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img/c/90f/nBnauM3XzcTM5gDN1A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wc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歷史背景
“自漢歷唐,世守容陽。”元至正十年(1350)設立四川容米洞軍民總管府,自古容美設官之始,方有五里的歷史記載。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田土王在五里鄉南村村設立行棧,即土司南府,當地經濟文化進入鼎盛發展時期,此期間著名詩人顧彩自南村入容美,行至南村,見當地物產豐饒,而民風古樸,且食習簡素時說:“物貨很好,缺少佐料,不善烹調。”
![五里鄉](/img/a/e32/nBnauM3XyIDNwkDN1IjN3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yY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人文古蹟
![五里鄉](/img/2/af8/nBnauM3X3QTM3EjM3ETO1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xk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五里鄉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形成了濃郁的民間文化。地方戲曲有“滿堂音”、“儺戲”,地方民歌有“號子”、“田歌”、“風情歌”,地方舞蹈有“跳喪舞”、“耍耍”、“扁擔舞”等;地方古蹟有土司田舜年始建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百順橋,橋碑上有田舜年撰寫的本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晉見康熙大帝的經過,還有道光年間建造於五龍山山頂的五龍寺、同治年瓦屋進士府,還有位於南村的土司府南府舊址、位於湄坪五組的烽火牆,近代的文物有著名的五里坪革命舊址群。
基礎建設
五里鄉的煙水配套工程惠澤全鄉9個行政村,建設容量共12600立方米,大小水池共11口,其中5000立方米的大水池一口。2000立方米的水池3口,500立方米以上的水池7口,該鄉鋪設管網120000米。菸葉基建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的菸葉生產條件和菸農的生活條件,深受項目區菸農的歡迎,讓菸農從該項目中真正受到效益、得到實惠。
經濟發展
![五里鄉](/img/c/4d6/nBnauM3XwQjM1QDN1M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zc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旅遊景點
五龍山:地處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潼泉管理區湄坪村,距縣城約40公里,五龍山主峰海拔高度為888.8米,都是懸崖峭壁相連而成,高山深澗、群山逶迤,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環境,堪稱鶴峰“小張家界”。又因深山路難覓,故有中國古桃源地的“深閨秀女”美稱。五龍山由五座主峰構成,每座主峰頂上都有一巨石拔地而起,形態各異,像擎天大柱,昂首向天,吞雲吐霧,又似五條巨龍,緊緊圍繞主峰,因而美名曰“五龍山”。
古鎮南村:走進五里鄉南村,使人仿佛可以探到歷史的足跡,同時也可以體會到“雞犬相聞”的桃花源的意境。春季時,桃花、李花、油菜花盛開,紅、白、金,燦爛無比,間有翠綠的洋芋苗、茶樹等地畦排列,色彩滿目;再有山間散落的吊腳樓,小橋流水人家,荷鋤的老農,風光無限,引人入勝。
歷史遺蹟:古鎮街頭的古樹還在,燕喜洞的麻條洞門仍然完好,張飛廟遺址尚存。南村後山有一聳峙的高峰,最高處有1606米,當地老百姓稱謂麻王寨。麻王寨下面的半山腰有一四方平台,號為桌子岩。
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img/0/8d0/nBnauM3XzAzNxUzNxQ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0c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清代五里鄉屬洛里,民國17年廢里置區後屬第一區,轄上、中、下牌(分別為現蓬東、五里、鄰鄂境域),領15保,現境域為其第五至十保。解放後屬河口區(後改第二區),1951年、1953年先後析置蓬東鄉、鄰鄂鄉,改屬第八區。1958年10月建立五里公社,2001年末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成建制保留。
基礎建設
該鄉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核心,加強交通基礎建設,圍繞增大密度,形成網路,構成循環的要求和優先修好產業路、優先修好扶貧路的“兩優先”原則,實施村道公路暢通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樹立鎮村統籌發展的思想為核心,全力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完善集
![五里鄉](/img/a/99c/nBnauM3XwQTN5UDMyUjN3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1Y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經濟發展
該鄉確立了“1、3、4”發展思路,即把五里鄉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小康示範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個億以上,建設生豬、烤菸、蠶桑、花椒四大重點農業。加快生豬、蠶桑等產業建設進度,統籌抓好烤菸收購工作,全力做好安全生產和社會維穩工作,加快整鄉人飲建設進程。 但該鄉整體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產業結構單一,無工業。2003年,該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796萬元,人平純收入1710元,人均占有糧509公斤。
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根主線,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兩個目標,主抓烤菸、蠶桑、畜牧、藥材四大產業,突出糧食生產、集鎮建設、勞務輸出、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五大工作重點的總體思路,切實抓好農村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建成黔江區的邊區特色經濟之鄉。
![五里鄉](/img/c/5fb/nBnauM3XzcjM5IDO1UjN3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1Y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旅遊景點
五里鄉地處灰千山麓,屬典型的西南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大型的溶洞2處,有惟妙惟肖的“豬龜吻”,有長150米寬80米高100米的天生石橋,有原始的生態林。
湖南省臨湘市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img/3/6c9/nBnauM3XwUTOyEDN1U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1c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資源狀況及經濟發展
該鄉西北和西南部層巒迭嶂,樹木繁茂,森林覆蓋面積廣,活立木蓄積量達5萬多立方米,有松、杉、竹,油桐、板粟、柑桔等十多種自然林和人造經果林,其間棲息著松鶴、錦雞、穿山甲等數十種珍奇異獸。境內107國道和最江公路沿線,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盛產水稻、黃豆、茶葉、紅薯、百合等農產品,尤以茶葉享譽中外,年產茶葉450噸,是臨湘重點產茶區之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該鄉農業迅速發展,先後建起了萬畝優質稻優質油基地,千畝無公害菜籃子基地,百畝花卉苗木基地,百口沼氣生態能源基地,千畝楠竹基地,湧現了黑山羊、肉型豬,土雜雞等養殖大戶280戶,該鄉種養加工專業戶860戶,生產加工的優質稻、精製油、食用筍、高檔茶等產品20多
![五里鄉](/img/c/18b/nBnauM3X0MTO5ATOwUDO1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1g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人文景觀
五里鄉環境優美,境內有人文景觀二處,有小廬山之稱的鴻鶴嶺,蒼松翠竹,鶴舞鳥鳴;有天生佳景棋子山,山頂有一金盆,盆中一天池,池水如鏡,終年不涸,曾傳說有仙人在此賞景下棋,山下建有一廟宇——天池禪池,氣派壯觀,遊人不斷。
安徽省宿松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img/4/fed/nBnauM3X2YjMxMDN5kDO1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5g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基礎設施
五里鄉積極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一是全力推進村組道路建設。五里鄉黎沖村多方籌集資金,先後建成了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和9.8公里村組通砂石路面,同時加強對村級公路的管理,逐步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對不同級別道路採取不同的建設和養護方式,確保建成一條,養好一條,保護一條。二是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按照“村出資、組配套、戶出力”的原則,對10口當家塘進行全面改擴建,對所有水利設施進行修繕,對死水田和小塊田進行改造,確保旱澇保收。三是積極爭取幫扶,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在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完成學校教學樓、操場、升旗台、遠程教育室以及道路、廚房、廁所等配套設施改造工作。四是積極爭取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在中心村建一個集中式供水點,可解決160戶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經濟發展
![五里鄉](/img/5/22f/nBnauM3XwITM2kDNyATO1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wk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江西省廬山區五里鄉
簡介
![五里鄉](/img/9/b08/nBnauM3X0MjM5MzN5U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1c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經濟發展
隨著九江城區的拓展,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五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服務重大項目建設中,走出一條發展都市經濟強街富民的新路,街道財政收入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達到5377元。五里街道轄區內有三分之一地段是九江市區新的建成區。街道充分依託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的優勢,大力發展房產、賓館服務業,吸引了龍鑫花園、信華商務廣場等大批房產項目落戶。2006年,全街道房地產銷售收入達2.23億元,上繳稅收985.4萬元。同時,依託九江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魅力城市,國內外來九江、廬山旅遊的人日益增多,轄區內大小賓館發展如雨後春筍,年接待旅客80多萬人,上繳稅收200多萬元,解決勞動就業2000多人。
社會治理
五里街道是九江城區拓展的前沿陣地,有九江學院擴建等19個重大項目落戶建設。五里街道每年都有一大批農民逐步變成新市民。為讓他們適應新生活,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一是充分利用黨校、村民文化夜校對村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學習教育,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其次是積極引導失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重新就業和創業。再次是組織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街道社區被列為九江市民眾文化基地,街道投資40萬元組建了社區龍燈隊、舞蹈隊、讀書會、戲劇團等10餘個文化團體,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街道轄區內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心穩定的和諧局面。
浙江省常山縣五里鄉
![五里鄉](/img/3/cdc/nBnauM3X3ETN5UjMxgjN3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4Y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鄉內樊村有樊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該祠共三進,坐南朝北,總建築面積約620平方米。每進間有天井相隔,中後兩進明間有廊相連,祠內立有大小柱子百餘根,梁枋、牛腿、雀替、斗拱、飛檐等磚雕木刻的龍鳳獅鹿、亭台樓閣及人物花卉圖案線條流暢,精細美觀,特別是祠內各磚木構件上所雕飾的110個戲曲人物圖案造型各異,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立體感強,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藝術水平。1997年樊氏大宗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至2002年省文物局、財政部門撥款對樊氏大宗祠進行了全面修繕。
2005年,五里鄉撤銷建制,將其行政區域與招賢鎮合併。調整後,招賢鎮轄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集賢路4號)。耕地面積(水田)15185.6畝,林地面積39188畝,柑桔面積有20802畝,2004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4010元。
貴州省黔西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img/f/c84/nBnauM3XyUDOzMzMxczN0U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3c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基礎建設
該鄉村村通電,9個村通公路,7個村通自來水,安裝程控電話300餘門,行動電話網覆蓋率達85%以上,黔洪公路至東向西從該鄉境內穿過,與織金縣相連,交通十分便利,有待開發,國家重點工程--洪家渡電站建立在六衝河上,電站建設拉動了地方經濟,向東部地區輸出大量電源,實現了東西部共同發展。
鄉鎮風景
![五里鄉](/img/7/e06/nBnauM3X3cjMyUjNxkjN3QDMzITM2QzNxkjMwADMwAzMxAzL5Y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經濟發展
五里鄉由建並撤前的化石、寄仲、五里三個小鄉合併而成,是一個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鄉,1996年11月五里鄉才告別煤油燈的歷史。過去,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該鄉絕大部分地區(除解放後,一條通往化石和一條通住寄仲以外)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電、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耕作方法落後,生產方式單一,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洪家渡電站一聲炮響,五里鄉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得到較大發展,該鄉現共有中學1所,完小6所,教學點4個,教學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學校建築面積達15700㎡,建教室94間,全鄉教室能容納4240名學生,國小和中學的入學率均在99%以上。2006年底,人均國民生生產總值達到2879元,扶貧開發成效顯著。該鄉林地面積39900畝,森林覆蓋率為17%。黔洪公路、黔織公路的建成通車,打開了黔西到織金的通道,使五里鄉從交通死角轉變成為黔西到織金的交通要道,為五里鄉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1999年到2007年6月止,全鄉共建通村、通組公路94公里,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交通網路。
相關條目
參考連結
[1]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http://www.qianjiang.gov.cn/txt/wulixian/wulixian-index.htm
[2]鶴峰網 http://www.hfweb.cn/jrhf/ShowClass.asp?ClassID=46
[3] 安徽省宿松縣五里鄉人民政府 http://www.sswlx.gov.cn/
[4] 重慶市黔江區政府公眾信息網 http://www.qianjiang.cn/zh/site/web_show_22292.shtml
[5] 光明日報網 http://www.gmw.cn/01gmrb/2007-06/21/content_626600.htm
[6] 中國衢州政府網 http://www.qz.gov.cn/zwgk/fggw/wjlx/szfwj/200711/t20071107_46229.htm
[7] 貴州省黔西縣五里布依族苗族鄉政府網 http://www.gzbjwuli.gov.cn/gb/index.htm?id=49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