、遺憾或嘆息都是經過了飛秒瞬間之後,才讓我們看到。給我們這種奇妙的感覺,都是相對立的兩方由飛秒瞬間穿越之後,它們的狀態才固定下來。人們表現出來的愛與恨、情與仇、好與壞、美與醜、贊成與反對、欣喜與災難,相互的確立和轉換也都是在飛秒瞬間界定了派別。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文化,它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表現出同樣的性質。人們開始願意接受的文化觀點都是先接受了它們的表象,經過一段時期後,真正與主題基因發生親緣似地互動時經過了那個飛秒瞬間,文化派別就這樣被哲學確定了,派別的立場就成了分離不變性的“博弈實體”。《博弈聖經》中說過,兩次直觀才可進入實體,實體是國,可以從中剝離出無數的可能。由此得出結論,不經過飛秒瞬間看似融入主題的文化派別,也只是進入了一個空間單位,一半的行為仍是個人的性質,不能代表穩定的“博弈實體”。正因為實體文化的虛無性質,才需要根據主題要求,在飛秒瞬間進行分離,並吸收擴大文化派系,才能保持派別情感的實體特性。經過飛秒瞬間將主題的文化基因積累的愛融入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基因里,那才是對科學發展觀真正的愛。《博弈聖經》對愛這樣陳述說:“我們把文化進程中被癮魂驅動的欲望拋棄了自我之後,自由給予的真、善、美,定義為愛。”這樣一個個被喚醒的高官,他的行為有一種無私的愛,才是忠誠的骨幹,就是一顆擁有魅力的野性種子;他會利用各種發起、召喚、倡導、指導的優質遺傳特徵,傳播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文化基因;他會改變一大片,這一大片裡還會出現種子。
聰明的文化基因
總是優先被喚醒,呈現出中心,它是防止自身衰變進行生物博弈的創新繁殖。這是我們從遺傳學那裡得到的啟示。在連續的文化進程中,讓他人接受科學發展觀的文化,要靠多次的遺傳交流才能逐漸地接近派別的飛秒瞬間。我們可以看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步伐很大,口號響亮,仍不見奇效,完全可以想像,喚醒人類在第三空地里的創新行為是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只有不斷地對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進行相互的紅移轟擊,喊多了,就變成了自我的內容,看到了科學發展觀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影子。《博弈聖經》曾有一段描述:“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肖像和名字的敏感性,仍是存在一種神秘的知覺,因為無論什麼人的生物特性都可以對實體影子和實體肖像產生神秘性,像把夢境看成實體知覺一樣,有一定的實在性。”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一旦被接受,適用文化相對性,隨時都可以跨越飛秒瞬間,分出真假文化派別,分出博弈的陣營,表現出感情,正像《博弈聖經》中說的:“感情是依賴,是癮魂驅動欲望過程中的殷勤創作。”如果不能依據國正論的哲學,在飛秒瞬間區別出大小(就是博弈實體與性質),就不能對科學發展觀表現出感情,就不能信仰它那至高無上的主題,也不能融入它的內容;即使在一個陣營也只是一種形式,一旦遇到困難,一半的可能性不會表現出感情忠誠和堅定實體的信念,內部將會出現消極、論爭、障礙、麻煩和危險。
任何虛假或不實在的表現,都是想用博弈的手段,戰勝對方,獨享支配權。
科學發展觀
是領袖對戰略文化的思考,是社會持續發展的綱領。在實踐的過程中,文化只有一次次達成,文化沒有成功,只有前行。每一個人都應該理解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再理解戰略的連續性就是發展,發展就是創新,我們把大腦對科學和發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觀念,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科學發展觀紅移輻射的衝擊。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實體,任何一個實體都是一個博弈的平台,站在實體一邊會占優。每個人都有機會競爭,競爭就是博弈,博弈的飛秒瞬間都是有輸有贏。
失敗是博弈的結果,所謂成功也是博弈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