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草藥]

三七[草藥]

三七,中藥名。主產於雲南文山州,故名文山三七,又名文州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乾燥根和根莖。秋季花開前採挖,洗淨,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乾燥。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 三七屬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莖短,莖直立,光滑無毛。掌狀複葉,具長柄,3~4片輪生於莖頂;小葉3~7,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序梗從莖頂中央抽出,長20~30cm。花小,黃綠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為5。核果漿果狀,近腎形,熟時紅色。種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三七喜溫暖而陰蔭濕的環境,怕嚴寒和酷暑,也畏多水。種植三七的土壤為疏鬆紅壤或棕紅壤,微酸性;年平均氣溫16.0~19.3℃為宜。生長期間若氣溫持續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發病。栽培地宜選東坡,坡度5°~15°為宜。在低洼地種植易發生根腐病。本品屬於含糖類,受潮易發霉、蟲蛀,但乾燥貨品耐儲存,最長可達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長對土壤和氣候有極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三七不能連種,栽種過三七的土地必須經過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夠再次種植。

基本信息

生理特性

1、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2、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3、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產地

主產於雲南文山、硯山、馬關、西疇、廣南、麻栗坡、富寧、邱北,廣西田陽、靖西、德保。雲南文山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習稱“文山三七”、“田七”,為著名的道地藥材。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和根莖。

炮製方法

1、三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

3、熟三七:取淨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4、三七片:取三七,洗淨,蒸透,取出,及時切片,乾燥。

形態特徵

三七 三七

特徵三七屬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莖短,莖直立,光滑無毛。掌狀複葉,具長柄,3~4片輪生於莖頂;小葉3~7,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序梗從莖頂中央抽出,長20~30cm。花小,黃綠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為5。核果漿果狀,近腎形,熟時紅色。種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而陰蔭濕的環境,怕嚴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為疏鬆紅壤或棕紅壤,微酸性;年平均氣溫16.0~19.3℃為宜。生長期間若氣溫持續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發病。栽培地宜選東坡,坡度5°~15°為宜。在低洼地種植易發生根腐病。本品屬於含糖類,受潮易發霉、蟲蛀,但乾燥貨品耐儲存,最長可達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長對土壤和氣候有極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三七不能連種,栽種過三七的土地必須經過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夠再次種植。

形態特徵

三七 三七

三七(田七),多年生草本,高達30-8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於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紫色細縱條紋。掌伏複葉,3-4枚輪生於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於無毛;具小葉柄。

總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葯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

核果漿果狀,近於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鑑別

性狀鑑別

根呈類圓錐形、紡錘形或不規則塊狀,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黃至棕黑色,具蠟樣光澤,頂部有根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側面有斷續的縱皺及支根斷痕。體重,質堅實,擊啐後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橫斷面灰綠、黃綠或灰白色,皮部有細小棕色脂道斑點,中心微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微涼而後回甜。以體重,質堅,飽滿,表面光滑、斷面色灰綠或綠者為佳。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5ml,水浴溫浸30min,濾過。

①取濾液1ml。蒸乾,加醋酐1ml與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為紅色、紫色、青色、污綠色。(檢查甾類)。

②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上,乾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藍色螢光,滴加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與10%枸櫞酸溶液各1滴,乾後,置紫外光燈下觀察,有強烈的黃綠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2、薄層色譜取粉末0.5g,加水5滴攪勻,再加水飽和的正丁醇5ml密寒,振搖10min,放置2h,離心,取上清液,加正丁醇飽和的水3倍量搖勻,放置使分層(必要時離心)。取正丁醇層,蒸發皿中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甙Rb1、Rg1,及三七皂甙R1加甲醇製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已酯-甲醇-水(15:40:22:10)10℃烘約10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紫外燈下,顯相同的螢光斑點。

栽培技術

本變種僅有栽培的,迄今未發現野生的。在播種後不移植的情況下,其根狀莖在初生二、三年內是直生的,此後即顯著傾斜生長(不是移栽時人工橫置)。生長年數較久的根狀莖,其自然位置如何,雖迄今尚不了解,但根據其4年生即在土中斜生的情況推測,有與本種中其他變種同樣是橫生的可能性。

選地整地

宜選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土或砂壤土。農田地前作以玉米、花生或豆類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塊選好,要休閒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厘米,促使土壤風化。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鋪草燒土或每畝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後一次翻地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5000千克,餅肥50千克,整平耕細,作畦,畦向南,畦寬1.2~1.5米,畦間距50~150厘米,畦長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厘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攔擋,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種子繁殖

三七 三七

育苗移栽。選用3~4年生植株所結種子,在10~11月果實成熟呈紫紅色時採收,於11月上旬至下旬播種;播種前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浸種消毒10min,或用代森鋅200~300倍液消毒15min,按行株距5cm×6cm點播,每穴放種子1顆,復土1.5cm,後用稻草復蓋保濕,每1h㎡播105萬萬顆。幼苗生長1年,於12月至翌年1月移栽。移栽前幼苗(稱子條)同樣需要消毒,消毒方法與種子相同。將子條大小分級,按行株距15cm×18cm開溝,深3~5cm,將子條芽頭向下傾斜20度栽下,蓋土3cm左右,後蓋稻草,每hm2用種苗22.5萬~30萬株。基肥用廄肥和草木灰,並攔入磷肥、餅肥等地。

田間管理

種植前搭平頂式高1.5~7m的蔭棚,棚的四財設圍籬,早春光弱低溫,蔭棚透光度60%~70%,4月上旬氣溫上升,透光度以50%為宜。出苗初期在畦面上撒施草木灰2~3次,每次每1h㎡375~750kg,4~5月每月追施糞灰混合肥1次,每1h㎡7500~1500kg,3~4年生的三七,在6~8月孕蕾開花期應追施混合肥2~3次,每1h㎡1500~22500kg,另加磷肥375kg左右。注意防澇抗旱,經常保持濕潤。不留種的三七於6月上旬花苔抽出2~3cm時摘除。

病蟲防治

黃鏽病,噴波美0.2度石硫合劑或粉寧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噴1:1:200波爾多液或代森鋅800~1000倍液。白灰病,噴波美0.1~0.2度石硫合劑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疫病,發病前噴1:1:20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此外,還有立枯病、黑斑病、短須蟎、桃蚜、蜂蝓、地老黃牛虎、鼠害等。

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的塊根,其花亦入藥。

性味歸經

甘微苦,溫。

⑴《綱目》:甘微苦,溫,無毒。

⑵《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性平,無毒。

入肝、胃、大腸經。

⑴《本草匯言》:入陽明、厥陰經。

⑵《本草求真》:入肝、胃,兼入心、大腸。

⑶《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研末,0.5~1錢。外用:磨汁塗、研末撒或調敷。

禁/宜人群

⑴《本草從新》:能損新血,無瘀者勿用。

⑵《得配本草》: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

⑶首先對三七過敏的人群不宜服用三七粉,但對三七過敏的人很少。

⑷不可過量,用於日常保健,每天3~5克三七粉,用溫水分2次送服。

⑸10歲以下兒童不宜長期服用三七粉,三七粉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0歲以下兒童自身免疫力還沒有發育完善,長期服用可能會影響自身免疫力的發育。

⑹孕期不宜服用三七粉,這和不能服用很多西藥同理。

⑺服用三七時忌食蝦類。

炮製方法

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

地理分布

栽培或野生於山坡林陰下。主要栽培於雲南、廣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產雲南、廣西等地。

主治

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腫痛。

相關配伍

1、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2、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聖濟錄》)

用法用量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選方

三七 三七

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②治吐血:雞蛋一枚,打開,和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燉熟食之。(《同壽錄》)

③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餘一錢(煅存性)。共研細末。分兩次,開水送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血丹)

④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

⑤治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

⑥治產後血多:三七研末,米湯服一錢。

⑦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塗四圍。(④方以下出《瀕湖集簡方》)

⑧治刀傷,收口:好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為末,溫酒下。或摻上。(《綱目拾遺》七寶散)

⑨止血:人參三七、白蠟、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蠣各等分。不經火,為末。敷之。(《回生集》軍門止血方)

⑩治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塗。已破者,研末乾塗。(《綱目》)

⑾吐血、務血不止。用三七一錢,口嚼爛,米湯送下。

⑿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錢,研細,淘米水?服。

⒀大腸下血。用三七研細,淡白酒調一至二錢服。三服可愈。

⒁婦女血崩。治法同上。

⒂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塗眼睛周圍,很見效。

⒃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調塗;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乾塗。

⒄虎咬蟲傷。用三七研細,每服三錢,米湯送下。另取三七嚼塗傷處。

保健功能

1.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預防和治療心腦組織缺血、缺氧症;

2.促進蛋白質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強身健體;

3.促進血液細胞新陳代謝,平衡調節血液細胞;

4.雙向調節中樞神經,提高腦力,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

三七花 三七花

5.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

6.止血、活血化瘀;

7.保肝、抗炎;

8.延緩衰老;

9.雙向調節血糖、降低血脂、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

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三七花又叫田七花、金不換花、參三七花、山漆花、血參花,是三七全株中三七皂疳含量最高的部分,性味甘涼,具有清熱、平肝、降壓之功效,適用於頭昏、目眩、耳鳴、高血壓和急性咽喉炎等症,另可泡茶、炒肉、煲湯等。《本草綱目拾遺》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三七藥膳應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選用對症的中藥、食物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明了不同食用者的病變所在,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藥膳,才能達到目的。在運用辨證論治原則的時候還應注意四時氣候、地理環境對人的生理、病理的影響,在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三七藥膳。
三七 三七

1.血虛或血熱出血者禁用。

2.對三七過敏者禁用。

3.三七屬珍貴藥材,所以偽品較多,購買時要注意鑑別。

4.民間稱"三七"或土"三七"的草藥較多,如菊科植物菊三七,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等,不可與正品三七相混。

各家論述

三七 三七
《綱目》:三七又叫田七,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又雲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麒麟竭、紫礦相同。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扑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 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植物之五加科

五加科(Araliaceae),雙子葉植物,為灌木或喬木,也有相當數量的攀緣植物和少數草本。全世界約80屬,900多種,廣布於兩半球的溫帶地和熱帶地,中國有共23屬,160種,其中有一些種類可入藥,供建築用木材,製作家具、枕木和火柴棍,有些種類可供庭園觀賞用。 
細梗吳茱萸五加(變種)
剛毛五加(原變種)
長梗剛毛五加(變種)
長梗羅傘(變種)
腋毛藤五加(變種)
厚葉羅傘(變種)
短梗羅傘(變種)
毛葉楤木(變種)
毛葉紅毛五加(變種)
楤木(原變種)
毛梗糙葉五加(變種)
單葉離柱五加(變種)
羽葉三七(變種)
秀麗假人參(變種)
假人參(原變種)
狹葉假人參(變種)
狹葉藤五加(變種)
常春藤(變種)
尼泊爾常春藤(原變種)
糙葉藤五加(變種)
小果無梗五加(變種)
無梗五加(原變種)
毛梗寄生五葉參(變種)
寄生五葉參(原變種)
藤五加(原變種)
全緣五葉參(變種)
棱果刺通草(變種)
五葉參(原變種)
闊葉蜀五加(變種)
大葉紅河鵝掌柴(變種)
毛梗紅毛五加(變種)
粗毛掌葉
毛葉銹毛五葉參(變種)
黃山銹毛五葉參(變種)
白背葉楤木(變種)
銹毛五葉參(原變種)
剛毛白簕(變種)
白簕(原變種)
紅毛五加(原變種)
小果銹毛五葉參(變種)
長梗匙葉五加(變種)
大葉五加(變種)
單序波緣大參(變種)
狹葉幌傘楓(變種)
心葉幌傘楓(變種)
幌傘楓(原變種)
羅傘(原變種)
糙毛五加(變種)
柔毛五加(變種)
短毛五加(變種)
五加(原變種)
匙葉五加(原變種)
糙葉五加(原變種)
波緣大參(原變種)
蜀五加(原變種)
銹毛吳茱萸五加(變種)
吳茱萸五加(原變種)
大葉三七(變種)
離柱五加(原變種)
西南楤木
剛毛五加
三葉羅傘
尾葉五加
尖葉羅傘
東北土當歸
頭序楤木
假人參
食用土當歸
短柱樹參
安徽楤木
長萼樹參
星柱樹參
黃毛楤木
大葉鵝掌柴
櫟葉羅傘
蘭嶼加
文山鵝掌柴
多脈鵝掌柴
糙葉楤木
羅傘 
擠果樹參
甘肅土當歸
西藏土當歸
尖苞羅傘
倒卵葉五加
雲南五加
短柄五加
吳茱萸五加
異株五加
紅毛五加
太白山五加
雙室樹參
十蕊大參
光葉凹脈鵝掌柴(變種)
羽葉楤木
顯脈羅傘
虎刺楤木
台灣五葉參
細梗羅傘
披針五葉參
鎮康羅傘
短梗大參
廣西羅傘
糙葉五加
短梗幌傘楓
瑞麗羅傘
五室羅傘
藤五加
華幌傘楓
多葉鵝掌柴
離柱五加
匍匐五加
輪傘五加
康定五加
秀麗楤木
匙葉五加
細刺五加
大果樹參
芹葉龍眼獨活
雲南五葉參
寄生五葉參
銹毛五葉參
雲南幌傘楓
遼東楤木
瀾滄楤木
長刺楤木
紅河鵝掌柴(原變種)
粗毛楤木
台灣楤木
波緣楤木
圓葉楤木
雲南楤木
小葉楤木
棘莖楤木
輪傘五葉參
五葉參
心葉五葉參
總序五葉參
亮葉幌傘楓
柔毛龍眼獨活
華參
大參
顯脈大參
小花大參
波緣大參
黑果土當歸
兩歧五加
白簕
湖北楤木
蜀五加
狹葉五加
馬蹄參
無梗五加
刺五加
楤木
人參
烏蘞莓五加
姜狀三七
五加
三七

雲南省特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