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

中茶

中國茶, 英文名:Tea certificate for delivery,是對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貢獻。中國茶茶祖是神農,神農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增進健康,增進快樂,增進身心和諧,為健康理念和禪茶文化增添了無限魅力。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注音】zhōngchá
【釋義】

1.明代茶商販繳錢以取得茶引的制度

[英文]Teacertificatefordelivery
明初,商人於產地買茶,納錢請引,輸錢二百文於官可請引一道,照茶一百斤。後又規定:茶引一道輸錢一千文,照茶一百斤;茶由一道輸錢六百文,照茶六十斤。此後又曾規定納鈔、納粟中茶。商人納粟、鈔、銀獲、取引、由後,憑引、由赴產地茶園買茶,運往指定地點行銷。售茶完畢,赴有司繳引,封送批驗茶引所,匯解戶部註銷。無引由或茶與引由相離者,即為私茶,與私鹽同罪。茶商銷茶,官為徵稅,謂之開中。明初,三十取一,後又曾改為十,取三五、三取其一。

2.中國茶葉的簡稱

[英文]ChineseTea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東方茶道的發源地。茶,作為人類既古老而又時尚的傳奇飲品,從茶馬古道出發,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發源時間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1)達摩禪定: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孫皓以茶代酒:根據《三國志·韋曜傳》中說,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只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國時代,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同時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肅茗飲: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這種說法可由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的描寫窺得。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書中尚記載了一則故事:北魏時,南戶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向北魏稱降,剛來時,不習慣北方吃羊肉、酪漿的飲食,便常以鯽魚羹為飯,渴則飲茗汁,一飲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陽的人均稱王肅為“漏厄”,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後,北魏高祖皇帝設宴,宴席上王肅食羊肉,酪漿甚多,高祖便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如何?”王肅回答道:“莒附庸小國,魚雖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蘭秋菊各有好處。只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給酪漿作奴僕了。”這個典故一傳開,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別名。這段記載說明了,茗飲是南人時尚,上至貴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須品,而北人則歧視茗飲。其次當時的飲茶屬牛飲,甚至有人飲至一斛二升,這與後來細酌慢品的飲茶大異其趣。

發展

起因

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發源地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文化

茶名人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詩僧,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白居易所寫的茶詩極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寫過許多茶詩,數量並不亞於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僅愛茶、知茶、識茶趣,更常與茶聖陸羽以詩文酬贈唱和,成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博學多識為文清麗工詩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吳興縣)人,是南朝宋山水寫實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上元、貞元年間(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詩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後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後來徙居湖州烏程杼山山麓妙喜寺,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友。皎然博學多識,不僅精通佛教經典,又旁涉經史諸子,為文清麗,尤工於詩,著作頗豐,有《杼山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及《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號呶子》等著作並傳於世。
結識茶聖陸羽成為莫逆之交
陸羽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後來到吳興,住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並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皎然傳》載:「出入道,肄業杼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又陸羽《自傳》:「……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
後來陸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於皎然與當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鼎力協助,乃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於時間正好是癸丑歲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為「三癸亭」。皎然並賦《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為志,詩云:「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繕亭歷三癸,疏趾鄰什寺。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龍池護清澈,虎節到深邃。徒想嵊頂期,於今沒遺記。」其詩記載了當日群英齊聚的盛況,並盛讚三癸亭構思精巧,布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岩石與莊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時人將陸羽築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而三癸亭更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
皎然與陸羽情誼深厚,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閒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閒階雨夜滴,偏入別情中。斷續清猿應,淋漓侯館空。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在送陸羽回龍山的詩中,語雖含蓄,卻情深義重。《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達,不喜送往迎來的俗套,《贈韋早陸羽》:「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詩中將韋、陸二人比作陶淵明與謝靈運,表明皎然不願多交朋友,只和韋卓、陸羽相處足矣,「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其個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淵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嗜好,《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沬,著碗聚生花。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友人元晟送來天目山茶,皎然高興的賦詩致謝,敘述了他與陸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樂趣。《湖南草堂讀書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隱居。為憐松子壽,還卜道家書。藥院常無客,茶樽獨對余。有時招逸史,來飯野中蔬。」飲茶、讀書、飯野蔬,生活型態雖然簡單,卻是皎然養生的秘訣。
此外皎然亦與陸羽一樣關心著茶事,《顧渚行寄裴方舟》:「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鴃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由來慣采無遠近,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詩中詳細地記下了茶樹生長環境、採收季節和方法、茶葉品質語氣後的關係,層層相扣,是研究當時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陸羽的《茶經》,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學的創作起了倡導作用,而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這一時期茶文學創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詩、茶賦鮮明地反映出這一時期茶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詠茶文學創作的趨向。《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飲風氣,俗人尚酒,而識茶香的皎然似乎獨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晦夜不生月,琴軒猶未開。城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將描寫了隱士逸僧品茶吟詩的閒雅情趣。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常說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盪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詩中皎然推崇飲茶,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祛疾,滌盪胸中憂慮,而且會踏雲而去,羽化飛升。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沬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加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詩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時的即興之作,詩中盛讚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同《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旨亦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晚期的詠茶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皎然是陸羽的一生中交往時間最長、情誼亦最深厚的良益友,他們在湖州所倡導的崇尚節儉的品茗習俗對唐代後期茶文化的影響甚鉅,更對後代茶藝、茶文學及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莫大的作用。

茶故事

(一)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著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峰龍井茶。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桿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遊客。
說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週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裡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峰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峰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著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峰龍井,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著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制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制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罷採制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著村姑采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裡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床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裡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著談著,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峰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峰山龍井茶。”“喔,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嘗嘗!”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采,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制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
(二)
凍頂烏龍是台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製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於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台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么為什麼叫“凍頂”呢?
據說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台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100多年前,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住著一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識廣博,體健志高,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識,有志氣,有抱負,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風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難,大家幫你,你別發愁,趕快做好準備吧!”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親上路了。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樣,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和鄉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鄉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一天,林風池決定回台灣探親,在回台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美景,”山上岩間長著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台灣多好啊,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台灣南投縣。鄉親們見風池錦衣還鄉,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仔細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並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台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著,人們按照林風池介紹的方法,採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說來也怪,山上採制,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今台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三)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佇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裡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裡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佇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遊覽的人們,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為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可到達。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岩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萊茶,葉質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並不奇特,但採制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岩茶中的極晶,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岩韻”特強,久負盛名,馳譽中外。由於產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為快。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著採摘芽葉,加工烏龍,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親們。說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采邊發;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盪氣迴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著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裡。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裡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於御花園中,並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準備親自採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剷除。

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中國茶道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徹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谷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像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十大名茶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龍鳳撒下的光輝,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
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地人稱“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鏇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太平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乾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乾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乾、再揉、烘乾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中茶牌月餅茶為普洱緊壓茶,建議將茶餅蒸汽熏蒸1min或存放一段時間,待茶餅鬆散易於分解。在泡飲之前,使用茶刀輕撬解散茶餅,借鑑功夫茶泡法,採用紫砂壺或蓋杯100℃沸水悶泡,一般5克/110ml可供4-5人品飲,擱茶量與沖泡次數可視個人口味、品飲人數等靈活掌握。

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群山峰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峰為最。人云:“師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鑑別方法: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

祁門紅茶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苹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六安貢茶的歷史,始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罷貢後,到清·鹹豐年間(1851-1861)貢茶制度終結。歷經兩個朝代幾十位皇帝。是歷史上十餘處貢茶中最長的。明代陳霆其著《雨山默談·卷九》(1539)稱:“六安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餘,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簫顯、李士實三名士玉堂聯句《詠六安茶》:“七碗清風自裡邊,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時一酌中霖水?重試君漠小風團!”在世面廣為流傳。

顏色分類

綠茶

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乾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黑茶

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學者將優質普洱茶的滋味特點概括為:甘、醇、順、滑、活、厚、漿;產地環境、陳化年限不同,則香氣各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

青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茶的種類很多,.
以採取時間而得名的有:純社茶、穀雨茶、或雨前茶、白露茶等。
以產地而得名的有:浙江龍井茶、福建武夷茶、安徽六安茶、雲南普洱茶、湖南君山茶、台灣凍頂茶等。
以象徵事實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龍鳳茶、龍團茶、雀舌茶、碧螺春、壽眉茶、鐵觀音等。
以色澤而得名的有:綠茶,紅茶、白毛尖茶等。
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古茶等。
以香氣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
以形式而得名的有:團茶、沱茶、塊茶、梗片等。
根據茶葉的外形可以分為三種:即一扁平形,如龍井茶、大方茶、旗槍茶等;二是長形茶。如眉茶、雨茶、毛峰茶等;三是圓形茶,如珠茶、貢熙茶,蟹目茶等。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茶食

是含茶食品的總稱,主要品種可分四類:

茶飲料

在中國除了較多人仍然採用傳統方式泡茶外,各種液體茶飲料也就應運而生。如:加速溶茶及用茶製成的冷飲等。

茶湯飲

以茶作原料,再配以糧食、瓜果之類食品,既可作湯食用,又可保健防病。如紅茶大棗湯,綠茶粳米湯等。

茶糕湯

它既屬糕點,可充飢,又具茶味,有提神和助消化的作用。如茶羹、茶餅乾、茶麵包、茶餃子……

茶糖果

中國的茶糖果,由來已久。如紅茶奶糖、綠茶奶糖、茶膏糖等。它們都具有色澤悅目,甜而不黏,油而不膩,清香鮮醇的優點。

茶食做法

抹茶椰奶涼糕

材料:
(1)綠豆粉30克,澱粉10克,澄粉10可,冷水120克
(2)椰漿120克,鮮奶230克,砂糖80克
(3)抹叉粉2大勺,冷水460克,砂糖80克,綠豆芬30克,澱粉10克,澄粉10克
步驟:
1,材料(1)先混合均勻,再家材料2拌勻,置爐上邊煮邊攪拌,等到沸騰的時候,快速攪拌直到濃稠無粉狀,就可以關火入模具了。
2,將材料(3)中的抹茶粉用少許冷水調拌開來,再與其餘材料(3)混合,置於爐子上邊煮邊攪拌,帶沸騰時,快速攪拌至弄抽狀且呈透明色,即可以關火3,待圖一凝結了,就倒入圖二,待凝結,即可以食用,食用時切塊!

綠茶拌豆腐

午子仙毫,泡過一兩趟水的茶葉如果倒掉,實在有點可惜了。如果用這做一道“綠茶拌豆腐”的菜餚,在這個依舊悶熱的時節,吃起來還有種橄欖菜的味道,且營養豐富,非常清涼、好吃。
原料:水嫩嫩的豆腐、茶葉、精鹽、香油做法:1.把水嫩嫩的豆腐加水,用小火在鍋里燉上5分鐘後撈出待用;2.給豆腐拌上精鹽、香油;3.然後放入沖泡過兩至三四次開水的茶葉,攪拌之後即可食用。

茶香雞絲飯

用料:
雞胸肉8小片,雞蛋1個,小麥粉100克,粳米飯、食鹽、乾紫菜絲、綠茶末等適量,酒20毫升。
製法:
將雞胸肉縱切成絲,用刀背輕輕敲打,撒上精細食鹽和黃酒,放置4-5分鐘。雞蛋打入碗中,加冷水150毫升,調入小麥粉,迅速用力攪勻成蛋糊。雞肉絲蘸上蛋糊,在熱油中炸熟,撈出放在粳米飯上,撒以綠茶末、細鹽及乾紫菜絲即成。

溫馨奶茶

材料:紅茶茶包一個,牛奶及水各90ml。
作法:將牛奶和水放入壺中,燒至快沸騰時,放入茶包一個,隨即關火,接著將壺蓋蓋上,放置3至4分鐘。用熱水將瓷杯溫熱,將水倒出,將香濃的奶茶倒入杯中,依個人喜好,加入蜂蜜或糖。

綠茶蕃茄湯

用料:
綠茶1.0--1.5克,番茄50—150克。製法:番茄洗淨,用開水燙後去皮、搗碎,和綠茶混合置於杯中,加開水400毫升即成。
食法:
本湯可作菜餚食用,也可日服二次。具有涼血正血、生津止渴之功效。適應眼底出血、高血壓牙齦出血、陰虛口渴、食欲不振等症。
茶香餃
茶能抗癌,防老;茶是天然的美容品,經常喝還可以減肥。在這裡教一道“茶餃”的做法,和大家一起感受茶的藝術。其實茶餃的做法很簡單,步驟和用量跟平時做的餃子基本相同。
材料:午子綠茶、瘦豬肉、青豆、胡蘿蔔、玉米粒、麵粉、鹽、雞精、胡椒粉、蚝油、白糖、麻油和油。
做法:先將胡蘿蔔切成小丁,茶葉泡開後切成末;將胡蘿蔔丁、茶葉末、青豆、玉米粒用適量鹽、雞精、胡椒粉(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蚝油、白糖、麻油調味後拌勻;加入少量麵粉、鹽和油和成麵團。最後將和好的面擀成薄皮,包入調好的餡,做成餃子,上屜蒸5分鐘左右即成。

荔枝紅茶卷

用料
A.糯米粉 525克
澄面 75克
白糖 187克
鮮奶 187克
椰?#123; 187克
B.荔枝紅茶湯 375克
糯米粉 525克
澄面 75克
白糖 187克
製法
(1) 將用料A開成稀?#123;材料﹐用料B亦同樣開成稀?#123;備用。
(2) 將用料A開成的稀?#123;倒入方盤內﹐用猛火蒸10分鐘﹐再把用料B開成的稀?#123;亦倒入﹐再蒸30分鐘﹐待其稍微降溫後捲成筒形﹐再待其涼透後﹐切成片即可。
滇紅湯丸
用料
A.糯米粉 250克
白糖 75克
油 30克
滇紅茶湯 100克
B.滇紅茶湯 適量
煉奶 適量
C.栗子 150克
製法
(1) 將用料A拌勻成湯丸皮。
(2) 將皮料分成每粒10克包上栗子餡﹐搓圓成湯丸_睢?br/> (3) 準備好原料B的茶湯﹐並與煉奶拌勻成奶茶﹐備用。
(4) 將生湯丸放入煮開的水中煮熟(每粒湯丸均浮上水面)﹐撈出並立即放入盛有奶茶的容器中﹐即成。
原料:
標準粉250克,白砂糖125克,小蘇打或香甜泡打粉2克,食用鹼0.5克,芝麻仁、炸油、清水各適量。
製法:
1、將白砂糖加水60克倒入不鏽鋼鍋中,加熱煮沸,倒入另一容器冷透備用。
2、用少量溫水將鹼化開,冷卻至室溫,然後加入小蘇打粉,倒入糖漿中,再加入油,混合均勻,逐步加入麵粉中拌勻,並揉和成軟硬適宜的麵團。
3、將麵團擀成塊,再切成長條形,然後切成1.5厘米見方的小丁。將其滾圓後,放入盛有芝麻仁的簸箕內,芝仁要用少量水濕潤,使面球在簸箕內回返往復滾動,使之粘上芝麻仁即為半成品坯子。
4、將油入鍋燒熱,然後逐批投入坯子,當顏色變深、浮出油麵時,便可撈出。
特點:
本品呈深棕色,松酥爽口,味道甜美,並具有芝麻香味,系傳統的佐茶茶食。

茶葉啤酒

飲啤酒時,往酒杯中兌入接近1/3的冷茶葉水,味醇至極,且帶茶香,微苦中蘊含舒爽。茶葉雞湯煲雞湯時,放入一小撮茶葉(最好是用紗布包紮);或者待雞湯做好後兌入大半杯極濃茶汁,雞湯會更清香。

茶葉麵條

取茶葉100克,加沸水500~600克泡成濃茶水,以此茶汁和面,擀成麵條即成。此麵條下鍋不易糊,而且極清鮮爽口;若製作涼麵,味道更佳,茶葉本性即是清涼的。

茶葉饅頭

取新茶100克,加沸水500克左右,泡製成濃茶汁。將茶汁放涼至20℃~30℃,加酵母發麵,再按一般方法蒸製成饅頭,色如秋子梨,味道清香。類似地也可以製成大餅(饃)。

茶葉米飯

將茶葉0.5克~0.7克,用500亳升~1000亳升開水浸泡4~9分鐘後,用紗布過濾掉茶葉;將米淘淨後,用茶液煮飯。煮出的米飯香而不膩、潔口、化食。

碧螺蝦仁

取鮮活大蝦之蝦仁350克,洗淨,用3克鹽、1個雞蛋的蛋清、25克乾澱粉將蝦仁調成蝦仁漿,靜置陰涼處兩小時;碧螺春茶葉10克,沖少量開水將茶葉“洗過”,加開水100毫升,泡成茶汁;旺火燒鍋,下熟豬油500毫升(實耗約80毫升),油至四五成熱時,下蝦仁漿、撥散,熘至斷生,倒入濾勺,濾去油;將蝦仁倒入原鍋(已無油),並即潑入茶汁約30克,翻炒後出鍋裝碟;將碧螺春茶葉略擠去水,拼在盆邊,即成。
觀音燉鴨
用大茶壺放入50克鐵觀音茶葉,開水沖泡,茶汁放入鍋內;鴨子一隻去頭、足後分切塊,入鍋;栗子仁十數粒,經沸水浸泡後剔淨葉脈入鍋;再放入黑棗十數粒,冰糖兩大匙;加水,燉至鴨肉能用筷子輕鬆插入;起鍋時撒些鐵觀音茶末以增加香氣,即成。
祁門雞丁
胸脯肉1塊切成均勻丁塊,用蛋清、澱粉拌勻浸泡備用;祁門紅茶袋泡茶5小袋,去除包裝放入油鍋中爆香,再將雞丁放入爆至七分熟撈起備用;青辣椒、紅辣椒各3~5個切成片,在油鍋中略爆炒,即加清水煮至斷生,再放入雞丁和鹽、味素一起炒熟,即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